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皇子和三皇子跟大唐的使节团的谈判破裂之后,吐蕃和大唐就陷入了局势十分紧张的局面,双方的大战一触即发。而现在,吐蕃的大军也已经兵临城下。全部压在了吐蕃和大唐的边境线上,双方的军队已经形成了对阵的局势。现在双方都在等待一个时机,一个可以发动战争的时机。
虽然,现在双方没有爆发任何冲突,但是看似平静的湖面上,往往都是暗流涌动的。
而另一方面,大皇子现在正在全国做着站前动员,将他成功的塑造成了一个不畏惧唐朝的威胁,带领吐蕃人民反击唐军的民族英雄。如果换作平常,林芸肯定出计谋去反抗大皇子的宣传,来达到诋毁大皇子名声的。
但是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想出如何对付已经压过来的唐军,而且,对方的主将,还是那个令人头疼的于子健。确实到了一致对外的关键时刻了。
而安禄天和多嘎·扎西贡布也都重新穿上了久违的战甲,前往了前线,亲自督战。一方面是增加士气,但是这其实不需要安禄天去的,毕竟那些吐蕃的士兵只认识多嘎·扎西贡布,虽然或多或少听说过安禄天的大名,但是并不一定见过安禄天。毕竟当初跟着多嘎·扎西贡布后面见过安禄天真人的士兵几乎都死在了安禄天的手下,所以,现在的吐蕃士兵大部分都应该是不认识安禄天的。
那么为什么安禄天还是跟着去了呢?原因是来自于多嘎·扎西贡布的邀请,多嘎·扎西贡布邀请安禄天同自己一起前往前线督战,共同指挥军队抵御于子健统领的唐军。但是,多嘎·扎西贡布的真正想法并不是希望可以和安禄天一起指挥军队。
毕竟一山不容二虎,从来没有听说过一支军队出现了两个最高统帅,出现过两个最高指挥官。你说,如果出现了紧急状况需要当即下命令,如果两个最高指挥官意见不同,该听谁的?所以,从来就没有过什么两个人共同指挥一支军队的情况。
而且,按照多嘎·扎西贡布以前打仗的习惯,也不喜欢别人随便左右他的想法,更不喜欢别人对自己的军队指手画脚,就更别提什么直接上手来指挥了。所以说,其实多嘎·扎西贡布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实原因很简单,也很让多嘎·扎西贡布所不齿,根本说不出来。
从小没有经历过失败的多嘎·扎西贡布自从上次在安禄天的手中吃了一场大败仗之后,就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自己的弟兄因为自己的错误判断,自己的错误指挥,而陷入了敌人预先设下的埋伏圈中,之后又为了保护自己,而一个一个的死在了自己的面前。
这般如同地狱一样的景象,让多嘎·扎西贡布幼小的心灵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从此,在他的潜意识里,就留下了对安禄天的恐惧,开始害怕与安禄天对阵。
这些之前多嘎·扎西贡布不知道的原因,是因为他很久没有和安禄天对过阵了,所以他才不知道自己其实如此的害怕安禄天。而现在,由于又听说了很多有关于子健的传闻,而且都是把他和安禄天相比较来说的。所以在多嘎·扎西贡布的心里,潜移默化的将于子健和安禄天的这两个人的形象重叠了。
所以现在的多嘎·扎西贡布同样的畏惧于子健,就像当初害怕安禄天一样。
多嘎·扎西贡布清楚地知道,这样的自己上了战场,也只会延误战机。所以,他才会选择带上安禄天。
一方面,安禄天可以给他撑撑场面,毕竟都是可以相提并论的让多嘎·扎西贡布恐惧的人,所以安禄天在多嘎·扎西贡布这边可以让多嘎·扎西贡布更安心一点。另一方面,如果多嘎·扎西贡布因为恐惧而做出了什么错误的判断,那么在一旁的安禄天还可以帮他纠正。
所以,这就是多嘎·扎西贡布带着安禄天一起上战场的原因。
而林芸他们几个虽然不情愿,但是被迫留在了逻些当中,暂时成为了大皇子的手下,同沈惊云一起,共同处理吐蕃的内务,管理粮草的押运等等一些问题。确保前线的士兵可以放心大胆的和唐军作战,毕竟粮草的供给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是最重要的事情。
而林芸她们留下来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监视大皇子的动向。虽然现在大皇子嘴上说着一致对外,但是实际上怎么想的,没有人知道。
而林芸的直觉告诉她,这个大皇子绝对不是这么容易妥协的人。
根据林芸的猜测,现在虽然是战乱时期,两国对阵,但是对于大皇子来说,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可以趁着这个机会疯狂的囤积兵力,因为现在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这边,没有闲工夫来管他。
而且趁着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外出打仗的功夫,大皇子也可以肆意的积攒的人气,获得更多的百姓的支持。之前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当时还有二皇子的牵制,但现在他的那个二弟已经变成了沉睡在棺材中的一具死尸,根本不可能在妨碍他了。所以,现在可以说,逻些城已经完全变成了大皇子的天下了。
而根据林芸的猜测,大皇子选择和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他们这边彻底的撕破脸,应该就是在吐蕃和大唐的交战结束的那一天。如果林芸的猜测没有错的话,大皇子应该会吐蕃和大唐结束战争的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拿出自己积攒的兵力向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挑战,向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他们宣战。
原因很简单,刚刚结束的大战,几乎都是三皇子的人上的战场,毕竟整个国家的兵权都掌握在三皇子一人的手上,损兵折将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那个时候,正是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最薄弱的时候,大皇子在趁虚而入,就会有很大的机会来帮助自己取得皇位。
其实这些事情都只是林芸的猜测,但是从大皇子现在的一举一动中,不难看出,大皇子确实是按照林芸的所想所行动的。
因为现在大皇子正在拼命的向城中的百姓宣传自己当时在听到了大唐使者的威胁之后,是如何言辞凿凿的拒绝大唐使者的要求,不惜和大唐撕破脸皮,也要保住吐蕃百姓的颜面,也要保住吐蕃国家的颜面。
对于那些不明真相的吐蕃百姓,特别是容易被感染的年轻人来说,现在的大皇子是那样的伟岸,原来他并不想传言中的那么坏,那么瞧不起百姓。在关键时刻,他还是十分的看重吐蕃的百姓的,不惜为了百姓,要和大唐撕破脸皮。简直就是民族英雄。
不得不说,大皇子的演说宣传还是非常有效的,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得到了很多的百姓的支持,也迅速改变了自己在百姓眼中的形象。但是,也不能说大皇子的演说完全没有用,完全都是坏的,都是对多嘎·扎西贡布不利的。
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这般演说,完全点燃了吐蕃全民族的斗志,让他们燃起了熊熊的火焰,选择一致对外。无数的青年都前去应征了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的部队,大部分的村落的年轻人都以可以上战场报效国家为荣。
当然,这里面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被大皇子忽悠过去,成为了大皇子的力量。这当然也是大皇子想要的结果。虽然让自己的弟弟多嘎·扎西贡布的实力也进一步的提升了。但是没有牺牲就没有收获,这样的结果已经相当让大皇子满意了。
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但是为什么林芸就能看出大皇子不是真心想要一致对外,或者说不是全心全意、大公无私,没有任何关于自己的想法的一致对外呢?那就是他在宣传的时候,丝毫没有提及带着部下亲自上战场杀敌的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
明明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才是对抗唐军的主要力量,他大皇子再厉害,充其量也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搞内务的,连后方都算不上,只能算得上是大后方。
但是,他却丝毫没有宣传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的丰功伟绩,这明显是担心自己的弟弟会抢了自己的风头。
结果,自己一个人远远地躲在安全的地方,让自己的弟弟前去前方杀敌,干着最危险,风险最大的活儿。要是战争胜利了,那么全部的功劳就都可能被大皇子抢去,他可以说是自己的态度强硬,也可以说是自己的支援及时,让前方的战士们吃到了饭,甚至可以说是自己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反正那些百姓没有上过战场,什么都不知道,还不是大皇子说是什么,就是什么。
但是如果战争失败了,大皇子又可以将所有的责任全部推卸到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的身上,可以说他是不称职的将军,在自己的国土上居然输给了外邦人。这样就可以让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的名声一落千丈,甚至可以夺走他的兵权。让他多嘎·扎西贡布彻底失去争夺皇位的力量。
所以不管怎么说,对于大皇子来说,都是对自己非常有利的结果。这也就是林芸留下来的原因。
当然不能让大皇子的奸计得逞。长这么大都是林芸暗算别人,还没有人能算计到林芸的头上呢。当然,林芸决定帮助的人,除了林芸能够算计他以外,别人也是算计不到的。
所以,林芸留下来同大皇子和沈惊云斗智斗勇,现在说好了双方合作,人才共享,所以林芸和林苏才会留在逻些。如果她们两人有什么不测,就是大皇子单方面撕毁条约。在吐蕃陷入了如此大的危机中时,居然还在惦记着皇位,不惜暗算自己弟弟借给他的两位人才。
这样,大皇子的形象就会瞬间从民族英雄变成民族的败类。毕竟如此高涨的民心虽然容易被带动,但是同样的,也非常难以压下去。所以,这是一把双刃剑,用不好,就会变成夺走自己性命的匕首。
相信这些大皇子都是知道的,就算大皇子不知道,沈惊云肯定也是无比的清楚地。因此,林芸和林苏二人才敢放心大胆的留下来,因为她们知道,大皇子不敢对自己怎么样。同时,自己留下来之后,不但可以监视大皇子的动向,还可以向城中的百姓随时随地的宣讲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的英勇事迹,以及他在战场上的英姿飒爽的身影。
很显然,长得好看,真的非常有用。因为长得好看,林芸和林苏每每说起三皇子多嘎·扎西贡布的事迹的时候,总会有很多人驻足听讲。所以,虽然林芸和林苏两个人势单力薄,但是在宣传方面,还是不输给大皇子的。
同时,大皇子还不能说什么,因为她们说的都是实话,而且让吐蕃的百姓知道自己的皇子有多么的骁勇善战也是一件好事,更重要的是,她们也没有诋毁自己,自己也没办法说什么。
而于子健那边之所以一直按兵不动,其实是一直再等国师的旨意。但是最终等来的,是找个借口开战,一定要给予吐蕃致命的打击,让他们记住惹大唐的下场是什么,然后在逼迫他们交出安禄天一行人。
当然,这一切都在于子健的预料之中,毕竟现在撤退,确实会成为天下人的笑柄,会变成大唐的军队害怕吐蕃军队。
而在接到了国师的旨意之后,于子健又有点暗自窃喜,因为,他可以和自己一直想要过招的安禄天,来一场公平公正的对决了。想到这,于子健的脸上,就扬起了久违的笑容。
这一天,于子健选择了发动战争,原因很简单,一个吐蕃士兵半夜擅闯大唐军营,擅自越界,大唐认为这是挑衅行为,决定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