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落马,齐王被擒,双方兵士纷纷停战。
一时间,偌大的永宁门内,静得只剩下战马的咈哧声。
齐王被摁在地上,此时眼中慌乱不堪,他咬了咬牙,噗通一声跪在了秦王的战马前,哀声求饶。
“二哥、五弟,这一切……都是大哥指使的,我、我就是一个庶子,没办法违逆他。今日这事儿,也是我劝他好几次他都一意孤行,你们可不能、不能杀我啊!”
楚逸尘一挑眉,冷冷地看了他一眼,吩咐左右:“来人,把齐王看好了,若是跑了,拿你们试问!”
“是!”
旋即,他看了一眼楚亦清,见他清俊的面庞上挂着一道道血迹,眼底也有几分疲惫,心中忍不住闪过一阵心疼。
“五弟,辛苦了。”
楚亦清摇了摇头,策马往太极殿方向驰去。
秦王一同跟上。
太极殿。
众大臣已经站在殿内很久了,他们一直在等着圣上前来。
往日卯正(6点)早朝开始,此刻已经过了半个时辰,今日不知怎么回事,迟迟没有见到圣上的身影。
众人皆有些乏意,有些人甚至忍不住偷偷掩面,打了一个哈欠。
殿内百官站位,文官在左,武官在右。
双方数量,明显能看出,文官多出来好长一截。
这是在建国前五年内没有的现象,那时武将打天下,文官也仅仅军师一类。
天下安定,科举复兴,文官逐渐增多,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然而也正是因为这些酸儒书生,上下嘴皮一碰就是一句话,几年之后,成功把朝中的武将减少在了可控范围内。
始作俑者,正是站在左侧首排那位——司徒沈寂。
他是近百年来唯一一个出身商贾,却坐到了一品大员之位的人。
当今圣上起义时,他毫不犹豫将自己名下所有产业如数捐出。
可以说,沈寂就是大魏早期的的财政支柱。
没有沈寂的全力支持,哪怕是集结了起义军,也会因没有粮草而饿死。
同样,楚灏对于沈寂来讲,就是一个赌注。
前朝战乱,他身份低微,稍有不慎,就会被来往的起义军借着“劫富济贫”的名号,自己的家产同样会落空。
楚灏的起义给了他新的希望,他凭借自己从商多年识人无数的经验,赌他能成功。
即便不成功,也比落在其他人手中要好。
事实证明,他赌对了。
大魏政权建立,圣上贤明仁德,经过几年的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然而近几年,楚灏的身体和精神明显不如往年,对待皇位和寿命,越来越敏感,对他也开始产生了猜忌。
这些现象,让沈寂这个坚决站在皇帝一方的人,重新思考自己是否该在圣上退位前改投明主。
而今日,是他的第二个赌注。
大魏最年轻的战神如何,身上军功显赫又如何?
能比得过嫡长子的身份?
能抵得过千人围攻?
成败,在此一役。
不,赵王,胜算几乎为零!
算算时间,太子此刻应该要携着赵王的项上人头赶来了。
想到这里,他微眯双眼轻抚手中的笏板,嘴边的笑容都要掩盖不住了。
一想到此时还在朝堂之上,愣是硬硬压下心中的喜悦,唇角再次垂下。
宁国公吕梁此刻站在沈寂斜后方,双眉紧拧,那张老脸呈现的表情却不是很乐观。
他也是今日事变的知情人之一,却没有沈寂那般自信,双手握拳,额上渗出了丝丝汗水。
圣上未到前,不得在殿内窃窃私语。
众大臣即便是无聊至极,也没人敢说半句话。
又过了约一刻钟,忽听门前传来一声:“陛下驾到。”
众人这才猛然惊觉,纷纷下跪:“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楚灏是从侧门进来的,他也甚是奇怪,往日里上朝即使起晚了,也不会晚到超过两刻钟。
昨晚也没传唤妃嫔,就寝的也很早,为何却没起来?
当下他面色冷凝,心中却混乱不堪。
这种感觉……像是在十多年前出现过,究竟是何时……?
即便如此,早朝还是要上的。
楚灏深吸一口气,扫了一眼众大臣,却发现自己的儿子竟一个都不在。
他蚕眉紧皱,那种不安的感觉越来越强烈,所幸没有说话,对着一旁的李公公挥了挥手。
李公公连忙开口道:“诸位久等了,今日陛下龙体欠佳,还请各位汇报时尽量简短。”
众大臣见他这样,相继上前汇报各地事宜,语速飞快,简洁明了,也没有因为某件事再次争吵起来。
一切看起来那么的平静如常,按理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待众人上奏完毕,楚灏再次揉了揉他的太阳穴,不知为何,此处的青筋竟一直在跳动,不仅是心慌,他的头也越来越痛。
李公公见状连忙走上前,关切道:“陛下,您没事吧?”
楚灏强撑着点点头,闭眼挥手。
李公公会意,对众人扬声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众大臣纷纷行礼,齐声道:“望陛下保重龙体。”
楚灏颔首:“散了吧。”
这时,殿外突然传来一道高昂的声音:“父皇,儿臣有事要奏!”
听到这句话,反应最激烈的不是圣上,而是站在首排的沈寂。
他猛地转过身,直勾勾地盯着大殿门口。
下一瞬,一道身披铠甲,肩搭长弓的身影出现在他的视野中。
和他一同前来的,是同样一身戎装,手握长枪的赵王!
来人是秦王和赵王……那太子……
他瞪大了双目,透着不敢相信的目光,瞬间面如死灰。
完了,一切都完了……
此时二人身上鲜血尽染,英俊的面庞上也挂满一道又一道的血迹,身后则是跟着数百名浴血而来的兵士。
殿前的守卫见此情形手中的长矛象征性地往前伸了伸,又收了回去。
楚灏见到他们兄弟二人这般模样,瞬间倒吸一口凉气。
他心底闪过一种可能,立马又把那念头推开,有些希冀地对上楚逸尘的眼睛。
“你、你从前线回来了……怎么没提前跟父皇说一声,为父好差人给众将士……接风洗尘。”
【作者题外话】:笏板:古代大臣上朝时手里拿的板子,也叫手板、玉板或朝板。
最主要的用途,是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用来记录天子的命令或旨意,也可用来书写向天子上奏的章疏内容,为备忘提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