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对子女的教育及各方面的安排是非常严格的。
他知道,秦国不能出任何一个昏君,一个昏君足以摧毁一个国家,并导致万劫不复,任何一个继承人都必须非常优秀。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国力超过秦国,但一个不肖的儿子就让赵国国力衰微。当年楚悼王启用吴起变法,多么的兵强马壮,但楚悼王一死,吴起改革的成果就化为流水。
大秦,一个曾经的边疆小国,积贫积弱多年,自从秦献公开始,经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直到始皇帝时期,又经过十年的统一战争,秦国才最终统一天下。
从秦献公启用墨家相里勤、继任的秦孝公启用商鞅为秦变法开始算起,秦国统一天下一共用了八位秦王的兢兢业业和克勤克俭,合计一百三十五年时间才最终完成。如果中途出任何一个无能的秦王,秦国不会有今天。
对于大秦帝国未来的继承人,始皇帝,他的心中并非没有权衡与考量。对于帝国的未来,他比任何人都更加忧心忡忡,因为他深知,一个错误的决定,便可让这庞大的帝国顷刻间风雨飘摇。在众多的皇子之中,扶苏与胡亥,如同夜空中最亮的两颗星辰,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让他难以抉择。
长子扶苏,刚刚年满三十,温文尔雅,性格柔软,心怀仁政,深得民心。他行走于民间,体恤百姓疾苦,每一次赈灾救难和化解帝国事务的麻烦,都让他的名字在百姓和官员心中生根发芽。他的优势,在于那份能够凝聚人心的力量,以及对和平与繁荣的不懈追求。他的弱势,就在于他过于仁慈,行事瞻前顾后,不够果断坚决。
而胡亥,尽管比扶苏年轻十岁,却也有着不容忽视的才华与魅力。他机智过人,行事果断,年纪轻轻就为复杂的帝国事务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问题。胡亥的可取之处,在于他那股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精神,以及对权力的敏锐洞察与精准把握。在始皇帝眼中,胡亥如同一把锋利的剑,或许能够勇往直前,所向披靡,但是也容易划伤稚嫩的帝国自身,带来难以把握的风险。况且胡亥,过于年轻,贪玩、好色、急躁、反复无常,处事有时不知轻重,还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磨砺。
然而,这两位皇子各自的优缺点,必须放在现时复杂的政治背景之下综合考量与权衡。帝国刚刚统一不久,六国皇亲贵族中反秦势力此起彼伏,扶苏主张的心怀仁政可能面对反秦势力时手足无措,胡亥喜欢的严刑峻法又可能刺激六国百姓铤而走险。如何把握这个度,一直让始皇帝心力交瘁,因此未来继承人的选择也让始皇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两难境地。
他确切地知道,如果上天再给自己二十年时间,让他把郡县制官僚体系全部理顺,把帝国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大一统的管理体制真正到位,届时天下真正太平,再选择扶苏作为继承人,他会带领大秦帝国进入繁荣昌盛的美好时代。若自己天不假年,天下未平,选择扶苏可能就具有极大的风险。而选择胡亥,他可能有足够的手腕镇压六国反秦势力,但他过于年轻,心性未定,还需要时间打磨,过早把大秦帝国交给他,也是一场巨大的赌注。无论如何,希望上天垂怜,能给自己更多的时间把帝国事务处理得更加如意才是最理想的选择。夜深人静之时,他常常独自徘徊于宫殿的长廊之中,心中反复思量,却始终无法做出最终的决断。
始皇帝共有儿子二十三人,女儿十人。不论多少大臣如何劝解,始皇帝从来没有考虑设立太子之位。公子扶苏尽管是长子,但他一直也只是和其他公子一样,没有太子待遇。
因此公子扶苏一直以来的谨小慎微是有道理的,他知道,始皇帝比较宠爱的儿子除了他扶苏之外,还有胡亥、公子高、公子将闾等,他们个个文武兼备,聪慧绝顶。
他知道始皇帝是怎么想的,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贤能、更睿智、更优秀,真正能够担当国家重任。
可最近的事情却让他有点焦头烂额。
因为此时他正忙于筹备第二届诸子百家大会。
听前期始皇帝传回来的圣旨,始皇帝这次巡游,下令拆毁了魏、韩、赵、齐等国修筑的堤坝以及阻塞交通的关卡城堡,解决了七国混战时“以邻为壑”、将黄河泛滥引向他国的问题。
此外,始皇帝还视察了大秦北部地区,视察了渔阳、上谷两个重要的军事阵地。
在燕地,始皇帝遇到了一位阴阳家的著名方士卢生,听说卢生不仅会炼仙丹,而且还善于算卦。在始皇帝让其推算大秦帝国能有多久的时候,这位卢生找出一本神仙给的天书,说“亡秦者,胡也”。始皇帝对此深信不疑,因此还在巡游的路上,就下达皇命,令蒙恬发兵三十万驱逐匈奴。
此次巡游,另外还有一件令始皇帝很开心的事,说是始皇帝经过赵地和燕地之时,两地的诸子们对两年前由扶苏操办的第一次诸子百家大会称赞有加。
第一次诸子百家大会由公子扶苏负责操持,始皇帝因为不感兴趣没有参加,对过程和有关情况没有过问。
可是在赵地、燕地听到诸子们对第一次诸子百家大会的高度评价,始皇帝心情大悦,赶紧下了一个圣旨,让公子扶苏在他回到咸阳宫之后,马上主办第二届诸子百家大会,始皇帝甚至还在巡游的路上把第二届诸子百家大会的时间就定在这一年的十月二十八日。
接到始皇帝已经到达上郡的口谕时,时间只有三个月了。
始皇帝准备亲自参与第二届诸子百家大会,扶苏哪能不尽心尽力呢?他亲自张罗、尽心筹办第二届诸子百家大会的相关事项,力求做到最好,让始皇帝和诸子们都满意。此时,诸子百家大会的有关安排基本已经成型,只是还有许多许多的小细节需要斟酌而已。
可就在他忙得脚不踮地的时候,北斗剑被盗了。正如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北斗剑代表了大秦的国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他必须万无一失地找回北斗剑。
晚上,扶苏召集护卫们开会讨论如何找回北斗剑。大家围坐一团,烛光昏暗,每个人脸色严峻,每个人的呼吸声似乎都听得见,烛光的丁点跳动都会引得人心慌意乱。
如果北斗剑最后无法找回,依据《秦律》,等待他们的只有一个字:死。
《秦律》之严苛,大家心知肚明,从相里勤和商鞅开始,为了把老秦人塑造成守规矩的硬汉,打造一支没有人情的虎狼之师,秦律越来越不通人情。
秦律甚至规定,弃灰于道者黥。如果你在大街上随便丢垃圾,会受到“黥”刑(在脸上刻字)的处罚。秦律还规定,成年男丁无故嚎啕者,送官府。秦国坚决不允许一个成年男子无缘无故地嚎啕大哭。秦律对这种小事都处罚如此之严格,对于他们这种丢失北斗剑的护卫来说,他们肯定会被判处“大辟”。
秦律规定有五刑,即黥、劓、剕、宫、大辟。
黥,施行的方法是在人的脸上或身体的其他部位刺刻符号或字迹,然后涂上墨或别的颜料,使刺刻成为永久性的记号。
劓,割去受刑者的鼻子,受过劓刑的人往往被派去守关。
剕,斩掉受罚者左脚、右脚或双脚。
宫,又称淫刑、腐刑、蚕室刑,割去受罚者的生殖器。
所谓大辟,即死刑,分为斩(枭首、弃市)、刺、绞、烹、坑、腰斩、车裂、凌迟等,还有死后鞭尸、戮尸、脯刑、醢刑等。
护卫周文首先开口,他认为不用担心。他尽管被香气所迷,武功无法施展,但他看得很清楚,北斗剑是李斯的护卫吕方所盗,直接去李斯门上要就行,北斗剑的分量,谅他李斯也不敢私藏。不光是他看见了,吕方逃跑时门口巡逻的卫兵也看见了,大家都认识那个人就是吕方。
听说是李斯的护卫吕方,扶苏表情有点缓解,他觉得如果是吕方,问题不难解决,即使他与李斯关系没有那么要好,但也不差,大家都为秦国做事,都是有分量的人物,从李斯府中要回北斗剑应该不是难事。扶苏把目光转向护卫长陈胜。
陈胜表态,如果是吕方,要回来一点不难,他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那人的长相是李斯的护卫吕方,但他总觉得如果是吕方,大家都认识,肯定会戴上无人认得出来的黑面罩。那人不戴面罩,其实目的就是想让大家认出他是吕方。
另外是功夫。同是护卫,尽管没有经常交手,但也有多次机会互相切磋过,吕方的功夫绝对没有那么高。平常切磋功夫时,他陈胜只使出了五成功力,刚刚与蓝衣人吕方交手,发现这名蓝衣人吕方的功夫远在自己之上。面对另一个真正有功夫的高手,在实战中即使是高手也很难完全隐藏其功力的。由此可见,吕方的功夫深不可测。
最后陈胜感觉到,吕方使的功夫似乎是他们墨家功夫,而且是入门级的墨家功夫,如鹞子翻身、邯郸学步、掌推泰山等都是入门招数,但是招数细节与传统墨家功夫不尽相同,这些招数比传统的墨家功夫更为厉害。
仅仅几招墨家入门功夫,被此人简单改造之后,效力大增,其功力是许多墨家顶级高手都无法达到的。这是何人?难道是墨家弟子?却又不尽像墨家弟子。
因此陈胜怀疑是不是有人易容,伪装吕方?如果真是吕方,那么盗剑的目的可能不仅仅针对扶苏公子,也同时有目的地针对了李斯丞相。
听了陈胜的猜测,扶苏脸色变得更加苍白。他顿时发现最近一连串不好的预感可能是准确的,似乎有人在特意针对他。
不管如何,必须尽快找到北斗剑。只有在始皇帝回到咸阳之前,找回北斗剑,扶苏才有减轻罪责的可能,陈胜、周文等护卫们才有活下去的希望。否则,后果不敢想象。
调查只能先从李斯的护卫吕方开始。
第二天一大早,扶苏、陈胜、周文等人直接登门拜访李斯。
看见代管朝政的扶苏公子亲自出马,李斯、李斯的儿子李由、吴广等人亲自出面迎接。李斯拱手表达了歉意,三番五次地表示:“扶苏公子有事相召,吩咐便是,李斯即刻到,岂敢劳驾公子亲自登门。”
但是听到是自己的护卫吕方盗走了北斗剑,李斯、李由和吴广都震惊了,赶紧查找吕方的下落。护卫称,吕方因为老娘病重,请假了七天,目前是第四天,假期未满,人还没有回来。
扶苏、陈胜、周文和李斯、李由、吴广等人一起赶紧去找吕方。
吕方不在家,问其母,吕母六十高龄,双目失明,颤巍巍地躺在床上爬不起来,问了半天,才得知吕方根本没有回来过,她已经五六天没有见到吕方。幸好有街坊邻居过来每天给她送点吃的,否则她都得饿死。
以前因为有老娘卧病在床,不论发生多大的事,吕方三天之内必回家一次。而现在已经五六天没有回家了,看来吕方发生了什么变故。
李斯给吕母留下一笔钱,离开了。
吕方是隐藏得很深、谋划了很久,一直待在李斯府做卧底,随时准备偷走宝剑的人?还是他被人杀了,有人假扮了他?
吴广建议调查兵分两路,一路走明道,由扶苏、李斯安排所有宫廷卫士探寻吕方是否在任何地方出没;一路走暗道,由陈胜、周文、吴广等人发动墨家兄弟打听吕方的下落。反正吕方生要见人,死要见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