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四章一石五鸟的故事
“他一根人参开出那样的价格,难怪差点被打!”这样的话,似乎也不能怪那些冲动的人粗鲁了。
“但我告诉他,他的价格开得太低了!”
易芊儿瞪大双眼看着黄啸卿:“你是和他开玩笑吗?”
“道慈当时也是这样问我的。”黄啸卿挑了挑眉毛。
恰巧道慈大师端着一个托盘进来,有茶有点心。道慈大师一边将东西摆好,一边道:“贫僧当时以为黄啸卿是怪贫僧当日的不告而别,故意与贫僧玩笑的呢。”
“难道不是?”易芊儿接过道慈斟好茶的茶盏,道谢。
“贫僧也没想,还真不是。”道慈又斟了一杯给黄啸卿,屋内飘荡的茶香更浓郁了。
黄啸卿很满意地将茶端起,先是轻嗅了一会儿茶香,才慢慢饮了一小口,觉得,再遇道慈真是件好事啊。
这道慈对吃喝的研究,实在是对黄啸卿的胃口。
黄啸卿放下茶盏:“我对道慈大师道,他的参应该再将价格翻个三倍!”
“那参竟是这般的好参!”易芊儿觉得黄啸卿的眼光没问题,他说值那个价钱,应该就是真的值的。她都忍不住想看看那参到倒神奇在哪了。
没想到,黄啸卿却摇摇头道:“其实,也不是真值那个价钱。”
“那你还开更高的价钱?”难道是戏耍道慈大师?
“我之所以建议道慈大师开那个价钱,自有我的道理。一个商品值多少价钱,除了它本身的价值外,还要看卖给谁。”
易芊儿与道慈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后者道:“当时,黄施主不仅给了我这个重新定价的建议,还许诺我一定可以成功地卖出去。”
“我说过的,就一定会做到。就算不为你,也得为了我想要的那些菜谱。”黄啸卿盯着道慈大师。
后者哈哈一笑:“我的那些菜谱可都准备好了,只等黄施主这边了。”
黄啸卿满意地一点头,菜谱跑不掉就好。他接着说道:“好了,我们继续说那枯骨还魂的事。这事也算出现的巧,有了它,我正好可以布置一个一石五鸟之计。”
道慈应是早听黄啸卿说过了,此时面露赞赏之色。易芊儿则更被吊起了兴致。
从李伦畅处听说了金世恩殉主的事后,黄啸卿亲自布置了那处宫墙上出现的枯骨的事儿。
黄啸卿拿着李伦畅手迹的信件,秘密去了金世恩府中。当然,那枯骨并不是真的金世恩的骨架,黄啸卿只是向金世恩的家人讨了许多金世恩身前的手稿。
此事若是成了,金世恩也会得到申冤昭雪,金世恩的家人自然同意。
黄啸卿将那些手稿挑选出需要的字来,修剪拼贴,组成一张张他所需要的手稿。每当枯骨出现在宫墙之上,就放出一张手稿。
守城的兵曹虽然不敢将此事直接禀告给李正勋,但为了辨明真伪,他还是将那几张手稿,带去给曾与金世恩同朝为官的几位大人看。
那几位大人看了后,也是惊骇莫名。非非断定这是金世恩的手迹。手稿上所言皆是金世恩身故后的事件和语气,于是众人都断定这是金世恩还魂所写。
那宫墙上的枯骨自然就被认定是金世恩的了。
此事越闹越大,兵曹自然坐不住了。他四处找寻解决之法。恰巧就在此时,城外来了一位手眼通天的神人,不仅可以医死人还可以断奇案,兵曹自然就往这处寻道慈来了。
“可道慈大师先前还在街头,隐姓埋名地卖人参,怎么一下子就被众奉仰起来了?”易芊儿问。从一个默默无闻地街头贩子,华丽转身一个受大众膜拜的神人,这转变也太神奇太快了吧。
“这些只是按需去引导罢了。”黄啸卿挑了块模样精致的点心给易芊儿,“你别忘了,道慈大师虽然在李朝默默无闻,但他在我朝边境可是大大地有名啊。我只是接了一些道慈大师的追随者来李朝罢了。”
奥,原来如此啊。道慈大师刚出道,可就有佛光聚顶的神迹发生啊。再加上后来的一连串的事件。哭着喊着要追随道慈大师的人不在少数呢。
告诉他们道慈大师在李朝的行踪,由他们来李朝,替道慈大师小小的宣传一番,简直是效果立现啊。
道慈听了,连连念道:“阿迷陀佛!劳动了那些个施主,贫僧实在于心不忍啊。”
“这可是一件大功德啊。他们也是这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事成之后,也可算是他们每个人的功德,道慈大师这样想便好了。”黄啸卿好心地劝着道慈。
易芊儿又问:“怎么又是做大功德了?”这不是为金世恩申冤,为她自己正名吗?
黄啸卿笑着点点头她的脑袋:“所以说,不是我故意将故事前因后果说得慢,实在是这事牵涉太广了。”
他自己也挑了块点心,才道:“要说这功德,就得说起道慈大师当街卖参的原由了。”
道慈听了,点点头,又摇摇头,这“当街卖参”怎么听起来变扭得紧呢。
易芊儿也觉得奇怪:“是啊,道慈大师当初不告而别,怎么会又在他乡卖起人参来了?”
这回是道慈自己答道:“当初,不告而别,是因为贫僧突然起了一个筑佛修庙的念头。
贫僧俗家的兄长,也就是上一位道慈,委实做了许多的善事。我看到一本他的手扎,里面不仅有他所踏过之处,所历经之事,还有贫僧俗家家族中出家的许多位大师的事迹。
因着当初那位神僧的相救,不仅贫僧俗家家族免遭灭顶之灾,还相继出了许多的舍身度人的其他在师。贫僧一一读来,深感羞愧啊。
之后,贫僧不仅日日苦修佛法,还想在那位神僧所居庙宇的旧址上,为他重睡一座庙宇,为着传扬佛法,也为着将这神僧之精神事迹传颂下去。”
易芊儿听了,不禁点头:“原来道慈大师是为筹建庙宇才去售卖人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