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吃过七宝羹,就表示着新年已经结束,农夫们应该去劳动,工人们应该去工作,士大夫们该上朝。
然而庐陵王李显,极其特殊,因为他这个庐陵王真的是一个彻彻底底的闲散王爷。
有封地,均州,但是圣旨没有户数;
有王爵,庐陵王,但是没加其他职务,没有实权和政务。
来均州也快一年了,李显这个庐陵王,每天就是逍遥自在,自从开凿武当山以后,时不时去武当山督促一下修建工期。
所以,七宝羹对于李显仅仅只是一个仪式,一饭杂菜汤而已。
吃完“七宝杂菜汤”,李显依旧天天闲散,一转眼,到了正月初十。
一大早,李显就将众人召集起来,然后交给众人一个任务:扎彩龙。
“扎彩龙?”众人有些疑惑。
“是的,这正月十四就是元宵节了,本王要扎一条彩龙,代表王府参加元宵节。”李显与众人解释道。
众人恍然大悟,今儿个是正月初十,马上正月十四日元宵节,想必是李显闲的无聊,想扎一条龙来参加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
而元宵节又有许多比较精彩的活动。耍龙灯也是其中一种。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
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其他的还有踩高跷、舞狮子、划旱船等。
这李显要扎一条龙,王府中众人又不会,便去找那会扎龙的匠人。
这会扎龙在均州城里可是鼎鼎有名,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家,叫做单(shan)札龙。
关伽音便出面请这单札龙来王府,当说明来意后,单札龙一口应承,毕竟李显现在虽然是王爷,但是以前可是皇帝,给以前的皇帝扎龙那是荣耀,当即收拾工具跟着关伽音来到庐陵王府。
来到王府,话不多说,开始吩咐着关伽音准备着材料:“这扎龙啊,一般都是用竹、木、布、彩纸扎成,龙衣一般用黄、青、白、赤、黑五色,传说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
这个相对于偌大的庐陵王府来说,简直是九牛一毛,当即派人去集市上采买,不一会儿便购置齐备,单札龙便开始工作了,但见得:一个七十余岁的老人,粗糙的手掌上下翻舞,篾刀剖开竹子,如同庖丁解牛一般,将圆滚滚的竹子分成一条条宽似面条般的竹条。
竹条互相交错,编织成龙身、龙尾、龙头,然后又准备五彩的布和纸做成龙衣,并给龙头染色,方扎成一个栩栩如生的彩龙。
所有的工序精细到了极致,就算是单札龙这种老匠人,也花了近三天方才扎好一条彩龙。关伽音千恩万谢的感谢单札龙,并送上数两银子作为酬金,然而他的一句话却拒绝了众人:“我老单头能为王爷扎彩龙乃是多少年修来的福分,岂敢要王爷的银子?”
说完,便扬长而去。
上元节,均州城。
均州城的元宵节是从正月十四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七,各州县的人们都来到均州,热闹非凡。
李显、李重照等人自然是要参加,关伽音率领几个侍卫随身保护,从剩下的酿酒工匠中,挑出十余个精壮的汉子,又在均州城中找了几个常年舞龙的舞龙人,舞着上边有“庐陵王府”标志的彩龙,向着最热闹的地方进发。
龙灯躯体内燃烛,舞龙者依先后顺序,适当缩短各节之间的距离,双手把住龙脚,从首至尾“龙珠”左右摆动,有如巨龙婉蜒前行,其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有龙出洞、三点头号、拜四方,还有下钻洞、上翻身、龙映水等,慢舞时雍容大度、优美抒情;快舞时激越奔放,别具一格,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所用的曲牌音乐喜庆动听,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待众人到达街上,千万盏灯火早已通明,映亮了整个均州城,远处,有一条相似的彩龙也朝着均州城而来,李显定睛一看:“濮王府”。
赶紧上前去打个招呼,邀请濮王李欣及濮王府众人一起参加元宵节。这濮王李欣是个话匣子,见李显不说话,便开始侃侃而谈:“元宵节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再衍生出其他的活动。
均州城开灯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开始‘试灯’,十五日夜为‘‘正灯’,十六日民间要点灯盏,又称‘送灯盏’,以进行祭神祈福活动。”
说道这,便问李显:“王弟可知这为何要燃灯?”
李显自然不知,便摇摇头:“王兄,李显在京城时,曾受过撞击,前朝往事有点儿想不起来,还请王兄赐教。”
李欣见李显如此,便亮出答案:“至于这元宵燃灯的习俗,来源众说纷纭。到了我朝,认道教为国教,便从官方到地方一致认为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
上元节的由来,与道教的规矩有很大关系。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
到了魏晋道家以‘三官’与时日节候相配,定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合称‘三元’。
这样,正月十五就被称为上元节。到隋朝,道家典籍中说:‘正月十五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所以上元节要燃万家灯火。
至于这元宵节规模,前朝隋炀帝大业年间,正月十五元宵节已盛况空前。每到正月,海内外万国来朝,隋炀帝是爱面子之人,命人在长安城主要街道上,全部铺上地毯,所有的树全部穿上衣服,而诸国的使臣一直留宿到元宵节。
长安城内,绵亘七八里,皆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
当时的长安城居民都会出来观灯看戏,街头表演也丰富有趣,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伎,诡状异形。从早晨一直到晚上,到深夜方才停止。
今我大唐,国力空前,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说道此时,忽然一阵春风吹过,恰似满树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