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公想了想,又道:“这样吧。你只负责把书背出来,我会差遣十名小吏到你这里来,让他们负责书写。你看怎么样?”
“不可。”蔡琰立即拒绝了曹公的好意:“文姬觉得这样不好。毕竟男女有别。这样面对面亲授,有所不便。不如劳驾曹公送些笔墨纸砚来,文姬自己动笔即可,书写完毕,交于曹公。”
“好好好。文姬说的对。曹某考虑问题不及文姬妥当。就按照你说的办吧。”
曹公走后,即命人送来许多文房四宝。蔡琰看了,都是上好的笔墨纸砚。
摸着那熟悉的毛笔,清香的墨汁,蔡琰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的读书时光。
她倒了杯茶,坐在椅子上,思绪慢慢回到多年以前。
那时,自己与父亲,卫仲道等人一起读书,写字。书香墨香茶香,谈笑风生,多么快乐。如今,只剩自己一人,孑孓独立,好不孤单!
写字。她拿起久违的墨块,在宽大的砚台上仔细研磨。一边研磨,一边回忆,想着自己要书写的内容。
首先书写的是司马迁的《史记》。史记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万六千五百余字。
蔡琰开动脑筋,苦思冥想,从“本纪”开始书写。秦始皇,项羽……。这些帝王,她都记得清清楚楚。“表”——秦汉以来的大事,她也记得八九不离十。“世家”嘛,是一些著名人物,其中的孔子是她记忆最清楚的。“列传”里面,也只记得为数不多的几个了。
如果说写《史记》是一件令人费脑子的活,那么,回忆书写《诗经》就是一件令蔡琰轻松愉快的事了。
《诗经》里面的诗词,蔡琰篇篇都背诵得滚瓜烂熟。且《诗经》文章隽永,朗朗上口。所以,蔡琰写《史记》时,需要凝神静思,搜肠刮肚,写《诗经》时,只觉得那些优美的词句,如同小溪流水,汩汩地从心底往外冒。
每天,当蔡琰写字写累了,她就拿出古琴或者琵琶,坐在室内弹琴。琴声寄托着她的思念,她对于已经逝去亲人的怀念,以及对于留在匈奴的两个儿子的思念。
历经数月,蔡琰凭着惊人的记忆力,终于默写出了400多篇文史书籍。
书写结束后,她又花了十几天时间,把全部书稿重新校对了一遍。这才让人通知曹公:蔡琰已经把自己能够记忆出来的书籍全部写下来了。
曹公一听,大喜过望,赶紧叫人来把蔡琰已经写好的400多篇文稿都拿过去,然后请有关资深文化人士一一过目。曹公一开始并没有对大家说出文稿的书写者是谁。
曹公的谋士,几位资深儒学大家看了之后,都连连竖起大拇指,夸赞道:“奇才,奇才!能够单凭记忆,默写出如此多的篇章,一般文人绝对是不可能的。”
曹公在一旁道:“人家还在匈奴呆了12年呢。这12年里,肯定没有摸过汉朝书籍了。”
大家一听,更加感慨佩服:“是啊。咱们天天在故纸堆里徜徉,与这些文章天天见面,也未必能够默写出如此多的文章啊。”
“你们知道这些文章的默写者是谁吗?”曹公这是候问大家。
大家当然不知道。
“是一位女才子,蔡文姬。”
“谁是蔡文姬?”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名字。
“你们听说过前朝大儒,中郎将蔡邕吗?”曹公问。
“蔡邕啊……那谁不知道啊。大名鼎鼎,被王允害死了嘛。”众人道。
“这个蔡文姬,就是蔡邕的女儿。”曹公道出了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