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怎么处理这事?李承还没想好。
见李承一直不接话,张庆东有些气馁,懒得再费口舌,主动换话题,“李承先生走遍东西,对我津州博物馆展品,怎么评价?”
嗯?评价?
要说真话很伤人的,不过,津州博物馆在“甲骨”展示上,还是颇有特色。
津州博物馆一共拥有一千八百块各色篆刻文字的“甲骨”,系文史馆首任馆长王襄、清代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的孙女王福重、天津著名书法家孟广慧、著名考古学家陈邦怀等人的捐献。
这在国内,算是首屈一指。
咦?有了!
津州文史馆研究甲骨这么多年,一定有完善的拓片!自己出资购买影印件拓片,回港还可以捐赠给江大图书馆!
一举两得!
……
中午,滨江路岳海鲜酒楼,觥筹交错,气氛热烈。
包厢中背投电视,正在播报津州午间新闻,有人喊了一声,“到了到了!”
屋子里突然变得静悄悄,大家都盯着电视上的那名端庄的女播报员。
“今天上午,香江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研究学家、哲学家、学者饶固庵先生的弟子,香江大学青年学子李承,来访津州历史博物馆,就江大博物馆馆与津州博物馆的常态化交流,与津州博物馆李馆长等人进行深入的探讨。李先生认为津州人杰地灵,名家辈出,为近现代丝国的先进思想策源地,其中,历史悠久的津州博物馆,在民生启智、弘文扬理以及对丝国传统文化的总结、整理和发扬等多方面,有着卓越的促进作用。
在交流过程中,李承先生捐赠一百万,希望津州博物馆在新时代丝国,继续发挥弘扬传统文化的中流砥柱作用。
对此,津州博物馆李京汉馆长深表感谢,同时,为促进两地文化交流,津州博物馆赠送李承先生该馆甲骨文研究系列文件影印文本,其中包括甲骨文拓片影印本一套,以及津州历史博物馆八十年来有关甲骨文研究复印本一套,合计六十八卷。
参与本次交流的还有津州文保会主任潘杰、津州历史博物馆副馆长周玲、津州文物研究所所长陈明亮,以及津州历史博物馆三部一室的相关专家。”
一分半钟的口播,无图片无视频。
李承被津州博物馆这波骚操作弄得哑口无言,上午十点多的会谈,只是一个简单意向,中午十二点二十,新闻就播报出来!
逼着自己实锤啊!津州博物馆这是缺钱缺到什么程度?
也是,此时的国内博物馆发展极其不均衡,像沿海的羊博、深博、中海博经济条件宽裕许多,每年的财政拨款活得很滋润。
相比他们,津州差远了!
津博缺展品么?废话,哪家博物馆都缺展品。但是,相比展品而言,更缺钱!
没钱,连现有博物馆藏品的养护都成问题!
津州的经济不算好,财政拨款数额很少,还要考虑津州八大馆(津州的八家博物馆)之间的分配,落在津博的头上,只剩下三瓜两枣——1996年财政拨给才八百三十五万,含四百七十多名员工的工资,文物收购、养护、宣传等。与之相对的门票、文物商店收入,每年还要上缴百分之八十!
粗略核算,津博今年的运营预算在一千万左右。
就这,还是历年之最!
所以,上午见到李京汉馆长,李承提及一百万港纸购买馆藏甲骨拓本影印件时,老先生大喜——十一月,正是弹尽粮绝的凛冬。
津州博物馆的教宣部负责人高磊,原先是《今晚报》宣传科的人,头脑非常灵活,人脉网络广,立即就提出——捐赠、交流,比购买更好!
这不,新闻出来,津博的业绩有了,捎带着李承在国内上一次电视新闻。
真会玩!
“李先生,还满意吧?”向李承举杯的,正是高磊。
高磊今年四十出头,戴着金丝眼镜,一副“斯文败类”的模样,说话时还扶扶镜框,显然,他对今天的操作挺得意。
“高先生要是愿意离职,我一定挖你去我的瓷业公司担任宣传高管。”李承呵呵一笑,举杯和他碰了碰。这话真假不说,此人的脑袋瓜确实很灵活。
“啊呀,小高可是我从《今晚报》特意招聘来的骨干,万不能挖墙脚。”李京汉插话笑道。
高磊赶紧表态,“感谢先生看得起,你的那些,我可玩不转,还是津博这边更适合我。”
“那真是太遗憾了!”真要挖他,李承不可能当着饭桌上这么多人说的,不过是人捧人的小手法而已。
气氛不错,李承喝得有点高,再加上有点轻微感冒,有点头晕。
李馆长看出来,主动发话,尽兴就好中午到此为止,晚上再战!
津博那边下午还有工作——负责起草双方合作交流及互赠协议,等着用钱呢,还不赶紧弄出来签订完事?
送走津博一帮人后,因为下午还要去津博签协议,岳海鲜酒楼距离津博更近,李承便没回宾馆,选择在岳海鲜酒楼顶层包房休息——高档酒楼都会预备几间房,为喝多的嘉宾提供休息场所。
张苏陵陪同李承坐电梯上顶层,房间条件不错,三星级水准还是有的。
“还行,酒量可以,说话条理清楚的很呢。”李承今天有七八两的量,很让张苏陵震惊,看这架势,想要喝倒李承,最少红星白瓶一斤半。
李承没理他,继续喝水,酒喝高了口干舌燥的很。
“其实,你不用搞什么捐款,认识一下就得了。”张苏陵自顾自的说道,“就津博现在这鸟样,和中海博完全没法比,你就不该在它身上下的。嘿嘿,这下自己套进去吧?”
“你没听说过……长线才能钓大鱼么?”李承还是有点多,要不,这种话他一般不会说出口的。
津博现在的窘境,李承来之前确实没想到。
原本着还想张庆东牵线,将津博作为一家固定出货点,现在看来明显不现实。
不过,李承还是花出去一百万——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能获得友谊。
权当长远投资吧。
呃,另外自己也不亏。
不是拿回去那么多的甲骨文拓片资料,还有这么多年津博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成果么?捐赠给江大,足够那些老教授研究开设一门新课程。
这对自己在江大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饶老一直希望自己任职江大助教,不就是希望自己在未来发展路途中,绑上江大这座靠山?
李承本人,不太愿意担任助教。
师父的心思,李承很懂。
他担心的是,他去世后,在文博圈没人帮李承,所以才有这样的想法。
而李承恰恰知道,师父不会死,至少二十年内身体无恙,只要师父在,就没人敢动自己。至于二十年后……自己要是还被人欺负,那就活该被人欺负一辈子!
可是,师父的想法是对头的,自己想要在文博圈站稳脚跟,绑上江大无疑是最佳选择。这次甲骨文拓片影印本,以及其它成果资料捐赠,就是不错的手段。
这些……就没必要告诉张苏陵。
李承正准备问他明天去扫老宅子,行程怎么安排,就听见电话铃响起,涂玉明的。
“涂老,正准备给您电话呢,啊哈,真是心有灵犀。”
酒多,话漂。张苏陵在旁边听着直乐——和一个老头子有什么心有灵犀?
李承自己很快反应过来,连忙解释,“涂老,抱歉啊,中午和津博的李馆长、文保会的潘主任、文研所的陈主任几人吃饭,酒有点过。”
涂玉明原本有些恼火,一听这话,顿时偃旗息鼓——虽然算是同一个圈层的,可他在这三人面前……典型的黑白对立。
他来电话,说是询问明天怎么汇合,其实更多的是担心明天李承突然放鸽子。
这点心事,李承还是能猜到的。
他借着机会,和涂玉明说一声,自己会带一位代理人,在自己离津州之后,这位代理人将全权代表自己,参与这次扫老宅子及后续货品处理。
相比涂玉明,李承显然更相信张苏陵——贾郑廷的记忆中张苏陵人品很不错。至于说张苏陵入股一事,完全没必要告诉涂玉明——分的是李承的那部分,与涂玉明几人无关。
张苏陵经常下乡掏老宅子,对这一代道路很熟,直接建议明天九点半在易县集合。
……
午休小憩半个钟头,李承醒酒了。
张苏陵陪同他去津博,双方签订互赠协议。接过李承递过来的支票,李馆长拉着李承,咔咔留影,还有津州电视台摄像记者——中午是简讯,晚上是动图新闻。
至于赠送给李承的各种影印本,因为需要一定的时间重新影印,李馆长承诺,一定会在十一月底,寄送香江。为此,李馆长还表示歉意……
这都不叫事,李承满口答应。
等文件到港,自己差不多也回港了,正合适。
至于李馆长笑着邀请,晚上再来一顿大酒,李承连连摇头,直接谢绝——一对一他不怕,可你特猫的五对一,谁都怕!
拽着张苏陵就跑,再不走,登发花鸟鱼虫市场就真的彻底散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