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淡定的拾起地上的奏折,眼里闪过一丝疑惑,怎么可能呢。
他明明前些日子还在东方的天空里见到过熠熠生辉的将星。
他猜其中必定另有隐情,想到沉默深沉的萧炎,老者心中叹气,祝巫一族与萧家有百年的交情。
萧炎岁心冷却是个正直之人。
所以老者面上依旧一片平静,没有当着齐昭文的面拆穿萧炎。
“皇上有所不知,臣之前曾为萧篱测算过天命,曾算出了其中的变数,可那时尚算不出那变数是什么,如今想来怕是她的身死便是变数”
祝巫族长面上说的诚恳,其实他心中已经明白了当时那算不出的变数便是如今的局面,萧篱若是没死,那么如今一定在东越军中。
这就是那真正的变数。
因为所有人都曾认定将星属于萧家,属于西越。
所以她的离开,便造成了西越如今的局面。
她也确实如预言一般影响了两国的走势。
只是老者不知,那变数是至此结束了,还是会节外生枝衍生出其他的变数。
“哼,萧篱的事朕不管了,如今你倒是来算一算我西越国祚的将来”
齐昭文神色凝重,祝巫族长心中再次叹息,眼前的人对于吞并和权势太过执着了。
“陛下要相信如今发生的一切都是因果,都是天意,只能顺意而为了,至于西越国祚,属臣不敢妄自测算”
他算的出未来,可他不能说,因为一旦说出来就等于给了眼前皇帝逆天改命的机会,那是要遭天谴的。
老者垂下了头,敛起了眼底的神色。
想起了百年前离开的祝巫族长。
他当时孑然一身离开,为的就是不受皇家摆布。
他算出了将星临世却还是选择了离开。
那是一个真正的洒脱之人。
御书房内只剩下齐昭文沉重的呼吸声。
“若是西越国将不国,朕第一个拿你们祝巫一族开刀,下去吧”
“皇上,容老夫再最后一言,两国和平相处对于百姓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幸事”
老者说完后躬身退出了御书房,在回廊的拐角处的凉亭里遇到了太子齐南风。
凉亭的石桌上铺着一张宣纸,齐南风手持画笔正低头认真的画着,听见了脚步声之后,抬头看见了经过的祝巫族长,便朝他微微颔首。
老者负手站在不远处看亭中少年清秀无害的脸,和笑意温和的眼睛,亦颔首行礼之后离开了。
清隽的眼神却一点点的幽深了起来。
齐昭文在御书房里坐了半晌起身朝御花园里走去,终于找人去唤礼部尚书来写议和书
黄昏时分,西越的议和书便快马加鞭的送出了城。
在东越大军压到平州城下之时,议和书也送到了北宫岁面前。
西越皇帝愿意与东越议和,修两百年和平,以边塞十城作为议和的决心和诚心。
“成了”
北宫岁将封议和书递给了柒。
“你果真让我佩服”
柒收起了信,好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若是她说不定会奋力与敌人拼上一拼,不会白白送了城池,不过不可否认的是齐昭文退让议和的决定十分的明智。
其实他也明白若黄州城丢了,那东越的大军就能一举进入西越腹地,西越势弱,未必不能一路向西打到洛京城下。
到那时就不是十城那么简单的事了,北宫岁这招连敲代打果然奏效,齐昭文此时妥协便是将西越的损失减到了最小。
其实他也也别无他法了。
“得了西越皇帝议和书之后呢,你可是要将其送回洛京”
“这是自然了,你知我第一次给西越皇帝写信求和之时为何不直言齐凌霄被俘”
北宫岁眼中沉浮着浅浅淡淡的傲然,柒恍然大悟。
“你是故意的对不对”
“真是个聪明的丫头,一点就透”
他是故意的,若由北宫岁主动求和,他的父皇事后一定会怪罪与他的,可是他在求和不成之后再亮出底牌,不仅打了西越皇帝自以为是的脸,还能将主动权握到自己手中。
如今议和书传回凉城,就不是他北宫岁主动要求议和的,而是西越不敌主动,这才要求议和。
至于那十座城池,便是要他父皇北宫璘答应议和的诚意,若是两手空空,恐怕要他父皇答应西越议和很难。
“想必不日便会从京城传回消息的”
看来战争就快要结束了,她也要回凉城了吗。
“管郎和北宫辰呢,他们二人你要如何处置”
“我已经决定将辰弟与管郎一同带回京城,辰弟我会将他交给父皇,至于管郎……….”
北宫岁似乎有些迟疑。
至于管郎,其实他还未想好,他想将他交给皇上定夺,可他明白管郎的身份在皇上面前曝光,他姐弟二人只有死路一条,或许还会牵连其他人。
可是若留着管郎,今后必定是个祸害,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他已经见识过一次了。
可他也不能将管郎兄妹暗自杀了,那样的话,他皇爷爷泉下有知一定不会原谅他的。
所以他尚且未有决断。
“我去见他一面”
北宫岁心中的忧虑与迟疑徘拉扯她都想的明白,所以她决定去见管郎一面。
算是给北宫岁一个放过管郎的机会,也给管郎一个生的机会。
北宫岁顿了一瞬,最终点头答应。
夜间,北宫岁拟了一封折子,将那封议和书一并塞进了折子里,差亲信快马传回了凉城。
北宫璘收到信之后,坐在御书房里思索了半晌,决定第二日将北宫岁的折子拿到朝堂上与大臣商量过再做定夺。
“岁儿,你果然没叫父皇失望”
北宫岁在折子里劝北宫璘答应议和,原因有二,一来西越已割地十城以表诚意,东越不会吃亏,反而扬了国威。
二来若此时东越答应了议和,还两国百姓两百年的安宁,这无异于造福两国,百姓自然也会赞赏北宫璘胸怀天下,圣德明治,是个明君。
那样一来,以前关于北宫璘的各种传言自然会消散不少,他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也能挽回不少。
这恰恰说到了本宫璘的心里,所以他便待大殿上与众臣商议之后,便接受了西越的议和。
第二日大殿上众臣一片哗然,对柒与北宫岁尽是一片赞美之声,议和之事自然通过了商议。
皇帝即刻命人草拟文书送往边关,要北宫岁权权处理此事,议和的使臣就不用千里迢迢的来凉城了。
处理好边关事情之后,速速回京。
这一来一回,日子便到了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