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黑衣人迅速冲向两人所在房间,却发现空无一人。
领头者走到罗氏身边,紧握其手质问:“你竟敢戏弄我们,我定要...”
话音未落,一群手持火把、气势汹汹的人闯入,梦儿也在队伍中。
原来梦儿并未外出玩耍,而是进城报官去了。
很快,黑衣人被官兵们捆绑,盈盈与云杰也在此时现身。
“孩子,你还活着,我多么想念你啊!”
孔三思在人群中喊道,但天祥因失忆,并不记得自己的亲生父亲。
罗氏也被捕,正要被带走时,她害怕得全身发抖。
云杰向官差求情:“官爷们,请放了我的养母,她并非恶人同伙,而是我们事先商量好的,引这些恶人来此。”
盈盈也急忙证实:“没错,是母亲安排我们藏在这里,才让我们躲过一劫。”
一位官差走向罗氏询问:“此事是否属实?”
“是的,是我让他们躲起来的。”罗氏边哭边说。
“既然如此,给罗氏松绑,将这些恶人押回官府。”领头官差高声命令。
随后,这位官差转向孔三思说:“孔师爷,我们回去了,侄儿已经找到,你留下处理家事吧。”
说完,他们浩浩荡荡地离开了夏家。
夏忠这时才意识到罗氏闯下了大祸,但他明白大局为重,于是请孔三思进屋详谈。
孔三思将所有事情和盘托出,回忆起当年在二龙山天祥跳崖后,他与妻子与恶人搏斗,幸亏后来赶到的并非贼人同伙,而是官兵,这才救下了他们夫妻俩。
孔三思一家刚离开城市,便遭遇恶徒尾随,这一幕恰巧被刘老汉目睹。
刘老汉曾受孔三思恩惠,于是立即向官府报告。
然而周奎极为狡猾,一见官兵便迅速逃逸,从此隐匿身份,官府始终未能将其捕获。
县令得知孔三思的事迹后,深感敬佩,便将他留在身边担任师爷。
但李玉娥内心充满自责,认为是自己导致儿子的不幸,若非她让儿子跳崖,或许就不会失去他,从此她变得郁郁寡欢,精神恍惚。
就在上个月,李玉娥偷偷溜出家门,孔三思四处寻找之际,意外地找到了儿子,提及此事,孔三思不禁泪流满面。
云杰的真实身份终于揭晓,他本名孔天祥,但眼下母亲因思念成疾,必须尽快找到她。
既然我曾从山崖坠落,母亲会不会在那里呢?
天祥顾不得多想,连夜带着父亲赶往坠崖之地,果然发现一位女子在那里呼唤着天祥的名字。
娘!我是天祥,我还活着。
女子猛然转身,惊喜地发现儿子尚在人间,她急忙奔向天祥,紧紧地将他拥入怀中。
天祥注意到母亲怀里抱着一件物品,他打开包裹的布,一把龙牙刀映入眼帘,他泪流满面:
母亲,我想起来了,我是天祥,这是我小时候最爱的龙牙刀啊,母亲,我这就带你回家。
十年后,一家三口终于团圆,孔三思携妻儿返回府邸。
李玉娥见到儿子后,精神状态大为好转,官府也成功将周奎捉拿归案,他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包括火烧孔家和追杀孔家的种种恶行,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牢狱之灾。
后来,天祥寻得舅舅,与之并肩作战,最终成为一位显赫的大将军。
他始终不忘盈盈,骑着高头大马,坐着八抬大轿,将盈盈迎娶进门,并为梦儿挑选了一位良婿,两对新人生活幸福美满。
天祥和盈盈从未谈及罗氏的致命伤害,天祥偶尔回忆起罗氏,心中仍怀有感激之情,毕竟罗氏照顾了他长达十年。
他清楚罗氏对金钱的渴望,因此经常给予罗氏金钱。
遗憾的是,罗氏未能享受这些,感到非常羞愧,从此一病不起。
在梦儿结婚后不久,罗氏便离世了。
孔三思乃善人,常助困苦者,为其撰写诉状,却招致杀身之险,险些命丧黄泉。
然而,他昔日所助之人亦在紧要关头救了他一命,这说明助人亦是助己。
天祥、盈盈、梦儿皆为良善之辈,他们的结局正符合我们所期望的,正如那句老话所说,善有善报。
罗氏心里清楚,尽管她对孩子们如此无情,天祥和盈盈仍然极力为她辩护,这让她感到羞愧难当,最终病倒,孤独地走向了生命的尽头。
周奎辗转难眠,隐匿身份,却仍旧未能逃脱牢狱之灾。
他的儿子犯下恶行,不仅不自省,反而归咎于他人,这正印证了那句俗语,有其父必有其子。
若能对儿子进行良好教育,从自身找原因,或许就不会遭遇杀身之祸了。
在辽东地区,有个名为白石村的地方,那里居住着一位名叫陈三郎的小木匠。
他之所以被称作三郎,是因为他在家中排行第三。
陈三郎出生的那一年,村里爆发了瘟疫,他的两个哥哥都没能逃过此劫,但幸运的是,陈三郎却存活了下来。
陈三郎的双亲接连失去两个孩子,极度悲痛,他们开始责怪陈三郎,视他为不祥之兆,这种看法逐渐在村民间传开,导致人们开始疏远他,视他为不吉之人。
不幸的是,不久后他的父母也相继去世,那时陈三郎才七岁。
村民们又开始议论纷纷,认为陈三郎是个灾星,背地里对他指指点点。
冯文庆,一位村中的资深木匠,见到孤儿陈三郎孤苦伶仃,心怀怜悯,便伸出援手,为他料理了双亲的后事,并将其带回家中,收为弟子,倾囊相授木工之艺。
这位老匠人孤身一人,无亲无后,对陈三郎视如己出,将自己一生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
时光荏苒,陈三郎已长大成人,而他的师父也步入了晚年。
陈三郎开始代替师父外出工作,承担起家庭的重担。
陈三郎的手艺受到人们的广泛赞誉,称赞他技艺高超,匠心独运。
尽管如此,他依旧难以找到愿意嫁他的女子,人们仍旧认为他不吉利。
陈三郎的婚事一直悬而未决,这让冯文庆焦急万分。
他四处宣扬:“三郎聪明勤奋,心地善良,任何姑娘嫁给他都是福气。这么多年了,我过得不是很好吗?别听信那些无稽之谈。”
尽管冯文庆四处游说,但依旧无人愿意将女儿许配给陈三郎。
为此,他每天奔波忙碌,恳求媒婆为陈三郎介绍对象,条件并不苛刻,只希望对方能生育。
老木匠渴望早日见到孙子,对他而言,陈三郎就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