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朝堂博弈
日月重照2025-07-29 16:454,059

  赵祯轻轻喘了几口气,张口就问:“还有啥事儿要启奏不?”

  宰执丁谓这时候站了出来,说道:“启奏官家,京城附近好些知县来报啦,说最近京城周边可不太平,盗贼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窜,恳请官家派兵支援呐。”

  赵祯一听,说道:“这点芝麻大的事儿也来烦朕,禁军统领赵立东,朕命你派兵到京城所属各县,去帮着剿灭那些土匪。”

  这时,一个身着武将服饰的官员站了出来,说道:“启奏官家,京城禁军平常能调动的兵力也就两万人,而且还得留一部分作机动力量呢,要是再调兵去各县剿匪,恐怕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哇。”

  丁谓紧接着说道:“可京城附近的治安也不能不管呐,赵统领,你就克服克服,想想法子派些人去吧。”

  嘿,狄青这时候突然看了曹佾一眼,也站了出来,说道:“官家呀,这些年京城及附近各县人口那是越来越多,光靠五万禁军来维持治安,实在是太吃力啦。臣恳请官家另外抽调一万大军,到京城外驻扎。现有的五万禁军负责护卫皇宫和京城,新调的这一万人就叫城防军,专门负责京城周边地区的治安。”

  赵祯听了,点点头说:“狄卿这话在理。”

  晏殊这时候站出来发问:“狄大人,那这城防军的统制该授啥官职,又是几品呢?”

  丁谓接口道:“赵统领是二品将军,那城防军的统制就定为三品吧,归赵统领管辖。”

  曹佾一听,好家伙,这官家跟这几位,一唱一和的,明显是事先就商量好的呀。他这么一琢磨,顿时惊出一身冷汗。

  曹佾扭头往四周一瞧,发现曹家的几个官员也是满脸焦急,还偷偷给他使眼色。曹佾心里暗暗叫苦,难不成刚上任第一天,就得跟官家正面硬刚吗?

  您想啊,这城防军一旦建立起来,那就好比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悬在曹家头顶上呐。曹佾年轻时候在京城待了好些年,他知道禁军原本是从各个大营里挑出来的最勇猛的人,可这都过了好几百年了,早就大不如前喽。现在的禁军军官,大多是世家子弟,在曹佾看来,他们的战斗力跟剑南节度使麾下的部队比起来,那可差远了,而且禁军里曹家的人也不少。但要是再新建一支城防军,那就不好说了,很可能会调一支精锐部队过来,到时候曹家可就被人拿捏得死死的了。

  曹佾突然往前跨出一步,说道:“官家,臣有事儿启奏。”

  赵祯看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曹卿但说无妨。”

  曹佾从袖子里掏出一份奏折,说道:“臣在剑南节度使任上的时候,仰仗我大宋的鸿运,托官家的洪福,把大理国的水师十万官兵打得那叫一个落花流水,还俘虏了敌军六万多人。大理国朝廷惧怕官家的天威,派使臣前来议和,赔偿了咱朝黄金一万两,还有数都数不清的珍宝古玩,另外还献给官家一百名大理国的歌妓。微臣已经把这些都带到京城了,还一一登记得明明白白,请官家过目。”

  旁边的太监从曹佾手里接过奏折,呈到龙案上。赵祯看了看,忍不住露出一丝笑容。赵祯自从登基以来,还没打过啥大仗呢,这次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那可真是大大地壮了国威呀。

  朝堂下的大臣们纷纷向官家道贺,只有丁谓隐隐觉得曹佾这举动肯定另有目的。

  赵祯笑着说:“剑南节度使这次打了这么一场大胜仗,曹卿功劳可不小哇,朕赏你黄金两千两,大理国歌妓二十人。”

  曹佾躬身说道:“谢官家。臣还有一事启奏。”

  “说吧。”

  “剑南节度使的代都统制毕志超托臣启奏官家,如今大理国水师几乎全军覆没,江防就跟没有似的,咱们是不是可以乘胜追击呢?臣愿意为毕志超担保,如果剑南节度使的二十万大军挥师南下,就算灭不了大理国,也能逼得大理国向我大宋称臣,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拜。请官家明示。”

  赵祯有点犹豫了,剑南节度使的战功已经这么显赫了,再打下去,自己都不知道该咋封赏了。难道还要把曹佾的内弟毕志超调到朝廷里来,那曹家和毕家的势力不就更大了嘛?

  丁谓站出来说道:“曹大人这话可不对呀,我朝既然已经收下大理国赔的财物,怎么能失信于人,又去举兵南下呢?”

  曹佾说道:“古人云,兵不厌诈嘛。况且臣和毕志超又没跟大理国签啥合约,一切请官家定夺。”

  赵祯想了想,说道:“依朕看呐,丁卿说得在理,这场仗就到此为止吧。”

  曹佾低下头说:“微臣遵旨。不过臣有个事儿不明白,想请教狄尚书。”

  赵祯一愣,说:“讲。”

  曹佾转身面向狄青,说道:“狄大人,本相想以以前剑南节度使的身份请教个事儿。”

  狄青一脸惊愕,拱手说道:“枢密使大人请讲。”

  “请问狄大人,剑南节度使那场战事结束多久了?”

  狄青说:“已经一个月了。”

  “剑南节度使这次跟大理国水师打仗,消灭敌军十万,俘虏六万,狄大人觉得这战果咋样?”

  狄青点了点头说:“战果那是相当辉煌啊,简直可以说是自太祖以来,咱朝对大理国最大的一次胜仗。”

  曹佾一脸严肃地说:“可直到昨天,兵部对剑南节度使将士的嘉奖咋还没到呢?这么拖下去,难道不怕寒了将士们的心吗?”

  狄青沉默了,偷偷瞅了一眼赵祯。其实对剑南节度使的奖赏折子,他老早就呈给官家了,可官家一直压着不办,他又能有啥办法呢?

  曹佾接着说:“剑南节度使这次战事,本相可不敢贪功。要说战功最显赫的,那得是狄大人调拨给剑南节度使的一万背嵬铁骑将士。这一万将士那叫一个勇猛,本相之前上奏的折子说得明明白白,这次战事一半的功劳,都得记在这一万背嵬铁骑将士身上。特别是曹安泰将军,率领背嵬铁骑克服了西宁防线军队不熟悉水战的弱点,连夜渡江,直接捣毁了大理国水师的大营,指挥背嵬铁骑和禁军两万人,把大理国水师九万多人全给消灭了,还俘虏了将近五万人。这么大的战功,兵部到现在都不闻不问,请问这到底是啥……居心呢?”

  狄青尴尬得不行,当初他就是考虑到北线和南线的战事,才给曹佾拨了一万背嵬铁骑,还特意让曹家的曹安泰领军,就因为这事儿,他没少被赵祯训斥。没想到现在曹佾拿这事儿来发难。

  赵祯咳嗽一声,说道:“曹卿别急,狄卿前几天已经把请功折子送给朕了,朕看完就马上发往剑南节度使。”

  曹佾转身向赵祯拜道:“臣谢过官家。官家,按照朝廷的例律,曹安泰将军立了这么大的战功,是不是应该越级提拔呢?”

  赵祯想了想,无奈地说:“确实应该。”

  曹佾说:“曹安泰将军现在是五品统制,按照朝廷律法,应该封为三品副都统制一职。”

  丁谓一听,马上站出来反对道:“官家不可。”

  曹佾斜着眼睛看了看丁谓,说道:“北线大营丁统领闭关不出,一仗没打,去增援的西宁防线五万将士都人人有封赏,难道宰执大人觉得曹将军反而不该提升吗?”

  丁谓一下子被噎住了,心里直骂狄青当初多此一举,不然哪有今天这事儿。可不管咋样,也不能让曹安泰提升为副都统制啊。他迟疑了一下,说道:“曹大人说得没错,曹安泰将军是该提升,可西宁防线已经有两位副都统制了,实在不适合再增加了。”

  曹佾说:“那行,剑南节度使还缺一位副都统制,曹安泰正好可以接任。可曹将军是西宁防线的将领,按照朝廷律法,三大营之间将领调动可以自带亲兵,曹安泰升任副都统制,可以带一万人,那这一万背嵬铁骑就留在剑南节度使吧。”

  赵祯立刻摇头说:“不行,剑南节度使刚打败大理国水师,大理国暂时没能力对咱朝咋样,这一万背嵬铁骑可是咱大宋最精锐的骑兵,不能留在剑南节度使。”西宁防线一共才五万背嵬铁骑,这一万给了剑南节度使,那可不是如虎添翼嘛。再说曹安泰勇猛过人,剑南节度使二十万大军要是让他来操练,后果简直不敢想。

  曹佾微微一笑说:“官家说得对。曹安泰越级晋升,官家已经批准了,西宁防线副都统制编制已满,也不适合留在剑南节度使,臣觉得有个地方可以安置他们。”

  赵祯忍不住问道:“哪里?”

  丁谓心里直打鼓,别是北线大营吧。北线大营已经有个副都统制毕明声,是毕士安的亲侄儿,要是曹安泰再领着一万如狼似虎的背嵬铁骑过去,自己堂弟非得被架空不可。

  就听曹佾说道:“刚才狄大人提议新建城防军,宰执大人又把官职定为三品,那正好可以让曹安泰和他麾下的一万背嵬铁骑来担当此任。”

  赵祯和丁谓几乎同时脱口而出:“这事儿绝对不行。”

  曹家、毕家的官员们就跟没听见似的,纷纷站出来,一个劲儿地夸赞枢密使大人英明,都说京城周围要是有了这支身经百战的部队守护,丁宰执就不用担心了,京城各处肯定太平。

  曹佾悄悄回到队列,看到狄青脸色木然,心里有点过意不去。毕竟当初狄青念着兄弟情分,才把曹安泰的这支背嵬铁骑调拨给自己,可现在却成了自己用来反驳官家他们的理由。

  赵祯被吵得心烦意乱,一拍龙案,说道:“这事儿以后再商量,退朝。”

  礼部侍郎曹序上前一步,说道:“启奏官家,对剑南节度使将士的封赏,应该早点交给礼部发放。就像狄大人说的,剑南节度使在枢密使大人的统领下,战果辉煌,朝廷要是再不有所表示,以后恐怕军心不稳呐。”

  赵祯不耐烦地说:“朕知道了,明天就交给礼部,发往剑南节度使。”说完就急匆匆地走了。

  一个太监在后面扯着嗓子喊道:“退朝。”

  曹家这边的官员们见官家走了,一下子围到曹佾身边。大多数人脸上都露出喜色,毕竟这些人也不是目光短浅之辈。在曹家跟官家关系越来越僵的时候,他们都明白,这一万城防军要是完全被官家掌控,那意味着啥。刚才看曹佾应对自如,三言两语就把官家跟丁谓说得哑口无言,心里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曹佾见好多人满脸笑容,低声喝道:“诸位有点失态了啊。”

  众人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收起笑容,对曹佾又多了几分敬重。

  曹佾向四周拱手说道:“公伯离开京城太久了,对朝中的事儿不太了解,还望各位同族的兄弟时常提醒着点。”

  礼部侍郎曹序回礼道:“公伯兄太客气了,公伯兄是咱们族中百官之首,我们自然都听公伯兄的。”

  旁边有个人兴奋得都藏不住了,说道:“以前曹仪兄任刑部尚书的时候,才能和德行都不能服众,咱们曹家老是被丁谓欺负。现在公伯兄来到朝中,我们总算有主心骨了。”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曹序这些人当官当久了,眼光可不差。自从曹旭退下来之后,曹仪担不起重任,曹家的官员在朝中群龙无首,被官家跟丁家打压了好久,大家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所以对曹旭把门主之位传给曹佾这事儿,仔细琢磨之后,大多数人都没啥意见。毕竟曹佾出身旁支,身边除了老母亲和妹妹,没啥别的至亲,他要是想重振曹家,真正能依靠的还是朝中这些族人。再说他背后还有毕家支持,曹家、毕家齐心协力,谁还能跟他们对着干呢?

  曹佾也暗暗松了口气,今天第一次上朝就跟官家针锋相对,这可不是他想的。不过能借此让不少在朝中当官的曹家子弟心服口服,他心里也稍微舒服点。

继续阅读:第55章 必不留情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宋时谋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