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市场里,那位卖猪肉的师傅说的话比我整理的十份汇报材料都实在都顶用。”
“办公室里的报告会把问题美化,把困难淡化把成绩放大。”
林昭远睁开眼,看着窗外飞速后退的街景。
“但老百姓的抱怨不会。”
“所以我们得多出来走走多下去听听。”
“要是整天坐在办公室里看文件、开大会,时间长了,真就成了不了解民情的办公室干部,离老百姓就远了。”
吴元勤深以为然。
他知道,这位年轻的书记,正在用他的方式,给整个滨海的官场生态,注入一种全新的、务实的基因。
林昭远看着那些鲜活的面孔,脑海里闪过无数个念头。
忽然,他转过头,对吴元勤说。
“元勤,你记一下。”
“从这个月开始,每个月我们至少要安排一次这样的不打招呼的基层走访。”
“时间、地点、行业全部随机。”
吴元勤没有丝毫犹豫,迅速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那个已经有些卷边的小笔记本,翻开新的一页,郑重地写了下去。
“好的,书记。”
周末。
市委办公厅的电话被打爆了,好几个局委办和区县的饭局邀请,都被吴元勤用同一个理由挡了回去。
“书记周末有私人安排。”
所谓的私人安排,是去政策研究室主任陈东家里,吃一顿便饭。
林昭远只带了吴元勤,两手空空,像走亲戚一样,敲开了陈东家的门。
一开门,陈东的爱人系着围裙,脸上带着热情的笑,招呼他们换鞋。
屋里很热闹,陈东的儿子正在客厅的地板上,用彩笔涂抹着一张大大的白纸。
“书记,您快请坐!”
“家里地方小,乱了点您别介意。”
陈东有些拘谨地搓着手。
“弟妹做的菜比外面任何大饭店的都香。”
林昭远笑着说,一点不见外。
“坐,都坐别站着。”
饭菜很快上齐,四菜一汤,都是最地道的家常口味。
红烧排骨、清蒸鲈鱼、西红柿炒蛋、蒜蓉青菜。
没有茅台,只有几瓶啤酒。
饭桌上,气氛很松快。
林昭远和陈东聊着工作,从港口整合的细节,聊到人才引进政策的突破口。
陈东的爱人不多话,只是微笑着给他们添饭、夹菜。
“爸爸,叔叔,你们看我画的!”
陈东的儿子举着他刚完成的大作跑了过来。
画上,是一片蓝色的大海,海里有巨大的轮船,岸边是高耸的吊机,天空中还有一架飞机。
色彩很稚嫩,线条歪歪扭扭,但充满了想象力。
“哟,画得真好!”
林昭远放下筷子,把孩子拉到身边。
他没有敷衍,而是真的指着画上的东西,认真地问。
“这个是咱们滨海港吗?”
“是!”
孩子用力点头,小脸涨得通红。
“这个大轮船是我爸爸他们要造的!”
“能装好多好多的集装装……”
“集装箱。”
林昭远帮他把话说完,眼里的笑意更浓了。
“那这个飞机呢?”
“飞机是来我们这儿旅游的!”
“我老师说,以后我们滨海会来好多好多外国人!”
林昭远捏了捏孩子的小脸。
“说得对。”
“等你长大了,说不定就能开着比这更大的轮船去全世界了。”
一旁的陈东,看着这一幕,眼眶有些发热。
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市委书记。
这一刻,坐在他家饭桌旁的,不是那个在会上言辞犀利的领导,更像一个温和的邻家大哥。
……
饭后,陈东的爱人带着孩子去房间写作业。
林昭远和陈东,一人拿着一罐啤酒,站到了阳台上。
晚风吹来,带着夏夜的凉意。
远处,是滨海市星星点点的灯火,汇成一片璀璨的光海。
“书记,有时候我站在这儿看着外面心里就发慌。”
陈东喝了一口啤酒,声音有些低。
“破浪计划摊子铺得太大了。”
“几百个亿的投资,几十万人的饭碗,上上下下多少双眼睛盯着。”
“我天天晚上睡不着就怕哪个环节没考虑到,哪个数据算错了影响了大局。”
林昭远没有立刻说话。
他静静地看着远方的城市夜景,也喝了一口酒。
“怕就对了。”
“不怕那是傻子。”
“怕说明你心里装着事,装着责任。”
“但你也要记住,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市委这个班子不是我林昭远一个人的。”
“有你,有老马,有赵东来有一大批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
“更重要的是,”
他指了指楼下万家灯火,“有他们。”
“有滨海几百万老百姓的期盼。”
“只要我们做的事是为他们好,是出于公心那就没什么好怕的。”
“办法总比困难多。”
林昭远收回手,目光又投向了远方,声音低沉了一些。
“宋昌明的教训离我们不远。”
“他为什么会倒?”
“不是因为他能力不行也不是因为他没机会。”
“根子上是他把自己的利益,和他那个小圈子的利益放在了滨海的发展和人民的前面。”
“当权力只为少数人服务的时候离倒台也就不远了。”
“我们绝不能走上那条路。”
陈东没再说话,只是举起手里的啤酒罐,和林昭远的碰了一下。
……
从陈东家出来,已经快十点了。
回到冷清的住处,林昭远打开灯,脱下外套,把自己扔进沙发里。
他正准备起身去洗漱,却看到茶几上放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纸箱。
吴元勤不知道什么时候放在这儿的。
他走过去,看到快递单上寄件人的名字:姜若云。
地址是临江市委。
林昭远找来剪刀,划开胶带。
箱子里,是几样用真空袋包装好的临江特产,酱鸭,熏鱼,还有一包笋干。
都是他以前在临江时,李秀华常给他做的。
特产下面,是一本书。
书名是《城市更新与治理的底层逻辑》。
林昭远拿起书,一张淡蓝色的便签,从书里滑落。
他弯腰捡起。
上面的字迹,他一眼就认了出来。
“知你劳心劳力,聊寄家乡风味与闲书一本,望能稍解疲乏。”
“临江亦在破浪前行共勉。”
林昭远的嘴角,不自觉地向上扬起。
他拿起手机,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
电话很快被接通。
“喂?”
那头的声音,还带着一丝刚结束工作的沙哑。
“东西收到了,谢谢。”
林昭远的声音很柔和。
“书我会认真看。”
“嗯。”
姜若云应了一声。
“你也多保重。”
“你也是。”
没有多余的客套,没有无谓的寒暄。
电话挂断。
林昭远看着手里的书和那张便签,在沙发上坐了很久。
他能想象到,电话那头的姜若-云,此刻或许也正站在办公室的窗前,眺望着临江的夜色,思考着那座城市的未来。
两个不同城市的主政者,在各自的战场上冲锋,却又在精神上彼此支撑。
许久,林昭远起身,走到书桌前。
他翻开那本崭新的书,在空白的扉页上,拿起笔,郑重地写下一行字:“与君共勉,不忘初心,不负人民。”
写完,他合上书,小心翼翼地,将它放在了床头的柜子上,和那张淡蓝色的便签放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