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陈怀民,就连高志航都没有想到,人前总摆出“领袖作派”的蒋中正居然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伪君子。
自己走了之后,还骗少帅用手令给杨将军放走了陈诚等一干随行的军政要员,随后就翻脸不认人了。
原本陈怀民跟其他进步的飞行员都以为,中国人再也不需要打中国人了,他们在中央航校学得一身空中格斗的好武艺,终于可以跟日本鬼子过招了。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事情居然是这样发展的。
高志航得知消息以后,气得在航校里揪住蒋中正最亲近的蒋坚忍,拎起他的脖子又打又骂。
要不是周至柔出来斡旋,黄毓沛、毛邦初都出来劝架,高志航可能就要拔出手枪把蒋坚忍给毙了。
毕竟,张少帅是东北军的灵魂人物,更是对高志航有再造之恩的伯乐。
当年,高志航因为飞行事故,腿被打断,两条腿一根长一根短,照例是没有办法再继续当飞行员了。
高志航当时被安排在东北航校教航空理论,但他不甘心一生就这么憋屈的度过,再三找人托关系面见了东北军的少帅。
少帅让他表演一下飞行技术,高志航硬是在东北的冬天,开着没有防风玻璃的老式飞机上了天。
落地的时候,高志航满脸冻得都是冰疙瘩。
少帅被他的精神所打动,特批他继续做飞行员。
这才有了后来的东北飞鹰高志航。
在高志航的心目当中,张少帅就是自己要效忠的领袖。
他实在不能接受,领袖就这样被蒋中正这样一个无耻小人给软禁了起来,让整个东北军都陷入濒临崩溃的境地。
虽然他的冲动举动被劝了下来,但高志航也撂挑子不干了。
每日只在办公楼里准时点卯,喝茶看书,再不提飞行训练一事。
“当局一天不释放少帅,高某人一天不上飞机!”
因为高志航是驱逐大队的总队长,又是中央航校驱逐组的总教官,他这样撂挑子顿时也让毛邦初,周至柔都犯了难。
毛邦初是蒋中正的远房外甥,周至柔是宋美龄举荐的亲信。
两人都觉得理亏,也拿高志航没有办法。
……
好在西安事变的谈判还在继续。
蒋中正回到南京以后,虽然翻脸不认人,想要以“叛乱罪”惩治张少帅与杨将军。
但中共中央早有准备,蒋中正才发表文章,他们就放出了“大招”。
12月28日,针对蒋中正的《对张杨的训词》,中共中央立刻发表《关于蒋中正声明的声明》一文,公布了蒋中正允诺的六项条件,指出蒋中正是因为接受了这些条件才恢复自由的。
蒋中正这样的举动是言而无信!
于是,蒋中正虽然调遣大军进逼西安,但由于西安方面在政治上处于主动地位,又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作了迎战准备,加上国内外舆论反对内战的压力,他也只能够回到了谈判桌上。
1937年1月9日,谈判重新开始。
2月15日,国民党第五届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南京开幕,讨论结束内战和国共关系问题。
只可惜,高志航与陈怀民等人的停止内战的愿望有一次落空了。
大会以后,中共中央从1937年3月上旬至6月下旬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同国民党代表及蒋中正就国共合作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但均未达成全面协议。
就在这样的国内背景下,1937年7月7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借口士兵失踪制造事端,炮击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制造卢沟桥事变。
7月8日,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国同胞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本的侵略;号召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1937年7月12日,蒋中正电令二十九军就地抵抗,并命令在庐山参加暑期训练团的将领孙连仲等立即下山,率军北上驰援。
7月13日,蒋中正又致电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表示“中央已决心运用全力抗战,宁为玉碎,毋为瓦全,以保持我国家之人格”。
“七七事变”后,国民政府释放了沈钧儒、李公朴等“抗日七君子”,整个国内的抗日气氛为之一振。
最让陈怀民等空军将士振奋的是,中国成立了“空军前敌总指挥部”,拟定了《冀北作战计划》,准备以空军主力奇袭天津、丰台等处的日军基地。
负责这次作战任务的正是高志航率领的第四大队。
高志航作为老东北空军将领,对于天津机场非常熟悉,第四大队又是中国空军最菁华的战力。
但高志航之前已经发话:“当局一天不释放少帅,高某人一天不上飞机!”
可惜的是,高志航并没有等来当局释放张少帅的消息,反而等来了一封电报。
被软禁的少帅虽然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一颗公而忘私,国尔忘家的爱国之心,却愈发炽热。
那封简单的电报里写道:“山河破碎,倭寇肆虐,请志航以国家大义为重,莫使抗战大业因我一人安危而轻废。”
署名是“愚兄汉卿”,学良是少帅的名,汉卿是少帅的字。
据说高志航在接到信后,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大哭了一场,之后就恢复了战斗训练。
他以全部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对日作战的准备工作中去。
第四大队的飞行员们都很兴奋,纷纷说着:“太好了,我们的东北神鹰又回来了!”
为执行《冀北作战计划》,陈怀民在内的第四大队全体架机转驻河南周家口机场。
在三家店机场转机时,陈怀民意外遇到了自己的老乡——李岳龙。
李岳龙之前因为“通共”被调查,原本以为自己可能都开不了飞机了。
没想到的是,全民抗战的风潮之下,“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李岳龙反而因为之前的义举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英雄”。
两人在三家店机场偶遇时,李岳龙已一改之前颓废、痛苦的模样,整个人神采奕奕,洋溢在昂扬饱满的斗志之中。
陈怀民在休息室里喝咖啡时,李岳龙开心地告诉家乡好友。
“六月的时候,中国空军第30中队——‘马丁中队’成立,我被选中了!”
“你就等着看我怎么用轰炸机狠狠炸小日本吧!”
陈怀民知道,这支30中队是1937年的2月,国民政府接收了6架美国马丁139WC重型轰炸机组建,因机型得名“马丁中队“。
这些重型轰炸机可是空军的宝贝疙瘩,能被选入马丁中队难度不亚于入选驱逐大队里的第四大队。
两个少年好友,两位航校同学,他们在三家店机场的休息室里喝着咖啡,聊着未来憧憬的空战场景,不约而同都笑了起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如是而已!
只可惜,陈怀民与李岳龙都不知道命运残酷的真相。
这将是他们此生的最后一面!
短短三个月后的1937年10月14日。
李岳龙飞抵淞沪战场轰炸日军舰船,当时日军误以为海航的飞机已返航,故而未加戒备,李岳龙与他的队友们抓住这难得的时机,对日舰一阵狂轰滥炸,给敌人以重创。
待到天明,李岳龙打算再次出击,不料因飞机载量过重在起飞时坠毁,李岳龙不幸牺牲,后被国民政府追赠中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