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爷子继续说,那小夫人,穷苦出生,人很善良。
她没有偷人,夫人怕失宠,陷害了小妾,那小妾是张先生在坝下卖皮毛时,从人贩子手里买来的,先生给姑娘盘缠让她回家 ,她说就自己一人了,这才跟着上了坝。
可怜啊,孤身一人,死了也没人做主。
那些管事的来调查,走的时候,我还悄悄追出去,和他们说了真相,可没人听我的,说我是个孩子,肯定是东家收拾你了,你来报复的。
我一直认为,小夫人没逃跑,而是被大夫人扔到了井里,因为我每天锻炼身体的石锁,在小夫人失踪后就少了一个。
可我一个小孩子,也没能力去找证据,再说了,就是找到又能怎么样。
第二年春天,村民们说是老井井水有问题,要去掏井。
那么巧,村里就来了大仙,说是老井的风水有问题。
那天,我在山上放羊,还看到大夫人和大仙说话了,还给大仙一包东西。
大夫人如此狠毒,她也没好下场,每晚上都是吓得睡不着,一会儿说是有人用铁链锁她了,一会儿又说有人把她推下井了。
反正小夫人死后,那恶毒夫人,没一天好过的。
刘老爷子叹一口气,又说到,那恶毒夫人因恶梦缠身,还偷偷往井里扔过剪刀镜子什么的,说是能辟邪,但她恶毒的内心,把自己也害死了,不到四十岁就去世了,这也是报应啊。
小夫人的这个事,在我心中也是一根刺。
说完,又是一阵痛哭,说是小夫人对他这个穷苦孩子可好了,有什么好吃的,常给他留着,有什么跑腿买东西的好差事,也让他去,刘老爷子对小夫人也是很感恩。
二女婿请的道士也来了,他了解了原委,马上设坛做法,超度了小夫人的阴灵。
刘老爷子也一直跪在白骨前,诉说着小夫人的委屈,告诉她那害人的大夫人,也没有善终。
你的儿子现在也儿孙满堂了,我通知他了,让他今天来看你。
张金贵回来了,张金贵就是井中白骨的儿子,如今也是满头白发。
听完刘老爷子的叙述,张金贵也是伏地痛哭,大声喊娘。
后来,刘老爷子让人把给自己准备的寿材抬来,把小夫人的白骨认真入殓。
在张金贵的安排下,埋进了张家祖坟,就埋到了他爹的坟旁。
没两天,下雨了,连续下了好几天,河里有水了,牲口们又能回到河里喝水了,那口老井没有再封起来。
张金贵的儿子们又花钱重新盖了井棚,后来,村里通了自来水,是张家人出钱给修的,村民们用水更方便了,也不再担心牲口们没水喝了。
到如今,村南那口老井依然还在。
只不过村西的井下面是沙子,早已没有井的痕迹,不过那井棚还有一些残垣断壁。
二爷爷叫孙明,他有五个儿子,两个闺女,大儿子叫孙大喜。
二爷爷孙明,十几岁就给大地主范家,放牛放马。
慢慢的,地主看孙明为人诚恳、又踏实肯干,就把三闺女嫁给了他,划处院子,给片农田,让他们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
后来,夫妻俩养育了五个儿子三个闺女。
接下来,我们就讲二爷爷的大儿子,孙大喜经历的事情,我称呼他为大伯。
孙大喜年轻时,在村里也是相当有分量的人物,解放后,担任过很多年四个村的村干部。
十八岁的时候,有一次去县城里给村里人买煤油,被鬼子抓了壮丁,拉到县城南二十公里外的山沟修工事。
二爷爷夫妇迟迟不见大喜回家,就怕出了什么事。
第二天后半夜,孙大喜骑了一匹马回来了,身上还带了一把鬼子的刺刀,衣服上也有血迹。
但具体发生了什么情况,大喜就连父母也没告诉,那匹马,也一直拴在棚里,从来不外放。
那个时候,为了几块银元去给鬼子报信的,大有人在,所以,大喜哪敢说是自己杀了两个鬼子兵,又抢了马回来的。
回家后,赶紧把衣服烧了,马和刀也都藏起来。
没过几天,那批顽固的鬼子,被消灭在那片土地上。
直到鬼子被赶走了,大喜才说出了这事。
大喜的这个故事,是发生在被鬼子抓走前几年的事。
当时他应该是十六岁左右,大喜出生在二十年代末,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几个村子,还是很注重孩子们的教育。
村里的男孩子们都能上几年学,学堂就在二村和三村之间的小树林里。
那时的农村里,大户人家都有些老书,什么三言两拍、三侠五义之类的。
那时的书都是传着看的,这几天在我家,过两天又到了他家。
大喜经常到姥姥家的大门院里玩,所以也会夹带点书出来。
姥爷看这孩子爱看书,也就睁一眼闭一眼。
大喜也知道,一般书可以借,那种一套好几本的书,不能借给外人,借出去就找不回来了。
冬天了,农田里没活儿,牲口也轮流放,人们有大把时间了。
村里有一些上年纪的、没上过学的人,就喜欢听孩子们念故事。
慢慢的,形成了三伙人,孙家老大大喜,刘家老大玉海,张家老二万宏。
这三个人,也经常把他们的书交换着给大家讲。
当时,很多人们都喜欢《水浒传》,可村里的那套旧书,就连书脊的缝线都不全了。
于是,那年冬天,姥爷去坝下卖皮毛回来时,专门给大喜带了一套《水浒传》,共四册。
大喜甚是喜欢,在村里又是一顿炫耀,然后村里的小伙伴们,就想预约排队借书看。
可大喜说了,这套书不外借。
喜欢的,晚上来我家听我念,不过你们要自己带葵花籽。
上回给你们念《三侠五义》,费我家灯油不说,还吃我家半口袋瓜子。
众人听了也哄堂大笑,慢慢就形成了一个习惯,每晚七点,吃完饭喂完牲口,就去听孩子们念故事。
大喜也适应了这种生活,等人们来全了再开始念书,期间,还要给大家讲解分析。
孙明也很大方,每晚把儿子西屋的炕烧得很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