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梁国的现任皇帝萧衍,正在于朝堂之上,与一众大臣议事,忽闻午门外来报,说有一道人求见。
梁国境内的道统,为玉尊座下,玉尊凌云阁及其下属七大支脉,素来都以高傲著称,向来是不屑于与俗世朝堂沾上半点关系的,故而这梁国的朝堂之中,就并未设置有护国天师一职。
魏国作为外族,兵强马壮,极其擅长长途奔袭作战;晋国有儒家驻守朝堂,上下一心。
比之那两国,梁国可以说是什么也没有,既无善战的兵士将领,又无三大教派之一相助一二。
想来,这也是梁国常年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其实梁国皇室也不止一次的去派人请过玉尊门下的道人出山,担任护国天师一职,但无一例外的,不管萧衍开出多么丰厚的条件,弄出多么大的阵仗排场,那些奉帝王命令前往凌云阁的说客,几乎全部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如此日久,那萧衍,索性也就放弃了再去请凌云阁道人的想法。
不过饶是如此,在帝王心底,他还是希望本国朝堂之上,能有这么一个护国天师的。
毕竟,当一个国家的神权与皇权相辅相成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凝聚力,才会空前强大,如此带来的好处,便是本国的战斗力,亦会因此而急剧提升。
在这样一个乱世里,只有实力足够强大,才能挺直了腰板,不让别国欺负到自己。同时,自己也才会有余力,去攻城掠地,去完成三国君主心底,那每个人都有的,一统天下的想法!
梁国帝王本就一直都有求贤之心,眼下听说有道人求见,尽管这样做不合礼制,但趁此机会,那萧衍也正好可以向全天下人表明自己求贤若渴、来者不拒的贤君形象。
“宣!”
一字道出,梁国帝王不由得正襟危坐,静待那道人上殿。
经由一个个传召官员的高声呼喊,很快的,这个“宣”字,便传到了那道人耳中。
如此又等了半晌,突然,萧衍眼前一亮,见君王如此,底下的一众文武百官,也不由得侧身看向了那殿门外。
只见一中年道人宽袍大袖,手执拂尘,飘飘徐步而来。
头戴青纱一字巾,脑后两带飘双叶。额前三点按三光,脑后双圈分日月。道袍翡翠按阴阳,腰下双绦王母结。脚登一对踏云鞋,夜晚闲行星斗怯。上山虎伏地埃尘,下海蛟龙行跪接。面如傅粉一般同,唇似丹朱一点血。
那道人到得殿前,躬身行了个道家稽首礼,口中道:“陛下,贫道稽首了!”
却说萧衍本是满心欢喜的迎这道人,没想到到得殿前,那道人却是如此这般行礼,故而此番,那为帝者的心中,不免就有了一些不悦。
不过不悦归不悦,也总不能一上来就给别人脸色看,不然的话,那自己的臣子与百姓,往后私下里,肯定就会说自己不能容物容人。
一念及此,那梁国的皇帝,还是决定先行问问对方来此的目的为何。
心中主意打定,那萧衍立时开口:“道长从何处而来?”
听之为帝者发问,中年道人答曰:“贫道从云水而至。”
“何为云水?”萧衍再问
道人曰:“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萧衍能于乱世之中,将梁国坐大为三分天下之一,自然也不是什么愚蠢的君主,心中念头一转,那为帝者又问:“云散水枯,汝归何处?”
萧衍此言一出,中年道人微微露笑,“云散皓月当空,水枯明珠出现。”
听之中年道人如此言语,萧衍立时转怒为喜,“方才道长见朕稽首而不拜,大有慢君之心。然今所答之言,却又甚是有理,乃通知通慧之大贤也。”
一语毕,为帝者微微抬手,“赐座!”
见萧衍赐座,那中年道人也不谦让,坐下之后,中年道人欠背答话,“原来如此,不过陛下只知天子贵,却不知道教原来道德尊!”
“哦,何见其尊?”听之中年道人言语,萧衍复又出言。
“陛下莫急,且听衲子道来!”一语毕,中年道人将那拂尘往臂弯处一甩,这才缓声开口:
“但观三教,惟道至尊。上不朝于天子,下不谒于公卿。避樊笼而隐迹,脱俗网以修真。乐林泉兮绝名绝利,隐岩谷兮忘辱忘荣。顶星冠而曜日,披布衲以长春。或蓬头而跣足,或丫髻而幅巾。摘鲜花而砌笠,折野草以铺茵。吸甘泉而漱齿,嚼松柏以延龄。歌之鼓掌,舞罢眠云。遇仙客兮,则求玄问道;会道友兮,则诗酒谈文。笑奢华而浊富,乐自在之清贫。无一毫之罣碍,无半点之牵缠。或三三而参玄论道,或两两而究古谈今。究古谈今兮叹前朝之兴废,参玄论道兮究性命之根因。任寒暑之更变,随乌兔之逡巡。苍颜返少,白发还青。携箪瓢兮到市廛而乞化,聊以充饥;提花篮兮进山林而采药,临难济人。解安人而利物,或起死以回生。修仙者骨之坚秀,达道者神之最灵。判凶吉兮明通爻象,定祸福兮密察人心。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书符箓,除人世之妖氛。谒飞神于帝阙,步罡气于雷门。扣玄关,天昏地暗;击地户,鬼泣神钦。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精华。运阴阳而炼性,养水火以胎凝。二八阴消兮若恍若惚,三九阳长兮如杳知冥。按四时而采取,炼九转而丹成。跨青鸾直冲紫府,骑白鹤游遍玉京。参乾坤之妙用,表道德之殷懃。比儒者兮官高职显,富贵浮云;比墨教兮天工机巧,正果难成。但谈三教,惟道独尊。”
静待中年道人论完,萧衍不由得大喜过望:“朕聆道长此言,不觉精神爽快,如在尘世之外,真觉富贵如浮云耳。但不知道长果住何处洞府?因何事而见朕?请道其详。”
听之萧衍如此言语,那中年道人再甩臂弯拂尘,“贫道此番前来,乃是献大计于阙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