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师爷说完之后,悄悄抬起头看向太子李玄烨现在的状态,随后轻轻的吐出了一口气。
太子李玄烨将李玄明递过来的酒一饮而尽,仿佛是将心头的火气给咽了下去。神态也恢复成往常的样子,紧皱的眉头也是舒缓了下来。
“这件事鲁师爷你干的不错,如此一来我们的计划就将变得天衣无缝了!哼,李玄策本宫看你这次还能够耍什么小花招!”
李玄烨回想起了今天早朝之时得意洋洋的李玄策,再想到之后李玄策将会变得凄惨无比,一无所有的状态。嘴角也是露出了放肆的笑容。
一旁的晋王李玄明也是附和道:“哈哈哈,这次就算是李玄策脑袋之中有再多的计谋,也无法从这天罗地网之中逃离出去。”
李玄明眼见胜利的天平已经向他们这一方面倾斜,并且太子李玄烨的状态也恢复如初,便一步步回到自己座位之上,慵懒的侧躺下去。
其实很有很多朝中大臣都非常奇怪,为何这个晋王李玄明会如此听从太子李玄烨的命令,一直以李玄烨马首是瞻。
实际上晋王李玄明才是太子李玄烨明面之上构成最大威胁的人物,毕竟李行道册封的爵位摆在那里。
早在十年之前,李玄明就因为成功的治理了玄甲城突发的危机。老的一辈人都知道,那时候的玄甲城遇到了千年难得一见的大洪水!
当时的玄甲城乃是大楚境内最为繁荣昌盛的大城市之一,大楚朝廷非常依赖玄甲城每年提供的税收。
若是没有这一笔来自玄甲城的财政收入,大楚朝廷将会拮据度日,就连皇室子弟都将受到影响,更何况是那时的文武大臣。
那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洪水着实是让这些高层人物头疼不已,其实这些高层官员所关心的也仅仅只是自己的口袋在年末的时候能不能鼓起来。
对于那场大洪水对于玄甲城的灾民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其实这些人完全没有放在心上。只要危机没有蔓延到京城之中,这些腐败的官员就不会用心去管理。
而那时还没有被册封为晋王的李玄明,还是一个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少年。正打算大展自己腹中的才华,用来报效大楚朝廷,为他的父王李行道分忧。
等到这个灾荒的消息,从玄甲城传到京都之中时。所有的文武官员都在为自己思考,一边担心着自己年末时得到的俸禄,一边在勾心斗角,互相推诿自身的责任。
就在此时心怀大志的李玄明站了出来,主动请缨前往玄甲城去整治洪、灾,以及灾后的建设工作。
大楚朝廷的所有文武大臣打心底里,都不看好这位年轻皇子。认为他只是建功心切,初生牛犊不怕虎。就算是去了,也是毫无作用甚至可能使得局面变得更加糟糕。
但是这些文武大臣却出奇的心照不宣,完全没有人阻止这件事情。因为这些大臣心中都清楚,玄甲城乃是大楚境内极为重要的战略城池。
楚王李行道绝对不可能放任玄甲城之中的灾荒一直蔓延下去,到最终肯定会派遣一位大臣前往玄甲城进行泄洪的事宜。
一旦这项工作被楚王李行道指派下来,被选中的人将没有任何退路,要是敢抗旨,那就是满门抄斩的罪过。
而去玄甲城治理这种千古难遇的大洪、灾,他们心中都没有底气能够治理的好。这也是大楚的文臣武将都纷纷缄口不言的原因所在,他们乐得李玄明去处理这件事情。
不过最终的结果却是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李玄明、慧眼如炬挑选了许多对于泄洪有着非常深刻知识的人才,在这些人的帮助,以及李玄明自身统筹全局之下。
竟然成功的将这场大洪、灾给平息了下来,并且完美的将玄甲城重新灾后重建。不过耗时非常久远,这一点倒是没有任何人吹毛求疵。
毕竟李玄明能够将玄甲城的洪、灾平息下来,就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耗时就一些也是能够理解的。
也就是因为这件政绩,李玄明才被楚王李行道册封七珠亲王,赐晋王二字。当时的朝臣无一人不叹服,李玄明的能力,认为他也是当之无愧的!
那时的李玄明才刚满二十周岁,可以说是年少有为,所有的人一致认为晋王李玄冥将是太子李玄烨继承皇位路上最大的对手。
但是时隔两年之后,晋王李玄明竟然向太子李玄烨完完全全臣服了,一心甘愿跟随其后,后者所说之言无所不从。
其中的原因却是无一人知晓……
晋王李玄明在喝酒的同时,眼底里闪过了一丝诡异的光芒,随后被起掩盖起来,消失的无影无踪。
太子李玄烨和晋王李玄明两人的关系,似乎也不是如同表面之上那么简单。
这时的李玄烨似乎是想起了什么猛然站起身来,双手摸了摸自己的腰间,随后眼睛一挑,他寻到了想要的东西。
只见那正是一块由青铜制成的令牌,刻着“玄烨”二字。这正是太子李玄烨一直贴身保管的珍贵之物。
这块令牌正是当今的皇后,也就是太子的生母命令万千能工巧匠用精铁锻造而成的,十分的珍贵。
李玄烨对此也十分珍视,若非有重大事宜需要这块令牌去疏通,他绝对不会让令牌离开自己半步。
此时正在饮酒的李玄明也是瞪大了眼睛,双眼直勾勾的盯着眼前这块令牌,他心中知道这块令牌不仅价值连城,而且其中代表的含义。
所有的人见此令牌犹如见到太子李玄烨本尊,太子手底下所有的人都将听命于这块令牌的持有者。
而太子李玄烨在京城之中树大根深,背后还有着皇后,也就是戚姓家族的支持。
要是能够在关键的时刻得到这块令牌,可以使得京城之中掀起一股不小的风浪!
“皇兄……此时,拿出这牌令牌是有何用意啊?”李玄策脱口而出的询问李玄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