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汴梁(1)
辰龙在天2021-06-11 17:305,100

  汴梁城毕竟是座神奇的京都,吃喝玩耍应有尽有。

  《水浒传》里动辄说“回些面来打饼”。饼有门油、菊花、宽焦、侧厚、油锅、新样满麻……《东京梦华录》载武成王庙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五十几个炉子一起烙饼,真是好家伙!

  遍检《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都没有发现宋朝人吃海参、鱼翅、燕窝的记载。吃这种滋补性的高蛋白的海味,大概从明朝才开始,这大概和明朝人的纵欲有关系。

  宋朝人好像实行的是“分食制”。《东京梦华录》云“用一等玻璃浅碗……每碗十文”,可证。《韩熙载夜宴图》上画的也是各人一份,不像后来大家合坐一桌,大盘大碗,筷子勺子一起来。这一点是颇合卫生的,因不易传染疾病。

  赵元佐把自己在后世从网络抑或教科书上获得的关于东京汴梁城的人的饮食习惯回想一番,和洪七娘、薛枭一、花骨朵三人走进繁华的酒楼区。

  赵元佐边走心中便叽咕:自己现在贵为皇子,可是对宋朝的理解还停留在后世的书本知识上。

  在赵元佐的心目中,宋朝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朝代。有人说它政治宽松、城市勃兴、文化昌明。

  也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总是受到外族的欺辱。但是如果你了解一点外国史学界对于中国宋朝的评价,就会发现这种争议其实不是那么明显。

  他们反倒是给了宋朝更多的正面评价。比如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他就主张,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宋代包括了许多近代城市文明的特征,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它看作是“近代早期”;孟菲斯大学教授孙隆基则认为,在我们探讨宋朝是否是世界近代化的早春时,仍得用西方近代化的标准,比如,市场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都市化、政治的文官化、科技的新突破、思想与文化的世俗化、民族国家的成形,以及国际化等。而这一组因素呢,宋代似乎全都具备,并且比西方早了500年。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人做过统计,宋代最强盛时期的人均GDP如果换算成现在的美元的话,大致相当于800美元左右。这是什么概念呢?就是自宋代以后的所有时间里,中国的人均GDP再次达到这个高峰,要到二十世纪80年代。

  想象一下,1000年前的宋朝经济繁荣的程度几乎敢和现代社会叫板;足见宋代经济的繁荣和昌盛。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有不少戏言,说自己如果穿越的话,最愿意穿越的朝代就是宋朝。

  也有人说愿意“穿越”唐朝,盛世长安、四方来朝,那一定很舒服。

  的确,唐朝的强盛是无可置疑的。不过那也是相对的。

  你穿越回去做个达官贵人,那可以,问题不是很大。但如果不小心穿越成了平民百姓,那生活其实并不是很舒服的。

  就拿首都长安来说吧,相比于宋代的东京汴梁。长安城宏大规整那是没问题,后来日本的奈良和京都都是仿照了长安的格局形式。但如果你是生活在当时的长安,就会发现有点无趣。因为什么呢?因为长安的格局是划分成了一个个的“坊”,街坊的坊。

  而坊和街之间是用高墙隔起来的,而且不允许沿街开店。买东西得去固定的“东市”和“西市”,你看啊,为什么叫买“东西”呢,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这个。

  所以你走在街上,四周就是高墙,“性冷淡”的很。而且东西两市也都有固定的营业时间,将近中午才开,下午很早也就收市了,想逛逛的话还得赶时间。另外呢,那时候还实行“宵禁”,晚上你不能在街上乱跑,如果被官兵抓到了,轻则扭送官府,重的就当场给打死了。

  这么一来,其实也就没什么“夜生活”可言,大家一到太阳下山,就都回家各找各妈。当然,如果你是有权有势的,那可以跑到歌舞升平的平康坊里去左拥右抱,享受夜生活,当然你当晚就只能呆在那里了,不能出来。而平民老百姓就没那个条件了。

  所以长安的生活对于老百姓来讲,就会显得很无聊。

  而宋朝不一样。首先,汴梁没有那么多高墙,是允许沿街开店的。你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里就很明显,街面上各种商贩店铺,大家逛街的逛街,游园的游园,繁华热闹的很,市井的经济生活是很有活力的。到了晚上,宋朝早期虽然也有宵禁,但宵禁的时间很短,而且执行也非常宽松。所以基本上对夜生活影响不大,那时候甚至还有夜市,这在唐代是不能想象的。大家可以充分融入这世俗的繁华热闹当中,过好自己的生活。所以,仅从这两点上来讲,大家如果要穿越的话,宋代的“汴梁”或许比唐代的“长安”更合适一些。

  赵元佐想着这些,兴趣便就来了,东京汴梁的市井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关于这个问题,有两样东西,对于后人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这第一样,就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第二样,就是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

  《东京梦华录》是怎么来的。它的作者孟元老出身官宦家庭,自幼就随着父亲在各地游历。后来在宋徽宗年间随父亲来到汴梁,在那里长大成人。纨绔子弟嘛在那样一个繁华红尘中,自然是见识了各种好东西,享受到了各种荣华艳福,可谓风流倜傥。直到金兵南下,汴梁失守,孟元老也就只能逃亡南方,曾经的温柔乡也就不复存在了。当他逐渐老去的时候,每当想起当年在汴梁的生活,那种心情,我们可以想象。所以他就写下了《东京梦华录》,记述当时的繁华情境,为的就是让后人能够一睹当年的风采。

  孟元老在这本书的序里写:“黄帝曾经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我今追念故都,回首怅然,难道不是华胥之梦醒吗?故而取书名为《梦华录》。”这就是这本书的由来。它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观察宋朝生活的窗户。

  《东京梦华录》里,一共涉及到的美食有300多个品种。

  光拿下酒菜来说,当时流行的有百味羹、新法鹌子羹、二色腰子、旋索粉、玉棋子、货鳜鱼、沙鱼两熟、紫苏鱼、夹面子茸割肉、胡饼、炸蟹,等等等等。

  从食材上看,肉、蛋、禽、豆、内脏、野味、河鲜、海鲜等都已经开发出来入菜。

  而让中国屹立于世界餐饮界的高超厨艺,如溜、炒、酢、烧、蒸、煮、卤、腊、煎等都已经非常成熟。特别是炒,宋代人喜欢爽脆嫩滑的口感,这就必须要用到高温爆炒的手法。而炒这种烹饪方法在当时是十分先进的。

  传统的日本料理里面就没有炒这种烹饪法,像天妇罗这种炸出来的食物,也是要到16世纪受到欧洲的影响后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古代日本没有制造耐高温的铁锅的技术,同时食用油在当时也很贵,一般人用不起。所以对照之下,别小看炒这种烹饪法,它一是需要科技实力,二是需要经济实力。

  那么接下来,吃的东西不缺,但宋代人去哪儿吃呢?这就要说到宋代的酒楼。这里面最具传奇性的地标建筑是白矾楼,也就是后来的丰乐楼。《东京梦华录》里描述,白矾楼在宣和年间增修成三层楼,这个建筑群一共有五座楼高耸相对,各楼之间有飞桥与栏槛,或明或暗互相通连,装饰有珍珠门帘、锦绣门楣,在灯烛下闪耀晃动。每到正月十五的时候,白矾楼在每一条瓦垄上都会放一盏莲花灯,那景象可谓流光溢彩,美不胜收。

  宋代的高官名流,很多都会到这里来饮酒作乐。甚至是宋徽宗那样的皇上,也经常带着京城名妓李师师来吃饭喝酒。而当时像白矾楼这样的酒楼,在汴梁一共有72家,它们的门口都有彩帛装饰的楼门,进店之后后呢,则是一条百余步的主廊,南、北天井两边的走廊旁边都是小包间,包间装有吊窗,摆放花竹盆景,门口挂着垂帘绣幕,方便客人召妓陪酒调笑。

  那么每到晚上的时候,灯笼蜡烛上下映照,非常热闹。除了酒楼呢,还有让人眼花缭乱的饭馆,这里面有川菜馆、南方菜的饭馆和瓠羹店,每个饭馆都有厅院和东西走廊,客人落座后,就像今天一样,服务员会拿着筷子和菜单.挨个问客人点菜。

  酒楼的营业时间很长,不论风雨寒暑都会开业,到了晚上灯火通明、通宵达旦。那时候已经很有服务意识,吃饭过程中会有中年妇女为客人斟茶换汤,还有专门的行当在酒店里随时给客人跑腿,比如给他们买东西、召神女、送取钱物等等。在最高级的酒楼里,浓妆艳抹的神女们会站在走廊的廊檐下面,等待酒客的呼唤。还有更下等的神女,不经过召唤就会主动到酒桌前唱歌,客人可以随意给她们一些零钱之后,让她们离开。

  说完了吃,我们再来聊聊户外活动。可以理解么,这经济一繁荣,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就会旺盛,所以汴梁人就很会玩。《东京梦华录》里回忆:开封的主干道御街,从宣德楼一直通向南面外城,宽200多步,有砖石镶嵌的御沟,沟里注满河水,种植莲花,御沟岸边种植桃、李、梨、杏等多种果树,不同的花错杂开放,在春夏之间,远远望去就像锦绣一般。城外也有好去处,附近都是园圃,百里之内没有闲置的地方。那些园林亭榭,都允许游人进人赏春。每年过完元宵节,天气转暖时候,春色遍布郊野,开封的市民们就陆续出门:仕女们的车轮缓缓碾过草地,马儿欢快地长嘶。举目四望,秋千上都是仕女欢笑,草地上是男人们的蹴鞠。而皇家的园林金明池和琼林苑,每年三月初一也是向百姓开放的。在金明池里,仙桥上有人来往,凉伞翠盖相接于路,十分热闹。金明池东岸呢,有酒食店铺、赌博、各种技艺表演场所。而金明池的西岸,垂柳轻拂水面,芳草铺满堤岸,游人稀少,来这里的大多数是钓鱼的:钓鱼的人先买池苑的牌子.钓上来的鱼以高于市面价一倍的价格购买,还可以在池边现场烹调。富贵人家则是乘双缆黑漆平底船,上面挂有紫色帷帐,带着家中的乐伎来金明池游玩。普通百姓也可以租船来玩。所以几乎整个春天,汴梁人都在玩乐,即便是刮风下雨,游人也是不断。

  到了浴佛节后,七十二家酒楼开始出售新鲜的青梅煮酒。开封人都要品尝新鲜的青杏,吃刚采的樱桃,再一起喝上两杯。比较安逸的是三伏天,除了因为天气热,也是六月份没有其他时令节日,大家可以把高昂的生活情绪缓一缓,降降温。汴梁人这时都往风亭、水榭、高楼中去乘凉,吃时令的义塘甜瓜、卫州白桃、南京金桃、小瑶李子,吃冰雪冷饮,吃砂糖绿豆、黄冷团子、细索凉粉、江豆糕。到了七夕节,除了各种应景的吉利玩具,汴梁人把刚采来的荷**做成假的双头莲赏玩,还把绿豆、小豆、小麦泡在陶瓷器皿里发芽,用红、蓝彩条把嫩芽扎起来,叫“种生”。富贵人家在院子搭乞巧楼,让男孩子诵诗,让女孩子呈上制作的手工,同时点燃香火,依次叩拜。妇女们对着月亮穿针引线,讨个吉利。

  到了秋天,这时候全城出动赏菊花。开封的菊花品种很多,各家酒店都用菊花扎成门洞。城里人在郊外登高设宴,赏菊饮酒。一年的好吃好玩要到了立冬时才开始收敛。从宫廷到民间,都忙着储藏冬菜,运送蔬菜的车辆挤满了道路,而开封人这时候吃的时令食物有姜豉、红丝、鹅梨、蛤蜊、螃蟹等。一年又一年的轮回,汴梁是华灯齐放的良宵、月光皎洁的夜晚,瑞月飘飞之际、百花盛开之时,音乐震荡、豪门夜宴。这样的汴梁让孟元老沉浸其中,也令他感伤惆怅道:“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而对于千年之后的我们来讲,也犹如是一场华丽的梦啊。而这,也是中国人至今对宋代颇具好感的一部分原因吧。

  赵元佐、洪七娘、薛枭一、花骨朵在酒楼、青楼区边走边看,薛枭一对京都的繁华和昌盛赞不绝口;走到一家包子店门口,上面打出的旗幌是“王小二灌汤包子店”。

  薛枭一、洪七娘、花骨朵三人常年累月生活在草原上,吃惯了羊肉、牛肉,对这种包子便很感兴趣,薛枭一禁不住问了一声:“元哥哥,什么是灌汤包子啊!要不我们品尝品尝!”

  “这有什么难的!”赵元佐不屑地说了一声,随之便有点尴尬,道:“一一小妹,你带钱了没有;元佐走得急了忘记了带钱!”

  洪七娘插上话道:“五皇子说什么没底没面的话?民妇和一一小妹是死里逃生,在阎王殿走了一遭;性命都是捡来的,哪里会带钱!”

  洪七娘说着,不无夸张地哂笑一声道:“五皇子是当今大宋皇上的公子,我们三人跟着你从草原而来;为吃一顿包子,你好意思说自己没带钱?”

  洪七娘越说越来劲,近到赵元佐跟前在他肩膀上拍了拍道:“五皇子如果没有带钱,那民妇只有将这两把棒槌卖掉换几两银子我们来吃包子如何?”

  洪七娘这是打赵元佐的脸。这里的交代一下:洪七娘和一一小姐兵器一只刷在各自的马匹上,洪七娘的兵器是两根特殊木料做成的棒槌,美其名曰“乾坤双棒槌”;而一一小姐的兵器则是傲天冷月刀犀利无比。

  洪七娘和一一小姐中了西夏人的箭簇后“假死”过去好几天,但赵元佐相信两人并没有死亡。

  这是因为两人中的致命的箭簇都是赵元佐給处理的,赵元佐是后世的赵五,赵五在后世是劁猪骟羊的匠工;劁猪骟羊其实和给人做手术没有多少区别,都是用一把手术刀解除痛苦。

  当然赵五在后世是给公猪、公羊变性,让它们成为太监。

  而赵五穿越成皇子赵元佐后,在后世掌握的劁猪骟羊的技能并没有忘。而且从某个层面讲还是有了很大的提高。

  因为在给花骨朵做绞肠痧手术中便显得相当自如,更何况赵五还会用银针麻醉;手术过程中花骨朵便没有感觉到多少疼痛。

  洪七娘和一一小姐的“假死”使不少人把赵元佐说成“神经病”和“情痴”,即便从后世穿越过来的翠屏姑娘也这样认为。

  但赵元佐坚信洪七娘和一一小姐能清醒过来,才将她们驮在马背上走“旋风路”;赵元佐将洪七娘和一一小姐搁在马背上,自己不会忘记将两人的兵器给带上……

   

继续阅读:159章:汴梁(2)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元佐别闹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