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球迷还在网上讨论国足是否该换帅时,我们的邻居,又完成了一项壮举。
在正在进行的智利U17世界杯中,韩国青年队首战1比0战胜巴西,次战读秒绝杀几内亚,在拥有巴西、英格兰的小组中提前出线,被当地媒体誉为“U17智利奇迹”。
在韩国U17欢庆胜利时,中国青年队却在去年的亚青赛中连小组都没能出线。中国孩子究竟差在哪?韩国的球员培养体系有什么独到之处?
搞青训,孩子不该是“机器人”!
10年前,时间定格在2004年12月20日,首尔Grand希尔顿酒店正在举行K联赛选秀,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来到这里的家长以及学生球员们紧张得说不出话。但当第一顺位的孩子被俱乐部选走,场下爆发的是雷鸣般的掌声。
在韩国国内,俱乐部选拔青少年选手的标准逐渐趋于“低龄化”。
过去一般小学3到4年级对足球感兴趣的孩子们才会被列入俱乐部的U系列梯队,但现在只有6岁的“好苗子”就会提前入选梯队,然后从足球兴趣班开始一点点培养,直到进入“选手班”(U梯队)。
2014年,在韩国足协注册的小学组共有342支球队,中学组有254支球队,高中组共有178支球队,韩国大学生联赛的球队也已增加到78支。每一年,球队的数量都在呈递增趋势。
数量虽然在增加,但其实在青训中,很多地方难谈‘职业’,且缺乏创造性。对于韩国球员,态度往往不是问题,麻烦在于从小机械训练造成的身体记忆,会在一瞬间改变比赛。
小学阶段(U-12)是韩国球员个人能力提高最快的阶段,一周3到4次足球训练课和欧洲孩子们内容不同,在训练休息之余,很多孩子选择个人加练。
可是,加练内容就是反复地停球、控球,孩子无法学会观察场上形势,无法在对抗中达到“人球合一”,所以当遇到强大对手时,比如说强壮的防守球员时往往显得无所适从。
如果不踢球,出路在哪?
韩国踢球的孩子多了,但未来等着他们的,却是残酷无比的竞争。
目前韩国有4类成人联赛,最顶端第一级是韩国K联赛,共有12支球会;第二级是韩国的挑战联赛,共有11支球会;第三级是韩国的(N联赛)国家联赛,共有10支球会;而金字塔的末端是韩国的K3联赛,共有18支球会。
根据2014年韩国足协内部的数据显示,小学组注册学生当年共有7496人。同年,韩国第一和第二级别22支球队的球员仅有728人。当你孩提时期梦想成为梅西或C罗时,10人当中只有1个幸运儿能进入职业联赛。
无论是欧洲传统强国,还是近邻日本,即使孩子未来无法成为职业球员,还有很多职业选择或者足球相关产业可以从事。但韩国足球则完全不同。
打个比方,韩国青训的每一级都是倾斜的直角,一旦中途放弃足球,那么孩子的未来就将成疑。
乡村的孩子怎么办?
最近几年,韩国俱乐部选拔人才的方式灵活了,选材面宽了,选择范围也大了。但现在韩国的校园足球(校园足球指传统学校足球系兴趣班培养学生球员的模式)和俱乐部足球(由社会人士组织的业余足球俱乐部,足球教室)却遭遇了小麻烦。
目前的困扰是,地区间足球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和欧洲一样,俱乐部足球最高水平的地区肯定是市区,然后低水平的地区就是乡镇或村庄。在那里,开展的足球活动仅是“CA”(CA是韩国初中和高中教育课程中的创意性体验活动兴趣小组简称)。
但是想要踢好足球,时间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此随意对待乡村的孩子们,校园足球想要全面成功是天方夜谭。
这些年来,每逢中国足球经历失败,“青少年”或“青训”一词总是被反复提及,而且,几乎所有人包括中国足协目前在职的工作人员都承认:中国的青少年足球发展没有体系,不像韩国、日本那样“自成体系”。但没有形成体系的根本原因,恐怕还是在于最顶层的中国足协,他们就没有一个发展青少年足球的“体系”,管理部门也是概念模糊、管理混乱。 ■记者马德兴报道
现行管理交叉,职责混乱不清
回看中国足协过去十多年的内部机构设置与变更,不难明白“青少年足球”在中国足协——这个中国足球最高管理部门的地位。由此也就不难看出,青少年足球受到重视与否的程度。事实上,姑且不论未来的中国足协将如何规划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就以现在为例,整个管理体系、管理机制也是呈现交叉、混乱的状态。
单就一个青少年足球发展,涉及到多个层面的问题,如果能够统一实施管理、避免交叉、避免横跨多个部门,中国青少年足球体系的建立,那是一件相当简单的事情。但是,中国足协这些年的一贯做法,就是把“小事”搞成“大事”、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神秘化,同时,人为设置障碍,处处掣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权”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如此,才能显示出所谓的“权威”。当然,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满足“利益”的个人欲望。
例如,青少年球员参加比赛,按说由中国足协注册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就可以顺利完成。为了工作便利,这个人可以在青少部工作,以便更好地协调、配合。即便是不纳入青少部、划归注册部门也没有大问题,可以专人对口。但是,一名中国青少年球员需要先向竞赛部注册。参加比赛时,又是前往青少部。同样都是青少年比赛,U系列的比赛划归“青少部”;青运会、全运会的男足比赛,就要划归到“竞赛部”。而且在最近两年,职业联赛管理部门“执行局”又组织一项精英梯队联赛。这些比赛,相互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赛事的赛程,发生冲突是经常性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些队伍的身份也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而且,像精英梯队联赛没有年龄限制,目前正在晋江参加全国冠军杯赛的河南建业,作为一支1999-2000年龄段的队伍,参加今年精英梯队联赛某一阶段的比赛,过招那些原本应该是1995年龄段或者1997年龄段队伍,出现严重的以小打大的现象,这样的比赛意义何在?
而且,一家俱乐部的梯队既可以是省市体育局或地方足协的队伍,也可以是俱乐部的梯队,又可以是学校代表队参加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不管哪一方组织各种比赛,反正就是这一支队伍的一批球员参加比赛。一套人马,两块或者三块牌子。至于全国性的联赛,想不参加就可以不参加。
不仅因为管理部门的交叉导致简单的事情被复杂化,我们还要面对的一个现实,即在各个不同部门之间,相互存在着利益上的瓜葛。于是,看上去很多事情应该能协调起来、实质却是“相互踢皮球”。这也不是奇闻现象,这些年来,中国足协内部相互之间扯皮、推诿的事情枚不胜举。而进一步加剧办事效率低下的是,各个不同部门的中国足协分管领导,又是不同的足协副主席。副主席与副主席之间,相互存在着利益之争。关于这方面的情况,从中国足协正式成立至今,似乎就从来没有断过。放眼整个社会,类似这样的情况也是随处可见,中国官场、职场围绕着人事方面的争斗,从来就不是新闻。于是,中国足球能够把青训体系建立起来才是怪事。
实际上,搞好青少年足球,原本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作为青少年足球方面的所有事务,当然由青少部具体负责落实。首先就是登记注册,就这方面把好关以后,学校推广普及类的,就交由教练部门负责,足协青少部可以提供辅佐与技术支持。参加全国竞技系列比赛的,就需要完成骨龄检查,然后参加各个不同性质的比赛,因为在注册这一“关口”已经有了明确的身份。
建立各级“青训中心”,不管是校园足球还是竞技足球,任何队伍都可以使用,因为青训中心本身是为队伍服务的。通过合理与科学的竞赛体系,从中发现可塑之才,然后将这些选拔出来的球员送往海外接受培训,为国字号队伍培养可用人才。当然,国字号队伍选拔时不会仅仅局限在海外培训球员,更会关注本国的各种比赛。当整个体系建立起来时,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普及→提高与强化→精英”整个体系也就完整地建立起来了。可是,原本简单的事情,缘何到中国足协那里就变得复杂起来?说到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