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还特地从大阪师团那儿买了十几头肥猪,杀猪宰羊,热热闹闹摆宴庆祝。
婷婷有点担心:“这样是不是太张扬了?”
宁远摆摆手:“咱八路军里就数我最有钱,花我自己的,管别人说什么?”
他对将来早有打算。
也不怕日后翻旧账、算清算。
从他穿越来这儿到现在,快一年了。
这一年打仗不断,但他也在不停琢磨,不停成长。
心态早就不是当初那个毛头小子了。宁远整个人都变了,早不是从前那个做事前总要反复掂量后果的谨慎模样。
眼下他手底下有一支自己的人马,战斗力甩开其他队伍不知道多少条街,说是独步天下也不为过。
陈旅长听说孩子落地了,二话不说从驻地快马加鞭赶了过来。
还特地用金子打了个长命锁,给孩子挂上,图个平安。
宁远和陈旅长坐一块聊了好些时候,把苏国内部的大致情况听了个七七八八。
反过来,陈旅长也问他太原那边的事,问得细,宁远就答得实。
这番表现让陈旅长心里既高兴又吃惊。
不过宁远没在大直湾多留。
糖糖出生后他陪了几天,随后就把太原城里的狙击小队调了回来。
第五天一早,他就带着这支队伍出发了——目标,苏国。
按理说坐飞机最省事,可他偏偏选了骑马。
二十个狙击手,每人带五匹马,打算横穿草原一路过去。
中途他还要顺道看看自己名下三支驻扎在外的队伍,分别在祁连山、乌兰巴托和大兴安岭。
当初他带着护矿军打了将近一个月的游击,接连端掉鬼子十几座矿场,救出好几万人。
后来把人分成几批,全送到了这三个地方安顿下来。
之后也没断过补给,粮食弹药一趟趟往里送,帮他们扎下根来。
这都过去大半年了,他只通过情报了解些零星消息,一直没亲自去过。
两百多匹马驮着二十号人,从大直湾启程,渡过黄河,一路向西狂奔。
路上碰到鬼子部队,宁远直接带人冲上去打穿对方,从不逗留。
有一次在甘肃地界遇上马家军,对方一个团骑兵出动,想围堵他们。
宁远站在几千米开外一枪打爆团长脑袋,对方立马乱了阵脚,队伍四散奔逃。
这帮人本来也不是啥好东西,况且宁远压根没穿八路军的军装,动手没顾虑。
就这么十来天工夫,他们在原野上兜了个大圈,把三处基地全走了一遍。
三个据点都挑在荒得没人烟的地界,最小的也有过万人马,多的甚至三万不止。
这些人半军半民,农忙时种地放牧,闲下来就训练。
起初附近有些土匪动过心思,以为是关内逃难来的流民队伍。
真打过来才发现,对面是支训练有素的万人部队,哪是好惹的?
结果来犯的土匪基本被剿干净,侥幸跑掉的也把消息传了出去。
从此再没人敢打他们的主意。
后来还跟鬼子干过几仗,起了冲突。
鬼子估计也琢磨过:这帮人占的地偏得要命,荒凉不说,也没啥战略价值,关键是火力还不弱。
权衡之后干脆没派大军来攻。
宁远去这三处,并不是真要看他们日子过得好不好,发展得咋样。
他是想确认一件事——自己在这几支队伍里,还有没有分量。
毕竟这么久没露面,万一哪个头头起了异心,未必不会另立山头。
可一圈走下来,他发现自己多虑了。
这些带兵的人,全是从当年护矿军游击队里分出来的老部下,一个个都跟着他拼过命,清楚他的手段。
对他又敬又怕,打心底里愿意追随。
当初宁远在他们脑子里灌的理念,就是有朝一日一定要杀回关内,夺回家园。
所以这些人一天都没松懈,训练从不间断。
个个对鬼子恨得牙痒,就等着宁远一声令下,立马开拔。
进入苏国后,他掏出证件,还有苏方发的正式邀请函。
很快就有支小队前来接应,带他们直奔莫斯科。
一路上经过几处军营,宁远冷眼一扫,心里就明白了八分。
这些苏军士兵,压根没绷着弦。
大多数人压根不信德意志会动手,更不信会打到自家头上。
仗着自己是工业强国,底气足得很。
就连边境防线上的士兵,执勤时都有不少人喝酒耍闹。
宁远看得直摇头:外头都快打出血了,你们倒在这儿悠哉游哉。
非得等敌人兵临城下,才晓得什么叫生死一线。
他也总算懂了陈旅长之前的话。
斯大林同志确实是最高领袖,基层对他也信服,可军队里声音太多,意见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看到这些,宁远也没多说。
说也没用,这些小角色根本进不了决策层。
讲了反而招人嫌,惹白眼,搞不好还得吃苦头。
带队的是个叫瓦西里的家伙,起初宁远跟他说话全靠比划。
可几天下来,宁远的俄语慢慢顺了,能简单对话了。
瓦西里惊得不行。
更让他心里五味杂陈的是,眼前这人年纪轻轻,军衔已是中将,而他自己不过是个尉官。
不只是瓦西里心里复杂,宁远也有自己的情绪。
看着苏军列队里的坦克一辆接一辆,重炮一门挨一门,他心里说不羡慕是假的。
同样是那个年代的人,怎么差别能这么大?
他能想到,要是这股钢铁洪流在开阔的平原上铺开推进,血肉之躯根本挡不住。
还好小鬼子的工业底子跟这种大国比差得远,不然这场战争谁输谁赢,真不好讲。
说到底,只能怪自己生在这个节骨眼上。
五天后,宁远终于踏进莫斯科的地界。
这几天下来他也看透了,瓦西里带他去看的那些部队,明显是提前安排好的。
目的就一个——让他心里发虚,觉得矮人一头。
什么装甲团、重炮营、精锐步兵连,轮着上场秀肌肉。
宁远承认,苏军确实挺能打,但他心里压根没怵。
你们强归强,可别忘了,抗战打到今天,咱们华夏军队练出来的战斗素养、战场拼劲,哪一点比人差?
在莫斯科接他的,是个三十多岁的上校,也叫瓦西里。
身边还配了个翻译,是位叫尤利娜的女中尉。
既然来了翻译,宁远也就装作听不懂俄语,全程靠她传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