从娘家回来第二天,卫仲道的二嫂就来到卫仲道和蔡琰的新房。
穿戴整齐一新的二嫂,头发梳着油光水滑的坠马鬏,鬓角插着绒花。她人还未到,声音就先传了过来:“弟媳,琰儿,我也跟着仲道弟弟叫你琰儿啦。”
二嫂精致煞白的小脸,堆满了笑容,声音又尖又细,似乎是在玻璃上划了一道:“咱家婆婆说了,男人们都在外面经商赚钱,辛苦劳累的。媳妇们在家里也不能吃闲饭是吧?大家都在纺纱织布,刺绣缝衣。你这新来乍到的,不知道规矩,我特地前来告知一下。”
“纺纱织布?”蔡琰停顿了一下问道。
“是的。我和大嫂都在织布。你看你什么时候有空了。也来和我们一起织布吧。”
“哦。我知道了。谢谢二嫂。”
蔡琰一听这话,有点头大。她嫁入卫家之前,她从来没有想过,新媳妇必须织布纺纱。并不是自己不爱劳动,而是自己的心思,自己的能力,全部都在读书写字著书立说上面。空余时刻,就是弹琴作画。日日织布纺纱?这种生活自己从来没有想过。
二嫂一走,卫仲道就对蔡琰说:“琰儿,你不能和他们一样。他们都是寻常妇女,过普通日子的。你是书香门第大家闺秀,你不能和他们一样。”
蔡琰笑笑,想起自己在娘家学织布的情景。心想,自己若是去织布,肯定就是个弱者,比不得他们天天织布的人。
蔡琰道:“你妈可能想,对媳妇应该一视同仁,大家都得干一样的活儿,否则人家有意见。”
“不管她。我去对她说,琰儿和她们不一样。”
“这样……恐怕不好吧?”
“没办法,只能这样。”卫仲道说完,就到他母亲那里去了。
蔡琰现在才知道,嫁给一个人,不是仅仅嫁给他一个,而是嫁给他们家庭,要服从这个家庭的规矩。
她不由得想起了董祀。董祀是那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主,如果嫁给他,自己就可以免去了婆家这些麻烦事。
嗨,也不知道如今董祀在何处?自己还真想念他呢。
过了很久,卫仲道才回到他们的新房。
“仲道,你娘这么说?”蔡琰问。
“她一开始坚持说不行。几个儿媳必须一视同仁。我对她说了你和你们家的种种情况,她后来说,那这样,让你每隔几天去一次,象征性地干一点。一点不干怕影响不好。”
蔡琰的心,一下子凉了下来。虽说自己知道,恐怕不去织布有点问题,但是,当仲道真的告诉自己必须去织布,她还是心凉如水。
好在不是每天都去。
第二天,蔡琰就到卫家的织布工厂去了。
那是一间较大的房子,里面摆了大约十几台织机。就是那种脚踏提综开口的踏板织机。除了卫家两个儿媳,还有十几个织布女工呢。
二嫂看见蔡琰来了,急忙笑嘻嘻地过来说:“弟媳来了啊。欢迎欢迎。”然后,她就把蔡琰安排到最后面的一台织机上来。看得出,她是这里的“工头”,大家都听她的。
蔡琰坐在织布机前一看,这已经不是自己原先在娘家织布时用过的那种机器了。这种机器比原先那种又进步了不少。这种织布机已经可以纺织各种类型的提花,而且速度快。但是,随之而来的,对于*作者的要求也高了。要手脚并用,眼明手快,反应迅速。
经过二嫂的指教,蔡琰终于明白了大概的*作方法。
蔡琰开始努力地织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