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夫人这条命是您救的,她理所应当关心您。”总是这样简单的几句话,徐麻子和徐夫人一直在她面前念叨着。
徐麻子一开始甚至不肯收工钱,若不是余烟执意。
麻烦他先为她赶工已经是动用了私情,余烟算是个执拗的人,不愿意占人家便宜。
唯有徐麻子觉得一条人命太过于值钱,只要余烟余烟他办事,他力所能及的他便一定去做。
这些人重情重义,不喜好白白贪人家便宜。
不过余烟起初为他们治病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不希望两个相爱之人阴阳两隔,而非想要索取什么。
既然没有这个心思,她也不愿意接纳那些个东西。
江海这日回来得早,余烟特意去书房里给江海送汤,不远处两个发髻摇摇晃晃,那双明亮的眼睛小心翼翼地盯着偏方。
被余烟窥见,缓缓从后方挪动步子,脸上有不自然的霞红,她应该是打扰了江小公子的清净。
“江小公子喜好朗读,我来这里只是听听。”芽芽低着头,生怕给娘亲惹了麻烦,认错态度也良好,不敢再有多余动作。
“以后可以搬个椅子坐在旁边听,不用蹲在那侧。”小姑娘明明是喜欢这些的,却不愿意给自家亲娘多添点负担,所以果断拒绝了。
她记得她上次也旁敲侧击过,芽芽没事的时候可以去她那里学学字。
芽芽这般年纪的孩子但凡是在书院里读过书的,都已经识得不少字,会背一些古诗词了。
芽芽是个规矩的孩子,上一次听了这事本来是高兴的,但事后犹豫再三还是不愿意麻烦余烟,她见余烟忙碌,不想余烟再为自己那点事情多分一些心思。
“你要是喜欢我可以送你去学堂念书。”郡城有几家学堂,有专门的私塾先生教书,如果芽芽愿意,她也可以送芽芽去书院读书,参加大考。
“不用了,不用麻烦了。”芽芽连忙拒绝。
“我其实也没那么喜欢。”芽芽一再拒绝,余烟见状也不再推脱,只叮嘱芽芽若是有这个心思早一点提,她年纪不算小了。
芽芽连忙点头。
江海坐在那处,目光落在那个瘦小的姑娘身上,记得刚见她的时候,她气色还有些蜡黄,在院子里待着的这些日子倒是白净了一些,那眉眼确实有些像凤姨。
“那有椅子,你可以搬过来坐在侧边,不打扰我就行。”那孩子让他想起他们兄妹三人当初的模样。
他动了几分恻隐之心,又有婶婶点头,他便应允了下来。
只是下一季大考在即,不容他忽视,因此在学业上他更上进了几分,江海好学,从来都不用余烟催促,他自己便能够专心其中。
“好,我会的。”小姑娘胆怯怯的,说话有些软绵绵,余烟抚摸着小姑娘的脑袋,格外心疼这个女孩。
懂事的姑娘总是会让有心的人注意到,因此多照顾一些,余烟主动给小姑娘搬来了张椅子,安排对方坐下。
“你若是想识字,就来我这里,我可以教你。”余烟还是那句话,清晰明了。
芽芽微微点了点头,她再拒绝似乎有些不合适了。
罗木终于登门造访余府,他盯着那牌匾上的字愣了许久,才回过神来那确实是余娘子的住宅。
说他有些意外不为过,前些日子余娘子寻他说是想要合伙开一些其他的店铺,余娘子不擅长管理经营店铺,而罗木是这方面的熟手。
余烟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接连便是月余看不见余娘子的影子,罗木还是按时送区分利润,账目,不过很快余烟便给了他回信,那是一箱子货真价实的手工胭脂,口脂,螺子黛。
前两者不足为奇,后者确实要珍贵一些,说是不足为奇,前者在颜色上确确实实有所不同。
近色涂在女子脸上也各有千秋,也不是市面上常见的几种,若是有心造点事出来,一定能卖得火爆,赚那些贵族夫人,小姐的钱是容易的。
余娘子这些想法是罗木从未想过的,他仅仅是想要将大安酒楼开得红火一些,生意可以做到郡城,四洲,京都。
然而余烟的提议和做法直接打开了他的新思路,余烟把东西交给他的时候他就开始行动了。
先是将这些东西放在了酒楼最显眼的地方,又和首饰铺子的老板合作,花了点银子摆放在他铺子内,甚至让店里的小二给来酒楼吃饭的贵夫人们推荐。
结果出乎意料的好,一开始那些贵夫人们还有些拒绝,一个酒楼推销胭脂口脂,颇有些题不达搭意的感觉。
罗木也没有说是余娘子做的,又提前吩咐了小二,只让那些人当新产品试用,出了事他可以负责。
幸运的是产品从一开始的无人问津到后面收购一空,仅仅用了十日,便打开了市场。
余烟在胭脂口脂这些女子余烟用的产品里特意加上了中药粉,每个人的肤质不一样,她担心有人对其中成分过敏,故意特意加了舒缓肌肤的药粉。
“城东张家的娘子想要订购十盒螺子黛,胭脂和口脂赠给她家中的亲眷,桥西的成家姑娘想要买两盒香叶红送给她的闺中密友,还有…”
罗木一一列举,显然是有些兴奋的。
江溪过来时看见罗木,连忙走过去拉着罗掌柜的胳膊道:“罗伯伯,你上次送我的陶瓷小人被江河摔坏了一个口不好看了,下次可不可以再送我一个。”
小姑娘长得灵秀,说话又讨巧,哪有几个会不喜欢的。
罗木只有两个儿子,所以对江溪稀罕得很,拉着江溪的手把新带过来的陶瓷小人和竹蜻蜓放在了江溪的手上。
“伯伯过来肯定是带着的,你放心好了。”他就是预备着新鲜的物件给江溪,至于江河那小子,罗木直接忽略了。
“你会惯坏她的。”余烟也没有让江溪拒绝,他们出府江溪若是想要她也会买下。
只是如今外面不太平,这些日子他们都在府上,几个孩子在书院家里也快憋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