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我是那种性子!”孙杨氏觉得余烟小巧她了。
“大嫂子,再遇到这种事情拿起旁边的家伙就朝他们身上砸,不击中要害就属于正当防卫。”
余烟以前为了防止被流氓骚扰学过一些防身的招式,还算是管点用处。
“我跟你讲,踢他们的裆部,他们能立刻放了你。”余烟讲的眉飞色舞的,仿佛在他们面前就站着刚才那群人一样。
孙杨氏被她逗笑了,刚才发生的不愉快全部烟消云散。
“好了好了,你可真是个妙人。”孙杨氏总觉得是捡到了宝贝,结交了余烟这样的朋友,也算是不打不相识。
“好了,我也该走了,你早点带孩子回去。”余烟让孙杨氏也留心着,别只顾着为她好忘记了自己的事情。
她和孙杨氏还不一样,她没有拖家带口,又能够自力更生,孙杨氏如今是个寡妇,又带着六个孩子还有几个老人,那群人逮到了机会总想调戏孙杨氏。
他们根本不会尊重人,一群骨子里刻着低俗的家伙。
江霆又早早过来接余烟,跟在余烟背后保护余烟。
文章书院每年都会小考四次,分别在每个季度末,书院院长亲自出题,学子们作答。
江海已经经历过几次,江河和江溪那两个小家伙都是头一次经历。
“哥哥,我有点紧张。”江溪激动地挫着有些通红的手,一双眼睛紧盯着江海。
“以你们的能力,没什么难的。”江海安抚着弟弟妹妹。
在这个书院里只要肯好好读书,夫子们出的题目都能够对答如流。
第二四季度夫子们才会提出一些问话,一三季度夫子们所问的都是文章上的内容,考验学生们的勤勉能力。
这一季度,刚好就是考验学子们平时的刻苦…收获成果的时候。
江溪撒娇着让余烟留下来陪她,她觉得这比她努力考入文章书院还让人紧张,不自觉觉得艰难。
“小考只是老师们验收学子成果的办法,你不要紧张。”他安抚着小妹的心,并决定帮小妹练习诗词。
“哥哥的诗词是文章书院第一名,我们作为他的弟弟妹妹,可不能给他丢脸。”
“哥哥说得对,我一定会加油的。”江溪说话不再是那种绵羊一般儿的声音,而是干净清晰了不少。
她在文章书院学到了如何待人,用膳时的礼仪,睡觉前的准备以及那些诗词歌赋,文章书院教那些女学生的,甚至更多一些。
他们一直都是支持女子读书,收女学生的。
“我听说严家那小子有些日子没有去文章书院了。”那小子家世背景雄厚,这件事情过去以后对他也没有多少影响,对方硬是还空了文章书院一个位置。
书院里的学生对那件事情议论纷纷,严良在文章书院待不下去,因此休学了。
“这么大的事情也只是休学检讨,有钱也不一定能使鬼推磨,但当官的一定可以让鬼为他卖命。”
余烟后面没有人支撑着,靠的都是她自己,好在那件事情还没结束时江海就已经找回了清白,不然她一定要拿这件事情说事,不能让孩子平白无故受到伤害。
“婶婶你来了。”江海挺直着腰板,向余烟行礼。
“自家,不需要那么多规矩。”
“学了就应该用着。”江海倒是学以致用,也会拿词来塞她了。
“人小鬼大的。”这小子一直都挺聪明的,以前表现得是警惕的聪慧,现在表现得都是明面上的,对她不藏着掖着。
“好了,这几日我都会留在余府照顾你们的饮食起居,你们给我好好考,争取拿个名次。”
就算是小考也不能忽略,在文章书院也会被安排名字的,并且将写了名次的榜挂在文章书院入口的告示上贴着,整整月余都不会揭下来。
江溪江河看重的就是这一点儿,他们也希望他们的名字能够被挂在前面,同哥哥放在一起。
“小考和大考一样,应当重视。”
余烟几日都在为几个孩子准备平淡有营养的饮食,担心他们会在吃食上出问题。
江霆这几日一直都往武馆跑,余烟怀疑他以前早出晚归,去的也许是武馆。
听说江霆在武馆待过很多年,他有一位师姐,在渔郡一带是出了名的才女。
武馆里的兄弟姐妹同着江霆的关系都不错,上次那个柳兰芝也是因为爱慕江霆,因妒生恨做了错事。
江霆这个人总能吸引女子的目光,但为他做一些疯狂事却是余烟没有想到的,而她当时也成为事情的受害人。
小考当时,院子外围观了众多家长,他们的孩子都在期中,最大的十三岁,最小的就是江溪,只有六岁。
考场一共分为两个区域,两个区域都有单独分割出来的房间,每次分五名学子入内,第一场考的是诗词。
约莫半炷香的时辰,终于轮到了江溪,江溪紧张的走了进去,步履有些不稳当,但眼神表现得很镇定。
考官被小姑娘认真的模样逗笑了,江溪实在是好看,在同龄人中出落得最为水灵。
小小年纪看轮廓便能瞧得出她日后一定是个标准的美人坯子。
“我出上句,你对下句,要求对仗工整。”
“先生尽管出题。”
“荷花送香气。”女先生看向窗外的荷花池,灵机一动。
“露珠滴清响。”那露珠从荷花上落下,正对应先生的前半句。
“雨中山果落。”
江溪转动着清澈的眸子,仔细思索了片刻儿,先生那杯茶已经喝完。
“灯下草虫鸣。”
两句江溪都对出来了,且对账工整,女先生很满意。
“看来平时里跟着你兄长耳濡目染,也是个不错的,小小年纪令我刮目相看,继续努力。”
“谢谢先生夸赞,我会更努力的。”
第一场测试完,众人移步到了第二区域,进行第二场小考测试。
这样新鲜的出题方法,余烟还是头一次见,听说文章书院每年小考都会想办法刁难学生,如今一见,果然新颖,还真是应了那句,百闻不如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