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泉山所考虑的送人头,并非单单是指那些劫走税银的人最终没得跑,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而是间接的给他送了一大波人头。
吕泉山自然也不是要刻意杀人。
这涉及到世家大族与朝廷之间的博弈。
现在皇帝的利益和朝堂上的利益以及地方士族的利益,出现了分歧。
而吕氏优先考虑皇帝的利益,其次考虑自家利益,最后考虑徐牧的利益。
如此一来,站在皇帝对立面的,也就是站在了吕氏的对立面。
这些人并不少,朝堂上一抓一大把。
现在压力给到了徐牧那边,查案一事,吕泉山帮不上忙。
且以徐牧的本事,也完全不需要吕泉山帮忙,否则他徐牧就不是徐牧,也就没有资格坐镇一方。
这事儿看着是徐牧和皇族都吃了大亏,可吕泉山却已经想好了分摊压力的法子了。
很简单。
此次凉州的税银被劫,那么吕泉山就有了大动干戈的由头。
趁此机会,让朝廷直接出面,一来让税银延后上交的地方行省,加强安全防卫措施。
二来,直接去查一查各地税务的具体情况。
这理由也非常好找,凉州的税银都被劫了,你地方上的税银数量多少,就必须先上报,万一又出了意外,可别牛头对不上马嘴。
各地税务一查,有哪几个地方是干干净净的?哪怕没有问题,也能查出些问题出来。
不过,吕泉山虽然有心计城府,栽赃陷害的事情自然不会做。可有大问题的地方,且不支持推行以工代徭的,就别怪他吕泉山心狠手黑了。
到时候那些被查了或者即将被查的地方,难道不知道吕泉山为何要查吗?
有人动了税银,这已经越过底线了。
而吕泉山只是借机盘查而已。
在经过内阁几次商议之下,吕泉山又一次力排众议,加上有徐盛支持,吕泉山的提议通过决策。
内阁那些不支持以工代徭的股肱之臣,以前只知道吕泉山厉害,有手段,是个极强的政治机器。
现在他们算是明白了,吕泉山的手段究竟有多狠。
皇帝拍板,通过吕泉山的所有提案。
接着就是朝廷连发数道公文,昭告天下。
第一是严厉谴责盗贼,抓到后必定严惩不贷之类的场面话。
第二道公文是皇帝下的圣旨,旨意是让徐牧在十日之内,查出盗劫税银的真凶,将功折罪。
第三道同样是皇帝的圣旨,下旨彻查天下每一座行省的赋税情况。
这件事情由吕泉山主办,徐盛和谨宣辅办。
徐盛本不想掺和此事,因为他儿子陷入其中。
吕泉山这小老狐狸,是真精明,直接提议让他辅办。
如此一来,这位天下第一,当朝首辅,反而成了新晋内阁大臣的左右手。
要不说任何人的差距大呢?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之内,就连徐盛这见惯了风起云涌的老狐狸,都对吕泉山的手段叹为观止。
一个宽厚爱民,推行仁政,而又目光长远,有着雄韬伟略的君主。
加上一个看似文弱,可实则行事作风极其强悍,似乎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的政治机器。
一个敢放权,一个有权敢用。
而且,吕泉山做事完全让人挑不出任何的毛病出来。
这样的君臣,简直是绝配。
吕泉山本就有着远大的抱负,到了中枢,有机会必定会施展自己的拳脚。
这样的人,容易树敌,可也不怕树敌。
因为吕泉山不仅仅有着皇帝的支持,背后更是有着实力雄厚的吕氏。
吕氏不仅仅有钱,在江南两地民望极大。
吕二郎戍边多年,手中也有一定的兵权。
且由于其为人仗义疏财,义薄云天。在东北一线的边防军当中,人脉雄厚。
在当地也有着不俗的民望。
吕氏的经营,可并非只在江南两地这么简单。
去年年末,江州就上交了去年的赋税,总计超一千三百万两。
连年上交的赋税上涨不说,老百姓的生活还越来越好,这事儿查也查不到江南吕氏头上。
吕泉山确实狠辣,敢真正动刀子。
在查第一个行省的时候,赋税上就查出了巨大的问题。
不只是去年的问题,之前年年都有问题。
于是吕泉山联合内务府,连夜把当地上上下下所有的官员直接一锅端。
这一场案子,就是几千颗人头滚滚落地。
不过,这事儿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其他没补足赋税的,见吕泉山手段这么狠辣,开始想办法找补。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他们的对策就是,把矛盾向下转移,想在民间制造舆论。
可吕泉山是什么人?他早就预估到了。
本来近些年,一直在减免赋税,让以农耕为主的老百姓,减轻负担。将原有的赋税,慢慢往商贾头上转移。
于是,吕泉山亲自莅临第二个地方查办。
朝廷减免赋税,你地方为了补足亏空,却明里暗里的向所有老百姓加税,这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
想转移舆情,把压力给到他吕泉山?
他吕泉山在地方上的时候,难道不懂?
这类问题,他不知道处理过多少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