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云麓书院
梧埈2025-07-28 14:383,536

  金王朝南部四道大地,越往南边走,其实民风就越彪悍。

  因为当年面对南蛮入侵,受苦最多的就是南部四道的百姓,曾经某段最苦难的时期,有那两脚羊的说法,那是南部四道百姓最不愿回忆的经历。

  随着王朝一统,镇南王李义横空出世,平定南部四道内乱,并把南蛮彻底驱逐出金王朝的边境线,四道百姓才由此开始安居乐业。

  但是苦难的生活,养成了百姓们好战而顽强的生活态度。

  他们可以不懂诗书礼仪,但是却懂得金戈铁马,手拿利刃,方能保家卫国的道理。

  一直以来,金王朝的文人就分为两派——南派与被派。

  南派最主要的力量就是南部四道,其中也有一部分东部和西部局部地方,北派主要就是京圈范围,以及再往北去一部分地区。

  两百年前,随着北方草蛮彻底被金王朝消灭,王朝北部没了外患,两百多年下来,北部的生活显得安逸稳定,故此有着奢靡、浮华的词藻文风,崇尚风雅与极尽秀美。

  靠近京圈之地,这种文人越多,而帝都之中,更是以自己的文章华美,遣词用句是否赏心悦目之极致而自得。

  云麓书院坐落在天南城北面,是城内唯一一所官办学堂,在春秋两季,开门招生,学生年龄下到七八岁蒙童,上到十三四少年。

  然而顶着一个书院头衔的云麓书院,学生很多,但是涉及到学问之处,除了单纯的读书写字以外,凡是与王朝科举相关的经义典籍,却是一点都不涉猎。

  在云麓书院,最被推崇和关注的唯有三项:策略、兵法、民生纪要!

  也是因为如此,云麓书院每年走出很多的读书人,基本上在金王朝的官途上,都并不会太过耀眼。

  原因有三:没有北方文人的书卷气,没有官场的世故,更没有文人高人一等的贵气。

  但是,天南城的云麓书院却是南部军部武将选人首选之地。

  多年来,随着一批批学子学成之时,整个南部军部都会来人选拔人才,最终带向南部大地各个军机大营。

  在今后的很多时间里,这些学子有一部分会早早的战死沙场,但是更多的却是成为了独当一面的武备力量。

  所以在金王朝各大书院之中,一直对云麓书院有特别说辞。

  大抵是说这云麓书院不伦不类,正统文脉不传,反而更像一所武备学院,所以,经常有上书

  帝宫取缔云麓书院奏折。

  几年前,闹得最凶的时候,以京畿道泰山书院为首,联合东部白云书院,北部摩崖书院,西部昆仑书院,三方院长联合逼宫的情形出现。

  面对这个局面,却不想一向不愿意露脸的李义,却是直接披甲,带着昔日云麓书院出身的老将,兵分三路,堵了三个书院一个月的大门。

  由此,三个书院不得不偃旗息鼓,纷纷表示不在排挤云麓书院。

  李义的此举,确实有为云麓书院立威的打算,不过从某一方面来说,他的这个行为,也将云麓书院很多学生推向了一个不好的局面。

  从这件事后,很多云麓书院外出求学的学生,都会受到其他三个书院的联合打压,而在朝廷之上,很多身居要位的其他三院学生,也会尽可能的扣下来至南部云麓书院学生的上升通道。

  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南部四道官员想要在中央权利网中生存的艰难。

  时至今日,云麓书院明明知道当下这个世道对于云麓书院学生的不公,然而学院治学的态度却是依旧没有改变分毫。

  用书院老先生的话说,在战火之中动荡不堪,能凭一身本事安身立命,才是云麓书院教学的根本之道。

  云麓书院的学生,一直都是王朝最坚实的守护者,云麓书院也以为王朝培养最强大的军人为目标。

  云麓书院占地很大,因为相比传统的书院,云麓书院内部还设有演武堂、猎马场、沙场模拟等军事设施,除此以外,还一比一从南部军部搬来了训练新兵的那一套方式和设备。

  有时候,置身在云麓书院,其实有种置身在军营的感觉。

  最近几日,云麓书院并不太平。

  因为天可汗到访的事,书院内部的学生为此颇有微词。

  有人说,“镇南王是不是老糊涂了,为什么要引狼入室?”

  也有人说,“如今天南城是马放南山,就差采菊东篱下了!”

  静云草堂坐落在云麓书院深处,在一片菜园地包围下,草堂四面搭建着竹篱笆,居中唯有几处草棚座座。

  比起一座学堂内学问知识洋溢,俨然庄重的样子,静云草堂更像是一处农家屋舍,其中鸡鸭犬吠之声时有起伏。

  然而平日里,却鲜有学生敢在这里大张旗鼓的吆喝。

  因为静云草堂是学院院长唯一的住所,在云麓书院,静云草堂代表了院长的身份。

  今日无事,一位老头坐在院子里一颗大柳树下。

  身穿麻衣,头上扎着小辫子的老头,面容看起来其实颇为精神,只是双眼之中却是血丝密布。

  也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大中午的,不管炎热的环境,愣是用身边一口足有三尺宽窄的泥瓦罐烧起火来。

  他右手边放了不少书本,老人看了看瓦罐之中尚未燃尽的书页,毫无表情的拿起身边另一本书。

  书名《武略全书》,这是几年前李义所著的一本军事要记,当年曾风靡一时,甚至被很多金王朝武将奉为圭臬。

  然而今日却是老人看也不看的一页页撕下来,然后投入火盆,就那么注视着书页在火中慢慢由红变黑,及至火焰蒸腾,最终化为灰烬。

  当一本《武略全书》烧完,老人似乎犹不解恨,向来很少喝酒的老头,左手拿起一个青色酒罐,大口灌了起来。

  “李义,你这王八蛋,当年为了抵御南蛮,多少好孩子,跟着你出生入死,埋骨他乡,如今你却把贼人请进来!还好吃好喝的供着!”

  老人老脸通红,酒珠顺着花白胡须,颤抖不已。

  兴许是老人不胜酒量,这一口又下的太猛,老人猛烈的咳嗽起来,酒水混着眼泪,失魂落魄至极。

  在老人不远处,蹲着另外一个老人。

  老人手里抱着一柄扫帚,应该是负责打扫院子的下人,他看了看借着酒劲,不断说着烂话的书院院长,一双饱经风霜的眸子里,有着一丝丝犹豫。

  那个坐在大柳树下,破口大骂李义王八蛋的老头,其实就是云麓书院的当代院长许秋。

  嘴里烂话不断的老人,别看言行颇为放肆,然而就算李义站在这里,也得恭敬的叫一声许夫子。

  因为在许秋还未入驻云麓书院之前,他可是金王朝有名的文人,一手云锦大楷,更是王朝达官显贵趋之若鹜的心头好。

  当然能成为云麓书院的院长,仅仅只是写的一手好字,可是万万不行的。

  而这位许秋,许夫子,最让人称道的是他是当世唯一一位将兵法当作讲学唯一内容的武圣人。

  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学四书五经,不学经国治世,只学谋略和兵法之道,而李义四位义子,其中有两位算是他的嫡传,其他两位虽然不是嫡传,但也算是半个学生。

  除开他们,李义身下不少现在身居要位的武将,基本上都算许夫子的学生,用李义的话说,武圣人许秋,是镇南王边军心中当之无愧的军道上师。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老先生,今日却对李义失望至极。

  缓过劲来的许秋,又抓起身边几本书,就在他要继续烧下去的时候,那个蹲在旁边不远处的老人,却是一瘸一拐的走了过来。

  当着许院长的面,老人一把抢下那些书。

  被人抢掉手中书的许秋,先是愣了愣,随即像是反应过来,他抬头看向抢书之人,眼眸里起初是错愕,随后是愤怒。

  额头青筋暴起的许秋,指着老人的鼻子骂道:“你个老瘸子,长本事了?敢管我的事了?”

  老人看了看双眼通红的许秋,有些迟疑,他向后挪了挪位置,将那几本书放在身后。

  老人迟疑的说道:“许院长,我就是一个粗人!不知道你为什么发这么大的脾气!但是我知道,王爷肯定不会是个软骨头!”

  许秋听到这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天可汗都住到镇南王府了,你还在替那王八蛋解释?”

  老人执拗的看着许秋,“许院长,我觉得,觉得你可能误会王爷了!”

  许秋或许并不想和老人继续没有意义的争执下去,伸出手说道:“给我!让我烧了这些没用的东西!如今反正也不打仗了,兵法、战阵有什么用,就靠文官的嘴去说就行了!”

  老人摇了摇头,“许院长,如果你真不想看到这些书,我可以帮忙拿回去给我孙子看!他如今已经在学堂认识一些字,可以凑合着读了!”

  许秋瞪大了眼睛,“怎的!你是还把这些书奉为珍宝?”他从座位上站起来,直接伸手就要去抢老人手中的书。

  “拿过来!让我烧了这些碍眼的东西!”许秋口中颇为气急败坏的说道。

  老人左右躲闪,他貌似并不想得罪许秋,但是又想护住身后的书本,两位加起来都快里一两百岁的老人,居然在院子里争的热火朝天。

  许秋身子骨到底没有对面老人强,抢了好一阵没得手的他,愤愤不平的骂道:“你这老不死的!为什么你没战死在沙场上,现在还在我面前丢人现眼!”

  这话说完,他犹不解恨的说道:“李义那王八蛋,现在看来,值得你们如此拥护嘛?”

  然而,这次一直避免伤到老院长的老人,却是怔怔的看向许秋,在许秋错愕之下,老人居然一拳打在许秋的侧脸上。

  这一拳很重,甚至直接打掉了许秋左边仅剩的一颗大牙。

  老人打完这一拳,才回过神来,而地上,许秋吃痛不已,捂着腮帮子的他,吐出一口血水,随后看向老人说道:“你居然敢打我!”

  草庐内的这一幕,引起了草庐外路过学院学生的注意,本来还是只是几人围观的场面,看到许秋被打后,由此居然引来了大量看热闹的学生。

  这可是一个爆炸性的场面,毕竟许秋在书院的地位,在整个南部地位,都是不一般的存在。

  而在众多看热闹的人群之中,两道身影也在探头探脑将目光投向篱笆后,正是从王府出来的李元和阿三。

  【作者题外话】:各位看官,觉得精彩,就请投票票支持一下哈!谢谢啦!

继续阅读:第86章 义字军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山羽记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