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拜先祖后,接下来就是宴请亲朋好友。
徐瑾年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才将所有的请帖写完,足足有三十张。
除了张家和姜夫子师生四人外,这几年与盛安有人情往来的人家也在邀请之列。
像丁家,李心慧的娘家婆家,醉仙楼陈家等,都是青州有名有姓的人家。
当然,青州大大小小的官员府邸也要送一张,来不来是他们的事,不送请帖便是盛园不懂礼数。
请帖送出去的第二天,一些没有收到请帖的人家主动上门,希望宴请那天能登门讨一杯喜酒喝,沾沾徐解元的文气。
人家都求上门了,盛安自然不好拒绝,亲自动手赶制一批请帖,派人给这些人家送过去。
最后送出去的请帖多达五十张,至少要准备二十桌席面。
这么多席面,光靠宝秀一个大厨肯定忙不过来,宝蓝三个也得过来帮忙。
为此,盛安提前让宝蓝在盛世酒楼大门口,贴上歇业三天的告示,还吩咐书棋给盛园空出三天时间,做好招待宾客们的准备。
就在宴请的前三天,张招娣生了,又是一个男孩。
盛安带着一堆礼物来到张家,看望坐月子的张招娣母子。
张招娣整个孕期养的不错,这次又是生二胎,生产过程很顺利,并没有遭太多罪。
她的精神头不错,就是气色差了些,需要再养一阵子。
盛安关心了一番,才抱起浑身红彤彤的二宝仔细打量:“这孩子长得跟鱼宝刚出生的时候一模一样。”
鱼宝的眼鼻像张大奎,嘴巴脸型像张招娣,是个五官端正不失秀气的孩子,性格脾气倒是更像张招娣,脑瓜子也比张大奎灵光。
“这个比鱼宝闹腾,一定要人抱着哄,你过来之前他刚哭累了才睡着。”
张招娣的慈爱地看着小儿子,言语间又颇为嫌弃:“昨晚闹得全家睡不着,我一气之下差点把他扔到外面去。”
盛安一听,吓得赶紧放下小祖宗:“我不会哄孩子,还是让他好好睡。”
张招娣被她的反应逗笑了:“刚睡着没事,睡上半个时辰就不行了,稍有动静就会惊醒哭闹。”
盛安摇了摇头,轻轻碰了碰小家伙的脸蛋:“这么难伺候,长大了会被打肿小屁股的。”
张招娣磨了磨牙:“但凡这小子再大点,我就忍不住动手了。”
盛安忍俊不禁,问道:“孩子取名了吗?”
张招娣不好意思道;“小名取了,叫欢宝,大名想请他表伯来取,沾沾他表伯的文气。”
盛安笑道:“成,晚点回去就让瑾年取一个。”
张招娣歉意道:“后天是你家宴请,我这样不能亲自上门道喜了。”
盛安哪会计较这个:“咱俩之间不说这些,你坐好月子才是重中之重。”
两人说话时,房门被推开,徐翠莲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黑鱼汤走进来:“今早大奎守在街头买到的黑鱼,你尝尝看,能不能吃得下。”
张招娣连忙接过汤碗:“谢谢娘,辛苦娘了!”
徐翠莲嗔怪道:“做个鱼汤辛苦啥,伺候你坐月子是应该的。”
张招娣胃口不错,只要合口味都吃得下,这一大碗黑鱼汤被她连肉带汤一起吃得干干净净。
产妇需要多休息,盛安就没有在房间里多待,嘱咐了张招娣几句,就和徐翠莲一起出来了。
张家父子都去乡下收猪了,方玉英和王小芳在各自的房间哄孩子睡觉,鱼宝则是被肖外公带去了作坊,免得他打搅张招娣休养。
堂屋里没有其他人,徐翠莲拉着盛安的手低声道:
“我认识一对夫妻,成亲五年没有孩子,去年找一个乡下大夫调理了一番,前阵子就抱上孩子了,你要不要跟瑾年一起找大夫看看?”
盛安领了这份情,却是婉拒道:“最迟下个月中旬,我和瑾年就要动身前往京城,找大夫调理怕是来不及。”
她和瑾年每年都会找大夫诊脉,很确定他们的身体没有问题。
见盛安拒绝,徐翠莲心里有些失望,却知道眼下最要紧的是侄子的前程:“那是来不及了,不过你们还年轻,生孩子不急这三五个月。”
盛安知道她嘴上不急,心里比谁都急,便忍不住笑道:“京城的名医更多,我和瑾年会找大夫看一看。”
徐翠莲见她把生孩子的事放在心上,暗暗松了口气:“也行,没准换个地儿就怀上了。”
盛安摸了摸自己的小腹,唇角含着一抹笑意:“希望如此。”
宴请之日如期而至,一大早盛园大门敞开,不到一个时辰门口就停满马车,热闹的爆竹之声打破整个明湖的宁静。
“徐解元,盛老板,恭喜恭喜!”
盛安和徐瑾年站在门口,迎接一众上门道贺的宾客。
书棋等人全部待命,收礼物收到手软,每一件贺礼都详细的登记在册,方便日后回礼。
在门口站了半天,盛安笑得脸都僵了。
刚把张家人迎进院子,就看到不远处前后四辆分外熟悉的大马车。
盛安眼睛一亮,拉着徐瑾年快步走下台阶:“夫子他们到了!”
姜父子师生四人再次同行,这一次却是乘坐马车,带着各自的家眷,就连姜师娘也来了。
姜师娘是典型的江南美人,即便年过四十,依旧美的让人移不开眼,通体气度更是少有人及。
盛安记得第一次见到姜师娘时,她的眼珠子差点黏在人家脸上,跟猪八戒见到嫦娥有一拼。
这段时间姜师娘的精神状态不错,姜夫子才放心带她出门做客。
姜师娘还记得盛安,脸上浮现出温柔似水的笑容:“安安。”
盛安快步上前,伸手同丫鬟一左一右扶她下马车:“师娘,您慢点。”
姜师娘含笑点头,举手投足间处处透着良好的教养,彰显她出身不俗。
柳筱云和刘嫣然也纷纷下马车,跟盛安一起簇拥着姜师娘走进院子,姜夫子师生五人落在后面。
看着爱妻脸上发自真心的笑容,姜夫子眼里闪过些许欣慰,扭头对自己最为看重的学生说道:
“这几年辛苦你媳妇时常给你师娘送吃的,你师娘每次吃完心情都会愉悦,如今能出门见人是你媳妇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