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矿军不过刚拿下几座煤矿,顺手收了座县城,离“护国”这两个字差得远。更别提单独拉出一路军来——全国目前才二十九路大军,哪一路不是几十万人马,少说也有十万人撑着?
就连八路军现在四十万兵力,也就占了一个“路”的名号。
如今把他们单独立编成第三十路,听着是抬举,实则味儿不对。这不是信任,反而像是一步棋,想把他们从八路军体系里往外推,顺便挑拨和晋绥军的关系。
老蒋这招,只要脑子没进水,都能咂摸出点味道。
可话说回来,这又是明面上的大义名分,正大光明,挑不出毛病。不接?等于打自己脸,说你不愿为国效力。
至于升中将、拿勋章,这些倒是其次。
“另外,委座有话交代,”那人继续说道,“想请宁将军亲自去山城走一趟,在全国百姓面前讲讲这场胜仗,振奋全军斗志。”
“黄埔军校空了个主任的位置,也等着您来坐。”
“只要您肯南下,委座将亲自为您举行授衔仪式,一次性拨发护国军整整一年的军饷,外加一个师的美械装备!”
宁远眉头又是一皱。
他没想到老蒋这次居然这么下血本,连美式装备都肯往外拿——那玩意儿可是只装备自己嫡系部队的。
他略一琢磨,也就明白了对方的意思。
这是在递话:你要真愿意过来,我就当你是自己人;你要还赖在那边不走,那你们就只能夹在八路和晋绥之间,自生自灭。
“麻烦您转告委员长,”宁远开口,语气平缓,“护国军刚拿下河源,日军随时可能反扑,眼下脱不开身,实在抽不出时间南下。”
“等日后局势稳定,我一定亲自登门,面见委座。”
“既然如此,那我这就回去复命。”毛人凤敬了个礼,转身要走。
宁远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毛局长,走的时候记得把你的人全带走。以后河源这边,不用再派人来。要是真打起来了,情报我会主动送过去。”
护国军,第三十路军……看着这张纸上的字,宁远把魏和尚叫来,让他火速把这份委任书送到宝塔山总部。
他心里清楚得很——八路军才是他的根。
几句好听的话,一张画出来的大饼,就能让他背离自己的立场?没门。
宁远看得懂大势,也知道自己要什么。他没野心,就想一门心思打鬼子。
站在河源城楼下,他望着毛人凤带着军统那帮人渐行渐远。
那些人,是在护矿军进城后搞人口普查时查出来的。
全县才十来万人,街街巷巷一走,外来户一眼就能看出来。
八路军的情报员发现身份暴露,立马主动撤离了。
可中央军这些人,偏偏赖着不走,脸皮厚得很。
今天总算被毛人凤打包带回去了。
当然,城里还有不少日军的便衣探子,常常拿毛巾缠在脖子或头上当暗记。
但有酒井英子在,这些伪装根本藏不住。
不用宁远下令,她自己就动手把人一个个揪出来,关起来审。
河源,是护矿军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根据地。
宁远打的主意很明白——把它变成一块硬骨头,让鬼子不得不咬。
这地方,既要做根据地,也要当诱饵,干脆叫“战争要塞”也不为过。
他就是要用这里吸引日军主力,把火力引过来,好让别的地方少流血、少死人。
拿下县城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固城墙,在城头修永久工事。
原先送给护矿军的两台车床,也被运进城,成了建军工厂的底子。
他还把全县的技术工人全召集起来,跟他们讲了自己的打算。
之前建过火电站,再搞一套类似的,经验在手,不算难事。
河源本身有些工业底子,重建改造比黄崖洞那边方便多了。
不只是兵工厂,炼铁、轧钢、木材、家具、棉纺、做棉衣、水泥、红砖、瓦片、玻璃……一个个厂子陆续搭了起来。
一个月下来,河源这座小县城已经像个热火朝天的大工地。
除了青壮年参军的,老老少少都安排了活儿干。
孩子们免费上学,读书识字。好些厂子现在管饭,一天三顿按时发粮食和日用东西。
河源县城渐渐有了工业的影子,大伙儿干活按计划来,需要啥就给啥。
人人都有劲头,不用再愁吃愁喝,不用提心吊胆过日子,也不用看人脸色、低声下气地讨生活。
只要每天准时上下工,到点部队就把家里要的米面油盐、衣服被褥全都送到手上。
比起鬼子占城那会儿,眼下简直是天上地下两个样。
后来宁远又推出一堆新规矩:
“节假日放假制度”、“女同志生娃带薪休养制度”、“工人组织管理办法”等等。
说白了,就是让老百姓活得有尊严,过得踏实,心里暖和。
这些政策一落地,河源县城的变化一天一个样,谁看了都咧嘴笑。
县城里挖出了一大片地下掩体,既能防空袭,又顺带当了排水沟;
主干道被加宽,破旧的老屋拆了个干净,在新划的地皮上盖新房;
盖房不再用土坯泥巴,改用红砖和水泥,结实又防潮;
城里还立起了十多个公厕,明令禁止随地大小便,谁犯了就罚扫街三天。
整个县城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像样,像个真正能住人的地方了。
就在所有人都为这变化高兴的时候,宁远却盯着城边上那几根冒着黑烟的大烟囱,轻轻叹了口气:
“这都是搞工业绕不过去的坎啊。”
他站在高处,望着城门口来来往往的人流。
这些人里,有来做买卖的,但更多是一大家子拖儿带女,专程赶来想找份活路,打算在这儿扎根落户。
宁远定了发展方向后,就派人往四周乡镇、别的县里到处宣传:
话也不多,就一句——这儿有活干,有钱拿,安全有保障,吃饭睡觉全包。
来了啥都不用愁,部队全给你兜底。
于是,城门口的人流像决了堤的河水,哗啦啦地涌进来。
才半个月,河源的人口直接翻了一倍还不止。
看这势头,还得接着涨。
宁远开始琢磨:接下来是不是得盖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