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晚宴过后的第三个月,江清月养成了一个新的习惯——每周日下午三点,无论多忙,都会准时出现在"老地方":翠湖轩餐厅最角落的那个包厢。
这个习惯始于晚宴结束后的那个周末。当时轰动全城的"团圆计划"启动仪式圆满落幕,林宇作为主办方代表发言时,罕见地情绪激动,感谢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媒体争相报道这个失散家庭重聚的感人故事,以及背后那个更感人的家庭故事。
"我们应该庆祝一下。"那天晚上,林宇提议,"不如...每周一起吃顿饭?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
江清月立刻点头赞同,而陈晓燕犹豫了几秒,也轻声说:"好啊。"
于是,"家庭日"就这样定下来了。
这个周日的家庭日,江清月比约定时间早到了半小时。她喜欢一个人先坐一会儿,享受期待的感觉。服务员已经熟悉了这个特别的包厢,知道要准备一束百合花,三杯不同的饮品——林宇的清茶,陈晓燕的花茶,江清月的柠檬水。
"来这么早?"林宇推门而入,手里拎着一个精致的蛋糕盒,"刚出炉的提拉米苏,你妈妈最喜欢的。"
江清月笑着帮父亲接过蛋糕盒:"我记得是你最喜欢的吧?"
"都被你们母女俩摸透了啊。"林宇摇头笑笑,眼角挤出几道细纹。这几个月来,他看起来年轻了许多,眉间的川字纹淡得几乎看不见了。
"妈说她可能会晚到一会儿,超市月底盘点。"江清月看了看手机,"让我们先点菜。"
林宇熟练地翻开菜单,点了几道陈晓燕爱吃的菜。这个动作让江清月想起小时候,父亲总是记得母亲的口味偏好。有些习惯,即使过了十二年,依然刻在骨子里。
菜刚上齐,陈晓燕匆匆赶到,发丝微乱,脸颊泛红:"抱歉,刚处理完一批退货。"
"正好,菜刚上来。"林宇起身为她拉开椅子,动作自然得像每天都这样做一样。
江清月看着父母之间这种默契的互动,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自从真相大白后,他们之间的坚冰已经融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舒适的相处模式——不是夫妻,却比普通朋友更亲密;不复婚,却比许多婚姻更稳固。
"清月,下周的福利院走访准备得怎么样了?"陈晓燕夹了一块鱼放到女儿碗里,问道。
"都安排好了。我还联系了几所高校,想为年长的孤儿提供职业培训。"江清月眼睛发亮,"对了,妈,你能来给孩子们讲讲超市运营吗?让他们了解零售业的基本知识。"
"当然可以。"陈晓燕爽快地答应,转向林宇,"你呢,大忙人,有时间吗?"
"我把会议推了。"林宇喝了口茶,"清月的事优先。"
这样的对话已经成为他们的日常。江清月负责的"团圆计划"进展顺利,已经帮助七个失散家庭重聚。而林宇和陈晓燕则以各自的方式支持着女儿的事业——林宇提供商业指导,陈晓燕则用她接地气的生活智慧提供建议。
饭后,三人沿着湖边散步。初夏的微风拂过湖面,泛起细碎的波纹。江清月走在中间,一手挽着父亲,一手挽着母亲,引来路人羡慕的目光。
"下周三是爸的生日。"江清月突然说,"我们怎么庆祝?"
林宇愣了一下:"我都忘了这茬。不用麻烦,吃顿饭就行。"
"那怎么行!"陈晓燕难得地反驳他,"今年可是你..."她突然顿住,"等等,今年是你五十岁?"
"四十九。"林宇纠正道,"还年轻着呢。"
江清月看着父母斗嘴,忍不住笑了:"我想好了,白天公司有个小型庆祝,晚上我们三个单独聚。妈,你来吗?"
"来。"陈晓燕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调班。"
周三很快到来。林宇的生日恰逢"月寻"公司新办公楼落成典礼。剪彩仪式上,江清月作为公司继承人站在他身旁,而陈晓燕则站在观众席第一排,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刻。
"下面请林总说几句。"主持人将话筒递给林宇。
林宇环视崭新的办公大楼,目光在陈晓燕和江清月身上停留:"十二年前,我失去了最珍贵的家人。今天,我不但找回了她们,还拥有了更多...这座大楼,这些员工,以及我们正在帮助的无数家庭。"他的声音有些哽咽,"有时候,人生给你第二次机会,你要做的,就是牢牢抓住它。"
掌声雷动。江清月看到母亲悄悄擦了擦眼角。
晚上的私人庆祝在一家私房菜馆举行。江清月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本厚厚的相册。
"这是..."林宇翻开第一页,上面是五岁的江清月在旋转木马上的照片,旁边贴着当年的门票。
"我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些。"江清月指着相册,"前面是你和妈妈保存的,我小时候的照片。后面..."她翻到中间,"是我们重逢后这半年的点点滴滴。"
林宇一页页翻看:慈善晚宴上三人的合影,游乐园里他和陈晓燕并肩站在摩天轮前,公司会议上江清月侃侃而谈的侧影...每一张照片旁边都写着简短的文字,记录着当时的场景和江清月的心情。
翻到最后一页,是一张空白的相册页,标题写着"未来的全家福"。
"这个位置,留给我们的下一张合影。"江清月轻声说。
林宇的指尖轻轻抚过那页空白。
陈晓燕默默手在林宇背上轻轻拍了拍。这个简单的动作包含了太多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理解与安慰。
"谢谢,这是我收到过最好的礼物。"林宇眼眶发红但嘴角上扬,"不过你们俩合起伙来让我在生日这天哭,这笔账我记下了。"
三人同时笑了起来,气氛重新变得轻松愉快。
回家的路上,江清月接到阳光孤儿院赵院长的紧急电话:"清月,刚接收了一个六岁的走失儿童,情绪很不稳定,一直哭喊着要妈妈...你能过来一趟吗?"
"我马上到。"江清月不假思索地回答,然后歉意地看向父母,"我得去趟孤儿院。"
"我们一起去。"林宇和陈晓燕异口同声地说,然后相视一笑。
孤儿院里,那个小女孩蜷缩在角落,拒绝任何人靠近。当江清月蹲下身,轻声说"我也曾经走丢过"时,小女孩终于抬起头,泪眼婆娑地问:"那你找到爸爸妈妈了吗?"
"找到了。"江清月温柔地擦去她的泪水,"他们现在就在外面。你的爸爸妈妈也一定会找到你的,我保证。"
站在走廊上的林宇和陈晓燕听到这番话,不约而同地红了眼眶。那一刻,他们明白了女儿工作的意义——她不仅是在帮助他人,更是在治愈那个曾经迷失的自己。
处理完孤儿院的事情已是深夜。三人走在空旷的街道上,影子在路灯下长长短短地变化着。
"清月,你做得很好。"陈晓燕突然说,"那个小女孩...你给了她希望。"
"因为我知道那种感觉。"江清月轻声回答,"孤独、害怕...觉得自己被全世界抛弃了。"
林宇的脚步顿了一下:"对不起..."
"爸,我不是在怪你们。"江清月挽住父亲的手臂,"我只是想说,正因为经历过这些,我才更理解那些孩子的感受。也许...这就是我走失的意义。"
陈晓燕深吸一口气:"你比我们坚强多了。"
"不,我只是幸运。"江清月微笑,"因为我回来了,而且...我们找到了新的相处方式。"
是的,新的相处方式。不是传统的核心家庭,却比许多家庭更紧密。林宇和陈晓燕没有复婚,但他们会在对方生病时悉心照料;会在对方工作遇到困难时出谋划策;会在每个周日雷打不动地共进晚餐。
两个月后,一场突如其来的流感击倒了陈晓燕。高烧不退的她不得不请假在家休息。江清月正值公司关键项目走不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你去上班,我来照顾她。"林宇二话不说搬到了陈晓燕的公寓,在客厅沙发上安营扎寨。
江清月下班回家时,看到父亲正在厨房熬粥,动作娴熟得像经常这样做一样。
"爸,你什么时候会做饭了?"江清月惊讶地问。
"现学的。"林宇擦了擦额头的汗,"网上说生病喝粥最好,我试了几种..."
江清月探头看了看垃圾桶,里面躺着几个失败的试验品。
接下来的三天,林宇寸步不离地照顾陈晓燕。每天变着花样熬不同的粥——皮蛋瘦肉粥、南瓜粥、海鲜粥...江清月晚上回来,总能看到父亲靠在沙发上小憩,而母亲卧室的门虚掩着,里面传来均匀的呼吸声。
第四天早上,陈晓燕的烧终于退了。她走出卧室,看到林宇蜷缩在对他来说太小的沙发上,手里还拿着手机,屏幕上显示着"百合粥的做法"。
"傻瓜。"陈晓燕轻声自语,轻手轻脚地拿了条毯子给他盖上。
这一幕恰巧被刚起床的江清月看到。她没有出声,悄悄退回房间,心中满是温暖。父母之间或许没有浪漫的爱情了,但那种历经岁月淬炼的亲情,或许比爱情更加珍贵。
时间如流水,转眼江清月已经接手"月寻"公司大部分业务。在她的带领下,"团圆计划"扩展到全国二十个城市,帮助超过三百个失散家庭重聚。媒体称她为"最年轻的慈善企业家",而她知道,这一切都源于十二年前那个改变一切的意外。
又是一个周日,家庭日。这次他们约在了欢乐世界——那个既是开始也是结束,如今又成为新起点的地方。
"我买了年票,记得吗?"林宇笑着递给母女俩入场券,"今天想玩什么?"
"旋转木马!"江清月和陈晓燕异口同声地回答,然后相视一笑。
阳光很好,微风不燥。旋转木马的音乐响起时,江清月像小时候一样选了白色的马,林宇和陈晓燕站在两侧。当木马转动,阳光透过彩色玻璃洒下来,江清月举起手机,拍下了三人在镜中的倒影。
"完美!"她笑着说,"这张就叫'不完美的完美'。"
林宇和陈晓燕相视一笑,同时伸手握住了女儿的手。是的,他们的家庭或许不完美——有过裂痕,有过错误,有过无法挽回的时光。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完美。
离开游乐园时,江清月走在中间,左手牵着父亲,右手牵着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