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旅行是心灵的成长
马超2024-08-22 10:098,346

如果我说,旅行也是心灵的成长,拜佛也是一种修行,你会信吗?

如果我说,从踏进山门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我们心灵成长的旅程,你又会作何感想呢?

从走进山门的一刹那,分明就觉得自己已经与身后的过往隔了一段距离,很远很远,恍若前世。过往的辛劳、疲惫,心上的杂陈,无数的烦恼,都应该与自己毫无瓜葛了。

进山门,生出一颗皈依的心。带着对佛菩萨的敬畏,开始我们的清心之旅吧。

进三门,三解脱

在走过许多座寺院之后才知道,早在佛陀时代便已经有了佛寺建筑。但毕竟那是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的佛寺建筑是什么样子,恐怕我们只能在流传下来的史料中找到蓝本和依据了。

根据《大般涅槃经》等经典的记载,最早的佛寺建筑应是古印度拘萨罗国首都舍卫城的“祇园精舍”。据说,佛陀住世时期的舍卫城,有位富可敌国的大善长者名叫须达多。因慈悲愿故,他经常布施财物给孤独贫苦之人,帮他们离苦得乐,因此大家也尊称他为“给孤独长者”。这位给孤独长者闻听佛陀在邻国王舍城为人们讲说佛法,并使很多人获得智慧,就专程赶往王舍城,皈依在佛陀座下,成了一名虔诚的居士。

给孤独长者心想:佛陀的言教是如此地充满智慧,破除人们心灵的迷障,帮人们找到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教法也应该让舍卫城的百姓们听到。大家都获得心灵的解脱,开悟得智慧,这多好呢!于是他就恳求佛陀前往舍卫城说法度众,佛陀随喜他的良善愿望,便十分高兴地答允下来。

给孤独长者在回到舍卫城之后就想为佛陀寻找一处可以安居、讲法的园林。他走遍了舍卫城,只有国王波斯匿的儿子——祇陀太子的园林最为合适,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清爽宜人。这个好玩乐的太子却不愿意出售自己心爱的园林,于是就戏言道:“若长者能以黄金布满园中空地,厚约五寸许,我就答应出售这座园林。”

没想到,给孤独长者果然依照太子所言,用厚约五存的黄金铺满了园中空地,祇陀太子也无法再为难给孤独长者,便做个顺水人情,说这园子是给孤独长者买下,献给佛陀的,可这园中的树木却是他布施给佛陀的。

精舍建好之后,给孤独长者请佛陀为此处提名,佛陀欣然名为“祇树给孤独园”,后人则简称为“祇园”,这便是最初的佛寺建筑。

说完祇园精舍,就不得不说说古印度时期另一种类型的佛寺建筑——支提,它出现在佛陀涅槃之后,最初是依山开凿的半圆形石窟,也有人认为支提这种建筑形式是围绕葬有佛陀灵骨的“翠堵波”而修造成的僧房。

中国的佛寺建筑起始于东汉。大家所熟知的洛阳白马寺,便被普遍认为是开创汉地本土佛寺建设的先例。此后,随着佛教的发展,佛寺建筑的定制逐渐形成。一般来说,寺院为避开市井尘俗,多建造在山林之间,所以,就要设置山门,而“山门”便也成了对寺院的称呼。

山门本是位于寺院正面的楼门。来到寺院,你会留意到,山门多设有三个门洞。一位友人曾经戏言,说这三个门洞一定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其实这话说得没错,佛寺建筑自其产生之时起,其布局内涵中就体现了十分丰富的佛教教义理念。可见,寺院中的布局结构、造像艺术等不仅起着宗教性功能,也分明传递着人生由迷误到解脱的一个过程。

拜佛是一场人生的修行,那么这修行便是从进入山门开始的。且先不说寺院里大大小小的佛教造像有何玄机所在,单是这山门,便已然将佛教旨趣摆在你面前。

山门,三个门洞便成为了我们洞悉佛学哲理的开端,而我们的心灵旅程也从这开始。

这三座门即是佛家三解脱门的象征,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佛教从观察世间诸法的空性作为其入道法门,难怪友人称其为“空的哲学与智慧”,不过佛家之“空”,倒不是否定物质存在性,而是认为一切事物均是从内因外缘、种种条件而发生、存在、发展,任何一个条件发生变化,则事物也会随之变化,乃至消失。从这个角度来说,这就是无常,而这种变动不居,即是“空”。因为它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亦没有恒常存在的、独立的“自我”,无我、无常,事事如此,万物莫不是这样。

《大智度论》中写道,要进入涅盘城可以从三个门进入,这便是空门、无相门、无作门。而把空门放在第一位,也分明是在告诉我们,要踏进佛法的门,先学会“空”,了悟“空”。

空,放空杂念、排空执著,这是人生的一层意义;空,也可以是认识到万法皆空,缘起性空,挣开世俗尘缘的枷锁,这更是人生的另一重境界。

若是能够静下心来想想,人这一生,可不就是个空。且不说万般荣华带不去,且不说高官厚禄带不去,就是自己奋斗一生、拼搏始终,一旦业缘果报到来,舍不下的也要舍得。看到这里,也许有人又会端着腔调说佛教是如何如何的消极,如何如何的避世,大家都在追求正能量,怎么能容许这样的消极思想“侵蚀”了自己呢。

且先别怒,大家倒不妨仔细想想,我们平常总说自己活得累,焉知不是因为自己素日太过操心的缘故?为了面子而终日劳碌,为了追求名利而日日盘算,蝇头小利能成为压垮心灵的重负,而各种贪婪妄想又岂知不是伤神累心的负能量呢?

佛家说空,但是肯定自心的能量。俗人说追求、理想,只怕一个不小心反倒把理想变成了妄想,又因妄想而做出种种让自己不安、使别人痛苦的事情来,这种结果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何必自欺欺人,无须懊恼心烦,如果我们只是把目光、把心放在当下,放在做每一件事的过程中,而不是固执地一定要追求个合乎自己心意的结果,那么,这一生过得岂不是快意潇洒而自在?

佛家说顿悟入空门,而世人需要的也许只是保持一颗无所得的心,或者说,一颗出离的心、皈依的心,在这凡尘琐事中保持空灵、宁静的心。

忽然想起以前听到的一个小故事:一粒种子落在地上,它仰望着身边的母亲——一棵参天大树,心中十分激动,因为它非常希望自己也能长得像母亲那样高大、挺拔,生出茂密、浓绿的叶子。树妈妈告诉小种子,要想以后生得高大挺拔,就要先让自己消失,消失在泥土中,之后才是生根、发芽,再慢慢地长成一棵树。

小种子听到“消失”二字便十分不安,它认为凭空将自己消失,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它决定让自己一半溶进泥土,另一半则暴露在空气中。很多天过去了,种子开始腐化,最终变成泥土,真正地消失了。

《心经》中有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参天大树是一种物质存在(即“色”),这是我们能看得见、摸得到的,而小小树种要成为这种有形色的物体,就必须先将自己化作“空无”,即溶入到泥土之中。树木是这样, 人生亦复如是!

我们不断地放下,不断地舍弃,同时也在不断地转化,不断地新生,不就是为了成全自己,实现一种更大的人生格局吗?难怪有人说,看破,放下,才是人生大格局。可真正愿意选择“消失”,让自己暂且空无的人,终究是少数的,这就不奇怪,为何世间聪明人很多,但有智慧的人很少;为何世上有追求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实现理想的人就很少了。

说完空门,我们继续说一下无相门。

《金刚经》中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大宝积经》中所说之“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便是对无相门的最好注释。

既然世间一切诸法都是因缘所起,本性为空,那么自然没有固定不变的形相了。山川看似雄伟,但在百万年前,山川所在之处很可能就是一片汪洋;河海看似幽深,但在百万年后也许河海所在的地方会隆起高原或山峰。

自然界是这样,世间人情百态,更是如此!有人为了爱情纠葛而痛不欲生,有人因为屡受挫折而痛苦万分。如果把小小之我的这些感受放置在亿万斯年的时空之中,那这些真的算不上什么了。

而我们总是说自己如何痛苦,其实不过是因为执著在小我的那些情绪之中。因为固执于小我,我们不能忍受变化,特别是无法忍受事情由好向坏的变化,或者是爱情的破灭,或者是亲情的离散,或者是财富的消散,所有这些在常人看来都是一种痛苦。但是,人生中的种种定数,又岂能依靠小我的力量而做出改变呢?

“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无相便是看到眼前事物背后的变动性和无常性。了达无常的智慧,洞悉恒常中的无常,这道理虽然好懂,但做起来却颇有难度。可也正是因为有难度,才需要修行。

修行,修心,修剪掉偏执和贪念,让智慧和慈悲不断生长。无相的境界,便是如此得来。

无作门,即是说“无因缘之造作,心无造作之念”。

世间万物,无非因缘和合造作;心中万念,也是如此。由于内因外缘,我们得成人身,万事万物得以发生、发展,也正是这诸多的内因外缘,成为了障蔽我们自心光明的一道障碍,束缚着我们的心灵。

如果你知道,真正的解脱,不是远离尘嚣、脱离世事,而是在世事纷纭中依旧保持自心的清净、安宁,那便知道,没有造作的心灵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一件珍宝。

三门即是一门,因为从任何一个门中进入寺院,都可踏上解脱自我的心灵之旅。“入空无相无愿法门”,即是先要生起一颗皈依的心。

哼哈二将揭示了什么

进了山门,我们继续前行。我们边走边看,边看边说,在游览寺院的同时,一览佛教文化之源远流长,细说佛学思想之博大精深。

常见一些寺院把三座门盖成殿堂式结构,这便成了三门殿,也称山门殿,既然是寺院山门殿,那殿内自然供奉有金刚力士种种造型的塑像了。这些金刚力士或手持金刚杵,守护着佛法,或双目圆睁,看尽世间百态。看他们生得那样勇武高大,样貌或是忿怒、或是严厉,我想,他们一定也是舍弃了世间诸缘之后,才来到佛的面前。他们守护佛法,焉知不是守护着自己心底的信念?许多人看到怒目圆睁的金刚塑像就心生畏惧,而这金刚再威猛,心底也会有舍弃不下的事物吧?一想到这些,眼前这些凶神一般的雕像便多了些可爱的味道出来。

供奉在山门殿里的这两尊金刚力士像,不同于天王殿内的四大金刚。如果大家留意,那么必定会发现,这两尊赤裸上身、身材魁伟、手执利器、作忿怒相的金刚护法神与慈眉善目的佛菩萨有着多么鲜明的区别。

不过也好,正是有了如此勇武的猛士来护持佛法,佛陀也才能安心讲法,菩萨才可安心度化众生。以诸佛菩萨的神通愿力,根本不需要护法神的保护,佛门中的护法神,其主要职责便是护持正法,保护修行人和一切善心之人。 《圆瑛法汇·金刚经讲义》中把金刚解释为,“以真金久炼而成刚,具有坚固、光明、锐利三义”。可见,金刚作为佛教护法力士便具有着坚强、威猛、摧毁一切魔障的作用,而他们手上的金刚杵在藏传佛教中又被赋予了斩断烦恼、降伏恶魔的作用。

有这样一则佛教故事,说是在很久以前,具体是什么年代,谁也说不清了。在某个王国里,该国的王后育有一千个儿子,这些孩子后来开悟作佛。只有最小的那两个儿子青叶髻和楼至德迟迟没有开悟。大家都以为这两人慧根不够,其实他们是为了保护兄长能顺利成佛而甘愿做佛教护法神,因此人们往往把山门殿里的把门金刚视做勇于牺牲自我的典范。许是为了要吓退那些破坏佛法的妖魔鬼怪吧,原本相貌堂堂的两位王子竟化身为面目狰狞可怖的凶恶模样。如果你知道,山门殿的护法神有着一颗悲悯苍生的心,那么你也许会多出一些好感,而不是单纯的敬畏。

根据《大宝积经》中的记载,在过去世中,某位勇武的郡王有两个儿子,分别名叫法意和法念。一天,他们兄弟俩说起各自的志向。法念就说,希望自己能身成佛道,劝人向善,常转法轮,而法意则说希望在皈依佛门后时常亲近佛陀,作为一名金刚力士,闻听一切诸佛的秘密法要。后来,法意就成为五百名执金刚侍卫的首领,后世遂称之为“密迹金刚”。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知,最初的金刚力士只有一位,就是那个法意化成的密迹金刚。不过这孤零零的一尊金刚力士像,似乎不太符合中国本土的审美标准。再说,中华民族历来视双数为吉祥,在如此庄严清净的庙宇中,矗立一尊金刚力士像,想来想去也会觉得不能构成对称美,真是一大遗憾。

再后来,这一尊金刚力士像便一分为二,专门把守山门,左右各一,人称“哼哈二将”。当然,这守卫山门的哼哈二将不过是中国佛教在发展过程中的需要和附会。若是您之前没有留意过这两位金刚力士,想亲眼一睹他们的风采,那么北京戒台寺三门殿里的哼哈二将可是不容错过的。这二位金刚,体魄健壮、形态逼真,算得上是各种哼哈二将造像中的代表形象了。

在众多的金刚护法中,最为人们熟悉的除了山门殿里供奉的那两位,恐怕就是四大天王了。既然是四大天王,他们自然是位于天王殿,当然这是我们下一步的旅程,而我们的脚步刚刚才踏进山门殿,山门殿里的故事,还远没有说完。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进山朝拜,在有些人看来是为培植福慧和功德,在有些人看来却是为着身心的洗涤,三步一叩首,当再起身时,便不再感觉人生中的障碍和烦恼有什么可怕的了;再来个三步一叩首,抬头时天地已然如新,也许身边万物还是如旧,可内心却是清明一片,喜悦充盈。

对于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来说,如若能在朝拜寺庙的过程中放松身心、解脱疲累,那真实再好不过的事情了。可进山朝拜应该持有的初心是什么,却很少人被人留意到。

记得《华严经》中有这么一句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有不忘记自己最初的愿想,才能忠于自己的梦想,做到有始有终。菩萨度化众生是这样,众生若想有所成就也须如此。虽然坚持,但并不执著,而是用一颗随缘的心去看待结果成败,如此便已很好。

可到底我们还只是为了自己特定的梦想而一味地在尘世中打转,终究不能免俗,我们无法在坚持梦想的同时又超越凡俗,我们也很难在梦想被现实冲击的时候还能不忘初心。梦想二字听来是何其崇高与伟大,但在现实面前,人身又是何其卑弱而渺小,击碎我们梦想的甚至不一定是外部的现实环境,而正是我们——我们既创造着梦想,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了目标,然后又轻易或不得已地摧毁它。人生啊,原来就是在自己的一念一想间实现着永无止尽地轮回。

进山朝拜,其实并非一定要求佛菩萨保佑自己天天好运,年年大吉,人的一生太过风平浪静也未必就是好事情。可是,有太多波折和苦难也不好,趋吉避祸是众生的天性,这也没什么不应该。可是,如果有些事情,有些麻烦,有些苦恼必须要经历,那我们也没必要刻意躲过。

毕竟,人们在面对未来时总有一种不确定感,这完全来自于自己内心深处对自我的不认同,不接纳。而这种不接纳,往往导致了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比如一个人好斗的性格,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轻视,别人的一句戏言,往往成了他情绪爆发的导火索。缺少慈悲,缺少对自我的认同,这是一种心病。可是,这种自我认同与“我执”是完全两回事。

当我们没有发现自己本性中的慈悲、智慧时,我们会认为自己事事都对,经常会把自己那些偏执的念头投射到外境,投射到他人身上。于是,只要外境不合自己的心意,或者他人的言语不合自己的想法,我们就会大发雷霆,将自己与他人整个地对立起来。

这种对抗不仅给他人带来无尽伤害,而且最终这种伤害会加诸我们自己身上。

这就是“我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恶性循环。进山朝拜,便是把“我执”从自己身上一点点的剥离、清除掉。虽然这个过程很难也很缓慢,可是,这毕竟是我们一生中必须要做的课程,这是人生的修行!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人愿意让自己永远在恐惧、压抑、焦虑之中生活——恐怕这样的滋味连一分钟都不好承受。我们对真实的人生充满了渴望,但是,真实的人生是什么样子的,却极少有人能说个清楚。

生命的本质应该是众生成为一体,应该是自我的内心充满慈爱,应该是在无常变化之中保持自己内心的那份自由。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活,当万事万物都不能成为我们心头的挂碍时,我们便是自己命运的主人。

我想,进山朝拜大抵就是一个将旧我、小我舍弃掉,迎来一个全新的、大我的过程,你可以把这叫做“脱胎换骨”,但这确确实实无关乎肉身,而干系到心灵——这是一种你所不能看见的力量,但它真的在影响着你的生后。

旅行即修行

我一向认为自己是个没有灵气的笨孩子,在童年时代的苍白记忆里,全是模糊不清的场景。其实就在昨天,自己还是浑浑噩噩地忙碌着,我们管这种忙碌叫做“生活”,似乎这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匆匆几十年的全部内容就是忙一些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事,说着一些没有意义的话。这样的生活,真的,不要也罢。可是,哪种生活才算得上有意义呢?每个人自然有各自的看法,而对于一个修行者来说,他们所认为的“有意义的生活”却要获得心灵的觉悟,实现人生的自由与解脱。

也许你会好奇:为何有人会选择修行?其实不是有人刻意地去选择,而是修行无处不在,无所不包。有许多修行者都有着不同于其他人的生活经历,但他们踏上修行之路,清心之旅,大抵都是不希望自己就这么浑浑噩噩地度过一生。生活里可以来一把“难得糊涂”,可在心灵上却一定要智慧、警醒。

当我们感觉到外部生活一直处于混乱状态的时候,我们往往选择的是逃避,逃避责任,逃避痛苦。我们固执地以为只有逃避,才能不造成更大的恐惧,而其结果却是让自己陷入了更痛苦、更烦恼的境地之中。

佛陀告诉过我们,内心世界如何,总是会呈现在外部世界之中的。外部世界便是我们内心状态的投影。于是,这就不难解释为何有些人能在生活中过得平和而安稳,即便他们经历的挫折与伤痛要多过常人,他们依然能随时随地保持自己心灵上的任运自由。似乎命运拘不住他们,世间万物也不会对他们造成什么影响。即便遇到挫折和逆境,他们也能从容对待。你会说:“这种人真厉害!”可这些全都是修行的结果。修行,不是挂在嘴边上的两个符号,也不是要你天天吃素或者成天念佛。修行既不是要我们离群索居,彻底断除尘世的生活,更不是要我们不工作、不生活,专门找个地方打坐。真正的修行,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诉说身体上的痛苦,却忽略了心灵上的渴求。而形体上的疲累与束缚无法摆脱,实在是因为自己心灵上的束缚冲不破。冲不破的原因有很多,过分执著便是其中最大的原因。

进山之前,先要修心,进山之后,你会觉得一呼一吸都是在修心,一步一行都是要重新找回自己那颗纯净的心灵,不仅要找回,而且还要守护好它。当然,当我们离开寺院清净地,回归到滚滚尘世之中,难免地又会被俗世烦恼所困扰。可是对于有定力和智慧的人来说,他们必定不会让自己那颗日渐清明的心再与尘世混在一起。这倒不是说修行者就一定要逃离尘世才能得到开悟。在尘世中修行,能坦然自若地面对痛苦纠缠,这才是真正的定力,也是真正的修行!

延伸阅读:

栖霞寺:气势强劲的金刚力士像

栖霞寺位于南京市东北方,在没有来到这里之前,就已经有很多朋友极力推荐,让我看看寺内的金刚力士塑像。当时乍一听还觉得很奇怪:大家来到寺院不都是为了到大雄宝殿拜佛祖、拜观音吗?为何大家却说栖霞寺的金刚力士尤为值得一看呢?

还好啊,听了朋友的话,不然就真的要后悔了。这八尊金刚力士造像就在舍利塔内,造像整体上十分强调力度与气势的刻画。

持剑天王位于南门东侧,戴盔披甲,胸前还有刻着兽面纹的护心镜。他双目圆睁,威风凛凛,已残破的右手中握着剑柄,左手摸着剑刃,那架势似乎在提醒一切邪魔外道:有我在这里护持佛法,你们可不要打错了主意。

在南门西侧守卫的是持棒天王,戴着头盔铠甲。兵器与铠甲,一个都不能少,少了一样,[]便不能给人一种威风八面、能征善战的感觉了。同前一尊天王塑像一样,这个持棒天王也表现出一副傲慢且威严的表情。他右手紧紧地握着一根棒子,尽管是一根残缺的棒子,但配合着他瞪圆了的双眼,还是能给人一种威慑感的。

还有两座造像,分别立在北门的东西两侧,这两座力士造像表情生动,而且动作夸张,有一种内在的张力,仿佛他们时刻准备好要把来寺院道场捣乱的家伙全部收拾干净一般。站在北门西侧的力士造像残损得稍微严重些,他左手持一金刚杵,可是很不幸,他的左手和那金刚杵一样,都经不起岁月风雨的侵蚀,已然残损了,而左脚前部也残缺了一块。他紧闭的嘴巴,收缩的腹部,表现出面对邪魔时的大无畏态度。

北门东侧的那位力士倒还算是保存得比较完好。他赤裸着上身,腰间仅有一条战裙,左手拿着一杆长矛,右手握着拳头高高举起,看样子那是要伏击。一双虎目睁得又大又圆,虽然是人造塑像,但给人们的感觉却好像随时都能苏醒过来,然后拼尽一身力气,发誓要把一切邪魔统统清扫干净。看他全身的肌肉紧张而结实,那随时都要爆发出来的力量,几乎让人们忘记了这不过一座没有生命的塑像而已。但是,这生命却也如此的长久,从古时候一直延续到今天,说不定在某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时刻,这尊雕像就会突然活过来。他可能会对现代社会全然陌生,也可能讶异于现代人为何活得如此辛劳。也许心念真的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我在这样想象的时候,还真是感觉他动了一下,好在只是恍惚之间动了那么一下。

上面说到的那四位天王力士算是体型比较高大的了,看来看去怎么都要有180厘米。另外,在塔基角柱上还有四尊身量稍小些的力士造像。一位朋友在看过之前的那四尊造像后就说,角柱上的四位怎么看起来好小巧,好像侏儒一样。可是,虽然这些力士身量小,但雕工却一点儿也不含糊。或许他们没有高大魁伟的身材,可表情上分明表现出护持佛法的决心。强大的内心力量与一个人的外形并不成正比,我想,角柱上的这些“袖珍金刚”要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

继续阅读:第二章 用笑迎接世间的苦痛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心.行》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