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微笑。江若若看到的,是穿越而来的他,而非原主。
晚餐在温馨的氛围中结束。走出餐厅时,夜风微凉,江若若不自觉地往林宇身边靠了靠。林宇鼓起勇气,伸手搂住她的肩膀。
"冷吗?"
"有点。"江若若没有躲开,反而贴近了些。
两人就这样依偎着走向停车场。林宇突然希望这条路长一点,再长一点...
"林宇,"江若若在车前停下,"今天...我很开心。"
"我也是。"林宇轻声回应。
月光下,两人的影子渐渐靠近。这一次,没有学生打扰,没有突发事件...只是一个简单的、水到渠成的吻,轻柔得像一片落叶,却足以让林宇的心跳失控。
回到家中,林宇站在窗前,望着夜空中的星星。系统提示音突然在脑海中响起:"任务完成度100%,是否选择返回原世界?"
"不。"林宇毫不犹豫地回答,"我选择留下。"
手机震动,是江若若发来的消息:"到家了吗?明天见,我的最佳教师。"
林宇微笑着回复:"到家了。明天见,我的英语女神。"
林宇的拒绝在英才中学引起轩然大波,却让本校师生倍感振奋。校长破例为他调整了课程安排,允许他组建"创新教育实验室",江若若主动申请成为搭档。
实验室成立的第一个月,他们带着学生设计"校园安全APP",张浩负责编程,陈默优化算法,王茵茵设计界面。这款能一键举报校园欺凌的软件,后来被全市推广。
**教师节**那天,林宇收到一摞明信片。最上面那张是李小雨从西藏寄来的:"林老师,我在牧区小学支教。您说过,光要照到最暗的地方。"
**春节**家访时,陈默父亲拉着林宇的手不放:"公司上市那天,他非要我把'阳光计划'写进公司章程。"破旧客厅的墙上,贴着陈默手术前全班签名的祝福卡,已经泛黄。
江若若在第三年春天成为林太太。婚礼上,张浩带着校篮球队当伴郎,王茵茵即兴弹奏《梦中的婚礼》。当司仪问"是否愿意"时,观众席突然爆发出整齐的:"愿意!"——三十多个已经毕业的学生举着荧光牌,照亮了整个宴会厅。
**十年后**的校庆日,"阳光计划"有了专属大楼。捐款名单上排第一的是某科技新贵,备注栏写着"高三(7)班张浩";心理咨询室门口挂着王茵茵的资格证;荣誉墙最上方是陈默团队研发的助残机械臂专利证书。
江若若怀孕时,毕业生们轮番送来胎教礼物:李小雨的藏文童谣CD,刘晓雨手织的婴儿袜,连远在非洲援建的赵晓峰都寄来了乌木拨浪鼓。孩子出生那天,护士不得不限制探视人数——走廊里挤着二十多个自称"舅舅""阿姨"的年轻人。
**退休那年**,林宇在办公室整理资料,发现一摞发黄的作文本。随手翻开最上面那本,是王茵茵高二写的《我的老师》:"他弯腰捡起我撕碎的日记本时,影子像棵大树..."
窗外的梧桐树沙沙作响,恍如当年他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的那个秋天。
**最后的时光**是在初春的病房里。已经成为院长的陈默亲自组建医疗组,张浩用私人飞机接回国外专家。但这一次,林宇笑着摆摆手:"让更多孩子用那些资源吧。"
弥留之际,他听见此起彼伏的"到了到了"。朦胧中看见不同年龄的面孔涌进病房——有西装革履的企业家,有穿制服的飞行员,还有抱着教案的年轻教师...最后挤进来的是满头大汗的外卖员,工作服上别着"阳光计划"志愿者徽章。
心电图归于平直的瞬间,窗外突然落下一道阳光。江若若握着他尚有余温的手,听见走廊里响起轻轻的哼唱。那是很多年前,林宇教给学生们的一首老歌:
"每当我找不到存在的意义..."
"每当我迷失在黑夜里..."
声音越来越大,渐渐汇成温暖的潮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