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巡捕营(下)
余寿2025-07-29 16:413,070

  “另外,这口粮方面”

  朱翊镠再次抛出一个巡捕营的致命情况,同时也是普遍存在明军的问题,那就是口粮缺失问题。

  大明的军士很难养活自己,无论是屯田的军士,亦或是吃皇粮的在京官军都是如此。

  而这个问题的存在,及大地影响了战斗力。

  巡捕营也是如此,并没有例外,甚至还更严重。

  按着原本的设想,这巡捕营虽说是官府提供,但是其标准很低,几乎等同于通州的京仓卫士,亦或是粮道上的粮道兵。

  这两个兵种都是什么兵啊,那是杂物兵,比一般军户都要低一个等级。

  巡捕营尖哨官军,每个月的杂支不过四斗五升,而小月的时候,连四斗五升都没有,还要再扣掉一升五合。

  这样的标准太低,实在太低了。

  “这巡捕营的月粮食京仓提供的?”

  “是的,殿下。”

  杜桐回得很快,而后又进一步帮着潞王补充了一句,“往往是先由巡捕营当中的把总将各总信息汇总造册,而后送入道巡视京仓科道中,进行挂号,之后再领号牌往京仓领取。”

  “这个模式没有任何问题,本王也觉得合理。”

  朱翊镠看向杜桐,“本王所认为不合理的,就是军士们每月所领的太少了。”

  “按着太祖爷的设想,那在京的军士,每员按月支给粮饷能有八斗!,而随军带有家属的,就更多了,每月能有粮一石。”

  “可是如今呢,不过四斗五升,更不要提各级军官的克扣了。”

  “殿下的意思是?”

  杜桐虽说不笨,已经猜到了潞王接下来的意思,但是他还是当个递话者,选择引导。

  “就按着太祖爷的原本设想,不过要先一步步来,先每名军士月给口粮八斗,想来那些文臣也不好说什么。”

  “殿下,文臣们自然是说了什么,这毕竟是太祖高皇帝就定下来的。只是…”

  “只是什么?”

  “只是京仓怕是没有这么多额外的麦米啊。”

  杜桐进一步解释道,“每年漕运都有定额,同样的分配也有定额,军民之用,百官俸禄,皇室所支,都仰着这漕粮和白粮。”

  “按着过往的年岁,那每年能有四百万石漕粮,更有十八万石白粮。”

  “但是如今,因为…金花银,以及漕运的淤积,每年能到通州的漕粮不过三百万石,甚至都没有两百万石。”

  杜桐所说的金花银,其实就是将粮食折支银子,每年少说有着百万漕粮被折支成银子,被送入内承运库当中,这一部分银子就是金花银,也就是皇帝内库的一项重要收入。

  “这定都北平,本就是错误。”

  朱翊镠听完杜桐的抱怨之后,便直接下了这个定论,洛阳亦或是中都凤阳才是朱翊镠心中最好的选择。

  这历朝历代,在发展的后期,都会面对一个缺粮的问题,哪怕是盛唐时期,也不例外,那天子也需要每年都去逐粮就都。

  北京距离当下的粮食产地实在是太过于遥远了。

  若是在工业社会时期,那么北平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现在不是,而且在大明的后期,也就是天启年间,小冰河时期的到来,会让整个北方的农业遭到重创,这是朱翊镠作为一个后来者所拥有的上帝视角。

  所以他心中是认为迁都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这迁都一事实在是劳民伤财,根本难以在眼下完成。

  因此自己必须要想出一个办法,一个短期内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办法。

  “这山东一带,地广人稀,可大力开发屯田。”

  这是朱翊镠所提出的第一个开发,也是很久以前就停留在其脑海中的想法。

  要知道,后世的山东,亦或是河南,这两个地方都是整个国家最为要紧的菜篮子,或是麦仓。

  “不过这也是以后才能见效的法子。”

  朱翊镠摇了摇头,否定了之前的想法,不行,还是太久远,他要的就是现在,现在巡捕营的月粮增长之后,所造成的缺额,自己必须要尽快补齐。

  “还是要海运啊。”

  朱翊镠最终还是提出了这个提议,漕运最终还是要变为海运,才能解决掉运力不足的问题。

  但是现在的阻力太大了。

  太多人,太多人不想改漕运。

  这帮子支持漕运的人就是死脑筋,当然了,也可能是利益根深固结,因为海运会动了一些人的利益。

  “本王想着啊。”

  朱翊镠对于这漕运的改动也很是谨慎,现在的他已经不是之前的小年轻了,哪怕他知道这漕运很乱,涉及的利益很大,问题很多,但是他不能一下子就改,这样反抗力度太大了。

  只能先试行一部分。

  “先试行吧,这山东莱州开辟出一条海道来,直通通州!”

  “明白,殿下。臣也会将这话递交给内阁几位大臣。”

  杜桐也是明白这漕运当中的阻力,眼下潞王并没有改动漕运,其实是增设而已,就是在漕运的最后一段,又增了一条海道而已。

  这样的阻力确实最小,也最容易被几位内阁所接受。

  增设海运之后,也确实会增加到京的粮食,因为原本到京粮食四百万石,不是说只能征收到四百万石,而是漕运满负荷运转下也只能运输四百万石。

  因此其实是有着大量漕粮作为地方仓库的储粮被积存在各地行司。

  所以海运一增,至少就能将整个山东的积粮给利用起来。

  “这粮食问题解决了。”

  朱翊镠心中思索,随后又问道,“可有固定的地方?”

  朱翊镠之所以问出这个问题,就在于他想起来,后世的那些个警察,每个地区都有专门的辖区警察,也有着固定的地方。

  “例如公署,或是教场一类的??”

  “回殿下,没有。”

  “没有??”

  朱翊镠直接眉头皱起,对于巡捕营,他确实了解得太少了。

  “是的,殿下。”

  杜桐也是一阵苦笑,因为他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堂堂巡捕营,一万多人的兵马,连个固定的教场公署都没有。

  “嘉靖年间,这兵部委司官一员,督同巡捕参将,操练在工部铁厂。”

  “怎么就在这工部铁厂操练了,这不是跟工匠混在一块了,现在还是吗?”

  “是的,殿下。”

  “荒唐!”

  朱翊镠怒色浮现,“将本王的意思跟兵部主官说声,这干得是什么事?巡捕营,居然连个场所都没有,告知,兵部,工部营造司,以及顺天府府衙!”

  “就说是本王说,设两个大教场,一个在武艺库,另一个在西城金城坊,以便让巡捕营官军有大规模操练集合之所。”

  “巡捕营必须还要有公署,这公署必须要分布在京城各地,如同网眼一般,密布于整个京城。”

  朱翊镠说到这,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想出当下京城的整个区域。

  整个顺天府,也就是京城,一共分为宛平,大兴两个县。

  这两个县当中,下属五城。

  五城当中细分为三十六坊。

  坊下有牌,牌下设铺,铺是整个京城最基本的行政单位。

  “十八个把总,其中六个尖哨把总是机动力量,可分布在全城各地,以备突发事情,那么也就是还有十二个把总。”

  朱翊镠坐在主位上,盘着腿,屈指轻轻敲着膝盖,“而全城有着三十六坊,也就是一个把总负责三个坊。”

  “是的,殿下。”

  “整个巡捕营在扩充了之后,有着差不多一万二千人,而一个把总的兵力,小七百人,管着三个坊——”

  朱翊镠眉头再次轻轻皱起,“这三个坊,差不多有着六七万民户住着,相当于一个巡捕营的军士要管一百户??”

  “是的,殿下。”

  “这能管得过来??”

  “殿下——”

  杜桐也是一脸苦笑,点了点头,“管不了也要管呀。”

  “呃——”

  朱翊镠也知道,现目前没有其他法子,“行,先这样吧,跟工部营造司知会一声,这按着十二个把总,在三十六坊当中修建十二座公署,名字就叫巡捕公署!每座起码要能容得下千人,可修两层围房!”

  朱翊镠说到这,便又补充了一句,“你锦衣卫进行监督!”

  因为他很难相信,这工部会不贪,对于朱翊镠来说,贪没问题,但是这工程的质量必须要好,必须要高!

  所以这不同单位的监督,就显得很要紧了。

  “诺,殿下。”

  杜桐又是一个点头应下。

  “诶——辛苦了啊。杜桐。”

  朱翊镠先是注视了一眼杜桐,而后微微叹气道,“这么多事情都要麻烦着你,实在让本王过意不去啊。”

  “殿下说得哪里话,眼下是非常之时,臣自然是要为殿下分忧的。”

  “你这话是没问题,不过,也跟本王眼下没有太多值得信任的文臣有关啊。”

  “你去本王的王府当中,支取些人参吧,都是本王从辽东那带来的辽参,还有些韩国红参,你都拿些去,每天吃些吧,也好补补元气。”

  “殿下——”

  杜桐听到这,顿时屁股一滑,直接从锦墩处滑落在地上,双膝直接跪在地上,对着朱翊镠一个磕头,“殿下厚恩!”

  “好了,你我之间多年交情,不需要谈这些,办好差事,最为要紧!”

  “是!殿下!”

继续阅读:第212章 潞王监国!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惊明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