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广森道:
“小同志,你提的问题很好,谢谢你。这个问题我想做三点解释。首先,夏季是湿地生态最好的一个时间段,许多后面都在这个时间段出现,在这个时候拍摄,能比较充分地展现物种多样性。
“第二点,我们希望展现出湿地的独特性。东北每到冬天,就都是白茫茫一片了,如果不特意指出。看不出是湿地,还是一片平平无奇的大水泡子,显示不出湿地地理位置和形成机制的独特性。
“最后,我想要说的是,我们这部片子的容量比较有限,相信后人们如果有机会再拍摄一次类似主题的影片,一定会比我们做得更好。谢谢你的问题,大概就是这样。”
提问者道谢后随即坐下。影片播放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主要展示了此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人们大多从事农牧业,也有一些年轻人外出打工,逢年过节才回家乡。国内的城市化进程,也在这里有所体现。春运很繁忙,但背后是人们劳动的喜悦。
这部分的核心人物,是他们拍摄中一直陪伴始终的向导一家人。
自然界中的风霜雨露,赋予他们沧桑的面容。人的面孔,是被环境和自身的观念塑造的。他们每天眼见的是湿地风光,吃的是五谷杂粮,心中不想坏事情,自然神采奕奕。
入镜的还有这家人养的狗,就叫狗子,它毛色油亮,眼睛炯炯有神,似乎能和人交流。金广森从这狗子身上找到亲切感,恍惚间能听到住在五道库时陪伴他的那只狗子“汪汪”的叫声。
当地人接待拍摄人员时,从水中捞了新鲜的鱼,做铁锅炖鱼。这部分场景在影片中一闪而过,没有占据很大篇幅,但观看影片的人都能感觉到那热腾腾的锅气。那是人们的热情,更是对美好生活的赞颂。
后来,镜头一转,到了小商店和餐馆。
人们的日子过得慢,每一天都显得无比悠长。这地方游客不多,但是只要来了,大多会感到惊喜。此地风景独美,夏季气候宜人,令人忘却身在何方。
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不断发生变化,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虽然劳作辛苦,但人们没有一味追求经济价值,总会让湿地进行自我调节和恢复,主要使用清洁能源,不会滥砍滥伐,平时也不去打扰野生动物的生活。
这里的动物和人保持着距离,有时候,动物们会用湿漉漉的眼睛看一看远处的人们,看腻了,再去忙自己的事情。它们或觅食,或玩耍,不怕人,也不和人搅在一起。人也不喂它们,让它们自己找食物,找寻生活的道路。
当画面中出现罕见的彩色野鸭的身影,人们不由得闭息凝视。
湿地中生活着多种候鸟,它们胆子小,一旦受到惊吓,产生应激反应,就会有生命危险。画面中的野鸭距离民居非常近,人在屋里,也能看到这些鸭子。
只见画面中,当地居民放下了手中的活计,静静注射着小动物的身影,不敢出声音。等待许久,一直到它们完全远去,才继续平日里的劳作。观众们也不由得松了一口气。
第二部分结束后,领导问了问金广森当地居民的生活情况。
金广森自信地说道:
“当地的干部工作做得很好,居民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在当地务农,发展前景都不错。有的农家子弟考上大学,毕业后有志于回报家乡,就会回到这里,发展当地的优势产业。
“片子里记录的主要是生活中比较有趣的部分。现在,他们在当地基本上还是可以自给自足的,医疗方面似乎会有所动作,当地正在重视这些民生问题。
“一直陪同我们的向导,曾邀请我们过段时间再去看看。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有空闲,一定会再去拜访他们。”
领导点点头,示意他继续。
第三部分的内容比较宏观,介绍了湿地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世界著名的亚马孙雨林被誉为地球之肺,这一处湿地没有那样大的面积,但也起到了相似的作用。
人们越来越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也需要发展第二和第三产业。人们如果增进对于生态环境的了解,就能够强化环保意识。
目前,当地的旅游业开展规模不大,以农家乐的形式为主。如果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加强统筹规划,有望促进旅游业良性发展。
影片的最后部分是对未来的展望,配合悠扬的主题音乐,令人遐想,引人深思。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这部影片的情况大概如此,感谢大家关注和支持。”金广森微微欠身,走下主席台。随后,会议顺便审议了其他事项。
会议结束后,审阅的最终意见很快产生,纪录片的制作工作到了收尾阶段。
纪录片终于和电视观众见面,是几个月以后的事了。当时,人们在电视上看到中意的影片,会给电视台写信,阐述自己的观点。影片播出后的一个月里,他们收到不少信件。其中,褒奖的信居多,也有一些信中指出了问题。
“老金啊,这都冬天了,夏天拍的片子,咋才放出来。怪不得有的心里面说,看着反季节的片子,心里头闹得慌呢!”王志峰一边看信,一边怀念夏天里的趣事。
金广森道:“这你就不懂了吧,凡事要将流程,要很严谨,咱们得对观众负责任。再说了,你看这字幕多细致,好多咱们没想到的方面,都备注上了,这样科普效果才好嘛。”
最终剪辑版本去掉了一些冗余内容,很精练,令人印象深刻。金广森不再发愁片子的事了,而是开始为家务事头大。
和春雪说的一样,这段时间张小玲总对他没有好脸色,责怪他不顾家。
“我怎么不顾家了,你也不打听打听,我们台里,就数我最靠谱。我还得怎么顾家你才满意啊?”
人一旦过于自信,就会显出几分油腻,他也不例外。
金广森自认对家里照顾得挺好,工资都上交了,自然不服气。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呛上了,张小玲竟然一气之下搬到学校里住着,不肯回家了。
“你自己爱咋咋地吧,老娘我还不奉陪了呢。我不做饭了,你以后爱吃啥就吃啥去。”
金广森回到家,家里黑着灯,什么吃的也没有,冰箱里竟然也空空荡荡。自从结婚以来,他就没怎么做过饭了,如今非要开火,竟然有点手忙脚乱。
家中的厨房用品,都是按照张小玲的习惯摆放的。他睹物思人,心情有些复杂,所幸不做饭了,找出一袋春海放在家里的泡面,放在碗里泡开吃了。
思前想后,金广森觉得不妥,还是主动去找张小玲,显得自己大度。
说去就去,他一点儿没耽误。家离学校不远,他一会儿就到了校门口。
校园面积不小,有两道大门。东北这地界,地皮的价格并不高,设施建得很大气。不仅如此,有些饭馆的包间空间也很大,人在里面恨不得能跳绳、踢键子。
正是下午学生们放学的时候,校门口很热闹。中学生通常不用家人接送了,一个个地从小卖部买了零食,边走边吃。他们有的好奇地看看金广森,大约是觉得他不像来接孩子的家长。
他等了一会儿,不见张小玲人影,便和保安说明情况,登记后前往办公区域。
教师办公室里人不多,一位老师指示他去礼堂找人:
“张老师正带着学生排练话剧呢,下个月就要演出了,他们还挺抓紧的。”
“好嘞,谢谢。”金广森背着手向礼堂走去。太阳西垂,天已经冷起来了。
礼堂是个木质结构的独栋建筑,墙砖和油漆历经风吹雨打,显出几分颓势。
远处传来年轻人们纷扬的笑声,他不禁去想,笑是那么容易的事吗?人上了年纪,很难再一次体会,仅仅因为放学了和朋友们结伴回家就开心地笑出来是怎样的心情。
礼堂的大门,只轻轻一推就发出时光流转的声音。舞台上,学生们正在排练的节目是老舍的著名经典剧目《茶馆》。
“多说好话,多情安,讨人的喜欢……”
“不对!是‘讨人人的喜欢’。”张小玲纠正学生的台词,急得一直站着摇晃。
“对不起,张老师。再给我们一次机会吧。”
“要抓紧时间啊同学们。”
礼堂只打开了舞台上的聚光灯,灯光下学生们的脸由于紧张噙满汗水,张小玲的背影看不真切。
金广森曾经在与同行业的其他人交流中了解到,话剧的排练通常是不会对外示人的。这一行,戏比天大。台上没有大演员、小演员,只有年轻演员或年老的演员,谁也不能搞特殊、耍大牌。
对于观众来说,观看一部剧作,最为耗费的并非金钱,而是投入其中的时间和感情。演员的声、台、形、表都要到位,不能有半点含糊。
唯有经历艰苦卓绝的训练,才能对得起观众。
张小玲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学生,有些严苛了。这部戏很经典,对谁都是挑战,又被不同的艺人演绎过,学生们的演出十分业余,哪儿能在短时间内就叫人满意呢?即便是人艺的专业演员们,也不敢对这部经典有丝毫懈怠。
金广森又想,张小玲这是不是更年期了?他曾这样想过,但也不敢上去问。
平日里,他不顾家,几乎把家当食堂和宿舍。如今,张小玲做腻了管家婆,要奔些自己的事情了。过去,张小玲就是热爱文艺的,现在有了学生们实现她的愿望,对她而言,是件幸事。
张小玲擦擦头上的汗,问同学们:“同学们,我们时间紧张啊,知道大家还没吃饭呢,再来最后一遍,好不好?”
同学们齐声答应,便投入了又一轮排练当中。
金广森想了又想,没有推门走进去,而是默默记下其中几个学生的相貌。这座城市不大,哪个孩子是谁家的,打听一下就会了解了。他打算暗中帮帮这些孩子们,把这出戏排好。
“金老师,您来了,快请进。”
金广森从同事那里打听到,其中一个学生家,距离他的办公楼不远,便请同事帮着牵线联系,到了周末择机拜访。
那学生很客气,知道金广森也当过老师,便称呼他为老师。
“金老师,我向您汇报一下情况,我们几个同学,排练这个话剧是为了下个月参加市里的比赛,好几所高中都参赛,比我们准备得还充分,张老师负责我们的排练,希望最终效果好,所以牺牲休息时间,总是陪着我们一遍遍地练习。”
金广森心想,哪怕是比赛要紧,也不至于住在学校家也不回了。说到底,她还是有赌气的成分,必须想个法子做出改变。
学生继续说道:“我们排的《茶馆》,难度挺大的,一共三幕戏,好多台词,背都背不过来。而且有时候,台词好不容易背对了,动作啊,表情啊什么的,就忘了,排练总是卡壳,张老师就不高兴了。我们也不是不努力,就是觉得挺费劲,咋整效果也一般。”
“那要是我帮你们把剧本简化一下,好不好使?”
学生听了很惊喜:“真的吗?金老师,要是剧本儿不那么复杂,我们应该很快就能排得像个样儿了。只不过……只不过……”
“好孩子,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们张老师,没想改剧本,你们自己也改不出来,是不是?别着急啊,我赶紧出个简化版,你就和同学们商量好,联合要求简化剧本,你们张老师啊,刀子嘴豆腐心,准保答应。然后像是道具、服装啥的,我想办法给你们整好了,到时候演出效果准保不错。”
“金老师,您人真好。只是……您和张老师没啥事儿吧?这话剧的事儿,你俩咋不直接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