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集 佛理无涯
零du飘渺2025-07-02 20:502,865

正在调息的巫云儿也不知道时间过来多久,忽然听到有人来了。无尘说:“他们送饭来了。”巫云儿立即贴在天窗附近。等到送饭的人走了。巫云儿落下来,和无尘一起吃了起来。

  吃完饭,无尘说:“继续调息。”巫云儿又做了下来。这时无尘说:“我先传你一段《静心决》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万变犹定、神怡气静!虚空甯宓、浑然无物!无有相生、难以相成!份与物忘、同乎混涅!天地无涯、万物齐一!飞花落叶、虚怀若谷!千般烦忧、才下心头!即展眉头、灵台清幽!心无挂碍、意无所执!解心释神、莫然无魂!水流心不惊、云在意具迟!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

  《静心决》全文的意思讲的是人要锻炼自己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自我的心性修为,保持内心的纯净,这样无论变化无常,都不会改变心境了。”

  巫云儿说:“多谢方丈!”然后坐下慢慢琢磨了起来。遇到不懂的就问无尘。看到巫云儿刻苦的样子和真诚的求知欲。无尘暗暗点头。最后巫云儿大吐一口气,顿时觉得神清气爽。

  无尘道:“你都懂了吗?”巫云儿说:“懂了。”无尘问:“懂了什么?”巫云儿说:“心像冰雪般透彻平净,即使天塌下来也不会受到干扰;无论外界多少变化都能安定若素的泰然处之,不焦不燥,气定神闲;当精神和心都彻底放松,进入虚空状态的时候,就会进入物我两我的境界;假如不明白虚实相承转化的道理,没有恒心和毅力,是很难帮助别人客服困难的;要达到物我两忘,天地间一片混沌出口的状态;见落叶飞花知道世事无常,修行自己的心像山谷一样深广虚空;所有的烦恼忧愁在心里真正的放下,心中别无所想,连自身的存在也要忘记,眼、耳、口、鼻、身、意六根凝定,对外界的动静不理不闻,集中心神,力求心内与心外都空无一物,就会进入一个清净自在的境界。”

  无尘点点头:“不错,超乎我的想象!”巫云儿谦虚的说:“这一切都要多谢师父教导有佳。如果方丈不嫌弃,请容许在下斗胆叫一声师父!”无尘说:“有你这样的弟子,为师很满意。”巫云儿立即拜了下去:“师父在上,请受弟子一拜。”无尘说:“好,好,好!快快起来。为师知道你出不了家,所以就做为师的俗家弟子吧。”巫云儿说:“是!多谢师父谅解!”

  无尘说:“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心”吗?”“心。不就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吗?”巫云儿一脸疑惑的问道。

  无尘说:“为师所说的心,不是心脏的心,心是一身之主宰,是人的生命之本,是见闻知觉的能源。心在人在,心去人亡,心也是天下之大本,因为人有一颗妙明之心,才能应物,产生意识,才能理解万物,改造万物,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科学成果、纲常伦理、宗教等等,哪一样不是人心的产物?心是大自然赋予人的一台灵机,是世界上的万机之母,可以这样说,世界上如果没有人的心,也就没有了人类社会一切。心既然有这麼大的本领,我们就应该了解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是从何处来?它是怎麼样的?水有源,树有根,找到了根源,才能真正明白,真正理解,心是宇宙真空所化之灵气,故谓之心灵。释迦牟尼佛说,人的心性大而无所不包,细而无所不举,天地日月,河海湖沼,一草一木,都含在如来性海之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自身肉体亦含在心内,如油灯本体亦含在灯光内一样,人的心能装下整个世界而不满。心之光体遍於五行六合之外,所以叫如来性海,万物之形相俱映在海水之中,人的思维到那裏,心之光就到那裏。意念一动,万里之外,心之光当下即至。心光之速为神速,超过物质之光速。孙悟空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即是此意。心在人身来说,也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无在无不在,心为万灵机,用到那儿,那儿就灵,眼、耳、鼻、舌、身、意六种器官,六种功能,用那个,那个灵,同时用,同时灵,所以妙明心又叫「六根之性」。因为六种功能都源於一心。比如人用眼看物,眼只是条件,看是心看,不是眼看,就像人坐在屋内通过窗看见屋外之物,窗比作眼,室内之人比作心,窗不能看,人能看,眼不能看,心才能看,所以才把眼睛叫「心灵之窗」。人变老,心不变老。少年时代看山看水甚麼样,老年时再看山看水还是那样,见物之心永不老,所以才说「人老心不老」。听的功能也是一样,是用心来听,不是用耳来听,耳和眼一样也是条件,是人体器官之一。没有心甚麼都听不见。比如人的心高度集中在某一事物上时,对其它事物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集中精神看书时,对戏台上的戏子演的甚麼,唱的甚麼就不清楚。

  不是没听见,是没动心,心永远在听,从不停止。人睡著了也在听,所以一叫就会醒。人的一切功能,思维的功能,记忆的功能,录音录像的功,放音放像的功能,以及身体各部份的感觉功能,都是妙明之心起的作用,人的妙明之心和各个器官的关系,就像灯油和油灯的关系,有油,灯就能点亮,没有油,油灯就只是摆设,毫无用处。佛留下的千经万卷都说的是心,都是明理明心之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都是怕後人误入歧途,那一部经书有叫後人对著佛的偶像烧香祷告?顶礼膜拜?更没有说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相反在「金刚经」中,佛用极具明确的语言告诉後人千万不要那样做:「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二字,非指释迦牟尼而言,是指人人之自我之心。知心者为自知之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得用理来衡量。如果念佛的名字就能成佛,那麼请问宇宙之中第一位佛祖是念谁的名字才成佛的呢?念念不离心,自我之意念之念,即是佛因。没有心,你用甚麼去念?念佛之心即是佛。念使只是降伏意念之法,心正意念正,何须用念去降伏?人们对著自己塑造的泥塑像,烧香磕头能解决甚麼问题?这不是迷信又是甚麼?你朝拜的那个「佛」不是真佛,跪在地上磕头的这个才是真佛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只有明心才能成佛,要想明心,必先明理,佛以悟真空妙理而成道,理明透彻心自明,明心者不念佛也是佛,光念佛不明心之人是迷佛迷法,佛以慈悲为本,慈悲二字,但是以心为基,慈悲是指心说,慈悲之心,没有定在出家,烧香,念经,拜佛上,是定在人的心上,慈悲之事,何时何地不能做?何人何处不能为?岂能局限在出家当和尚和烧香拜佛者的清规戒律等尘法上吗?所以学佛者不要本末倒置。心经就是叫人找到自心,认识自心,明白自心,心经不是给後人留下的语言文字,而是留下了一颗真心,学佛者如果不认心,不炼心,不明心,佛之真传绝矣!把语言文字当成真的,把领会语言文字当成目的,等於没学,真空实相,不是用语言文字能够表达出来的,全凭自参自悟,亲自体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说开口即是妄,落笔就是假,经书上写不出真的来,经书只是留给後人一张到达目的地的路线圈,光看图不走路,永远也到达不了目的地,到了目的地,这张图也就没有用了,为了过河到达彼岸,就要坐船,经书就是船,到了彼岸,船还有甚麼用呢?所以说「迷时千卷少,悟来一字多」。这就是「道虽近,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的道理。我们学佛的也应如是看。”

  听到这里,巫云儿无比震撼:“弟子受教了。”无尘说:“今天你好好参悟,休息一天,明天再继续。”巫云儿听了,应声:“是。”就打起坐来。其实今天说这么多,无尘无非是想,巫云儿不要被仇恨蒙蔽了自己的“心”,一定要以苍生为重,多行善事。

继续阅读:第五十七集 破奸计,脱虎口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疯魔三少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