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萧景辰和苏菡焦急万分的时候,徐瑞带人赶到了。他的人马一加入,很久就清出了一跳道路。
徐瑞来不及多说什么,道了句:“快快走!”
“驾!”萧景辰甩鞭子驱马,带着苏菡寄过小巷子,以最快的速度往国公府赶去。
国公夫人由少夫人扶着,站在大门前殷殷期盼。看到苏菡来了,立刻双手合十:“阿弥陀佛,你们终于来了!”
苏菡和萧景辰来不得多说什么,就直往府里奔去。
周如虎在国公府呆了将近一天一夜,一刻不敢离开,连饭都顾上吃一口。正为徐国公的情况焦急万分的时候,苏菡终于赶到了,他这才彷佛找到了主心骨。
“病人情况如何?”
“非常不好,午时的时候体温开始持续下降,用了很多保暖手段,现在体温依旧偏低。就在刚刚,手术缝合部位又开始出血了!”
手术成功与否,不仅要看手术完之后的情况,术后两天也尤其重要。而患者在术后出现体温降低,缝合部位出血,都是常见的术后问题。苏菡一直急着赶回来,就是怕出现这些问题后,周如虎搞不定。
如果是在后世的医院里,有先进的仪器和医生团队做保障,在做完这么大的手术后依然要送进ICU观察,直到病情稳定了才可转入普通病房。更何况现在医疗设施简陋,正规的医生也只有个苏菡,周如虎最多只能算个实习。 术后出现问题的概率必然很高的。
苏菡赶紧给双手清洁消毒,穿上无菌隔离服,然后再度投入到抢救中……
一门之隔的小院子里,萧景辰则揪心地来回地徘徊。
这些年来,徐国公与襄王府同气连枝,互为依仗。但实际上,这几年来,襄王远离京都,京都的势力都靠徐国公在维系。
可以说,徐国公是襄王府背后最坚定的支柱。即便襄王不在了,徐国公也不改初衷。虽然这其中也有一定的利益关系,但是甥舅的纽带牢不可破。
甚至这段时间,为了掩护襄城那边的动静,徐国公一直在朝堂上和隆安帝据理力争。
在面对其他世子的拉拢时,他更是连一丝犹豫都没有。
若不是如何,也不至于会招惹来这样的杀身之祸。
萧景辰已经失去了父亲,实在不想这个唯一的舅舅再遇害了。
他现在是真的悔啊!若是当初能不要贪图安逸,早做谋划,或许现在也不至于如此被动。
此时,徐瑞也会来了。看了眼紧闭的房门,转头问萧景辰:“不是说了午时前能回来吗?怎么耽误那么久?”
萧景辰将徐瑞拉到旁边的隔间,关了房门才将今日一天的情况都和徐瑞简单地说了一遍。
徐瑞闻言道:“皇后磕破了头,如嫔意外落水?怎赶得如此巧?还有那队接亲的送丧的,又那么巧挡着了去路。若不是我等得着急,带人去接应,只怕你们还要耽误更久。”
萧景辰道:“我一开始担心菡儿的安全,一路小心保护。可万万没有想到,危险的事情没遇到,倒是出了这些意外事件。但愿舅舅能逢凶化吉。”
同样关心着徐国公情况的还有此刻身处于皇宫里的隆安帝。
他手上拿着个奏章,却无心翻看。另一只手的手指头下意识地扣着桌面,一下接一下,显出了几分焦灼的内心来。
不多久,有太监迈着急促的碎步而来。
隆安帝叩击桌的动作一停,问道:“如何?”
太监小全子面上露出了几分喜色:“陛下,刚刚收到的消息,国公,徐国公已死!”
隆安帝猛然站起身来:“当真?”
小全子道:“是苏太医亲自宣布的,伤口开裂,苏太医又回去得太晚了。抢救不过来了!”
他顿了顿,接着禀报:“不过徐瑞和萧景辰商量之后,怕徐国公身亡的消息传出来影响过大,连带着徐家的权势会被消弱,对外宣称徐国公已经抢救过来了。”
隆安帝闻言,冷笑一声:“徐国公那个老狐狸,一辈子大权在握。如今死了,儿子害怕大厦倾倒,居然还不敢公布死讯。行吧,朕就当不知道,且看他们能瞒多久!”
小全子见隆安帝龙心大悦,便也趁机开始拍马屁:“还是陛下英明!知道能救徐国公的只有苏太医一人,明面上给苏太医放假,却让苏太医轻易难回。”
徐国公权势太盛了,朝中有一半的文官都是他的党羽。尤其是这次,因为襄王的事情,徐国公逼得太紧,让隆安帝王再难容忍。
但是要拔掉需徐国公并不容易,单纯的免职只会引来其党羽的反抗。
最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让徐国公死掉。
只有徐国公死了,他凝结起来的党羽才能分散击碎。
要徐国公死,这个想法早就在隆安帝心里萌芽,只是在被李英提起的时候,隆安帝才觉得时机可以。
后来,李英死了。隆安帝依然没有停止这个想法,他亲自安排,自认为一切十分周全。
徐家乃是老牌的世家,徐国公当年也算是京都的天之骄子,多的是人巴结、招揽。
哪怕当年还是皇子的隆安帝,在徐国公面前都要略低一等。
当初,襄王主动放弃皇位,而隆安帝各方面看都不错,徐国公才决定扶持隆安帝为新君。
从最初现在,徐国公都是站在权利巅峰的人。
所不同的是,一开始徐国公的权势是隆安帝的翅膀,让他飞上皇位、助他坐稳皇位。
可后来,徐国公的权势,渐渐地影响到了隆安帝政权的集中。他慢慢有了威胁感,只是碍于襄王和徐国公的连襟关系,不好轻易去动。
再后来,隆安帝亲自将襄王这个手足割裂、舍弃,那么徐国公也就必须且不得不除!
李英这个人,虽然是个小人,但是小人往往擅长出主意。他当初给隆安帝的建议的是,除掉徐国公,然后嫁祸给其中一个世子。让国公府的人和徐国公的党羽去和世子争斗。隆安帝就可以坐收渔人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