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取下乌蒙,张献忠的目光,便又转向了重庆。
成都与重庆的距离,直线不过三四百里,可谓是近在咫尺。
有句话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张献忠想重庆想的不是一日两日了。
攻伐十余次,次次都是损兵折将,被搞的灰头土脸。
重庆...
这座巴掌大的小城。
俨然都快成张献忠的心病了。
不把此地拿下,他连觉都睡不踏实。
以往。
之所以屡攻不下,除了装备不行之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乌蒙的明军和重庆的白杆军成掎角之势,两方隔四五百里遥相呼应。
比如,大西军要是集中兵力去打重庆,乌蒙的明军就去袭扰叙州府,以此逼迫大西军,要么撤兵停战,要么分兵来救,相反也一样,大西军要是去打乌蒙,那么重庆的白杆军就会直冲着成都而来。
张献忠虽然号称自个有五十万大军,但其实满打满算能有个二十万人就不错了,这其中,怕是大部都还是被裹挟的流民,他手下真正有战斗力的,估计也就五万人顶天了。
兵法有云:五倍围之,十倍攻之。
乌蒙和重庆的守军,总数都在一万左右,再加上还有着武器的优势,就张献忠这点人,合兵攻打一处都费劲,更别说再被迫分兵了。
正是出于此等缘故,大西军才屡屡失利。
但现在,局面变了。
随着乌蒙失守,这个掎角之势不攻自破。
他们不用再担心会被明军袭扰。
终于可专心来收拾重庆的白杆军了。
张献忠亲率十万兵马出征。
这次,他要将心中积攒许久的那口恶气,一股脑的都给吐出来。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下旬。
大西军冒雪抵进重庆城下。
没有过多准备。
张献忠义子张能奇,亲率五千精兵,如洪水般向着城墙撞去。
激战一日。
至傍晚鸣金收兵。
大西军损伤一千余人。
白杆军南征北战,军中存有大量火器,凭借武器之利,倒是未有多少损失。
夜间,风雪渐大。
至次日,地上积雪,已能盖过脚踝。
按理,如此恶劣的天气,是不适合再攻城的。
但张献忠却觉得,这场大雪正是老天给的一次机会。
明军的火器,在风雪交加之下,必然大打折扣。
最终,在张献忠的坚持下,张可望带着兵马,踩着厚厚的积雪,向着城墙慢慢挪去。
他们的行进速度十分缓慢。
按理,这正是火枪手大显神威的时候。
可正如张献忠所预料的那般。
在狂风暴雪之下,老旧的火绳枪,很难点燃火绳,就连火炮也无法击发。
听着那零零散散的枪声。
张献忠喜出望外。
当即,他将余下两个义子,也都一并派出。
张定国和张文秀二人,各率五千兵马,位于左右两翼,推着攻城巢车,紧跟在张可望之后。
如此,大西军此次投入进攻的总兵力,达到了一万五千余人。
没有了火器的加持,在这样的天气中,弓箭也无甚意义。
白杆军只能眼睁睁看着大西军抵进城下。
随着云梯以及巢车的相继竖起。
一场原始且血腥的攻防战就此打响。
大西军士卒奋力向着城墙发起冲击。
白杆军士卒则不断将准备好的圆木滚石尽数扔下。
咆哮的风声被搏杀声取代。
等到鸣金声响起之时。
城墙已然变成血色。
今日,大西军的伤亡,是昨日的六倍之多。
不过,张献忠却并不觉得心疼。
因为他知道,白杆军的损失,必然也不会少到哪去。
第二日,暴雪依旧。
大西军仍旧是没有停歇。
看来,这次张献忠是不达目的,绝不会罢休了。
秦翼明连派数人,前往昆明去跟自个姑母求援。
秦良玉料到了张献忠会去攻打重庆,但却没想到他会这么的急不可耐。
眼下,秦良玉的手中,根本派不出人去重庆求援。
没有办法之下,秦良玉联络贵州总兵许成名,希望他能先遣一营贵州兵,星夜驰援重庆。
贵州虽然也没多少兵力,但抽调五六千人还是不成问题的。
唯一有所问题的,还是手续方面的事。
许成名虽然是贵州最高军事长官,可他只有统兵权没有调兵权,不经朝廷命令而擅调本省兵马出省,这可是随时都会飘来一顶意图作乱的帽子的。
面对秦良玉的请援,徐成名不敢擅自作主,只好八百里加急通传广州,请求朝廷决断。
兴平殿。
火盆中的木炭咯吱咯吱微微响着。
内阁那四人的面色十分难看。
林平的脸上也是没什么表情,看着十分的酷寒。
今日。
北京的使团传来奏报。
清廷关于结盟之事:提出了六点要求。
一:关外本为女真祖地,大清起兵关外理所应当,但大明却擅动刀兵,意图将大清赶尽杀绝,此乃大明无理之处,大明皇帝应当为此赔礼道歉。
二:大清与大明结为兄弟之国,大清为兄,大明为弟,日后岁岁年年,大明以兄礼侍奉大清,每年上供岁币:白银两百万两,粮食三百万担,盐铁等物不少于三十万斤。
三:大明与李自成血海深仇,两国联手讨贼,实为大清替大**国仇家恨,如此,一应军饷开支,皆应由大明承担,另外,大明还当提供三十万套甲胄,三万杆火枪,各色火炮等三千余门。
四:若要联手平贼,明军一应行动都要听从清军指挥。
五:待平定李自成,大明不得染指北方疆域,两国划江而治,大明居南,大清居北,两国世代友好,永不动刀兵。
六:大清臣民可自由前往南地,大明应当给予优待,若是大清之人在南边犯下不法之事,大明无权处置,可知会清方解决。
这一桩桩一件件,如同一记响亮的巴掌,抽的人火辣辣的疼。
谁都知道清廷野心不小,但又谁都没有想到,这些鞑子竟然会这么张狂,这简直是把大明当狗一般的看待。
“皇上,鞑子狼子野心,提出这些苛刻条件,简直是将我大明不放在眼中,臣看这所谓和盟当就此作罢。”
“臣等附议。”
钱谦益,史可法,马士英三人,皆都同意高弘图的意见。
林平扫了一眼,淡淡道:“鞑子的条件虽然苛刻,但朕看也不是不能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