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沐子平在私塾上学,沐安安在刘家同刘大郎学医,有人上门就诊,她就在一旁观诊。
刘大郎问话,她就作答。
此外她没有医者仁心这样的心思,看出刘大郎开的药方效果不好,只要不会吃死人,她都不会出声反驳半个字。
沐安安看到贫苦人家为孩子求医都没有出言帮忙开一张省钱且有效的方子,
她知道这没有医者仁心,也知道这样的自己很是冷漠,
但她没有学过望闻问切,
她能告诉刘大郎这些她都懂,比他还懂?
沐安安不想成为生而知之的天才儿童,容易早夭!
刘大郎教多少,她学多少,回答他的问题都是学过的,不得罪刘大郎这个能让她赚钱的衣食父母。
她现在本事小,能保全也就她和她三哥,也就只能过着一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躺平学医日常。
一上午在学医和帮助刘大郎招待求医上门之人中度过。
临近中午,沐安安问刘大郎借锅熬野鸡汤。
刘大郎知道沐安安会留给他一份鸡肉鸡汤,他拿来家中大米让她蒸了一锅米饭,又叫她用鸡汤烫了别人早上送给他的青菜。
饭菜快熟的时候沐安安去找来了沐子平。
兄妹两就陪着刘大郎一同围桌而坐在走廊吹着习习夏风用午饭。
这已经不是三人第一次同一桌用饭,沐子平已经没有初次用饭那般拘谨。
刘家调料足,沐安安控制火候也好,饭菜入味,三人吃得贼香。
用过午饭,沐子平见沐安安一刻不停就去翻她的草药,没有像往常那样坐在走廊读书给她听,反而是去堂屋找刘大郎。
“刘大夫,我想拜托你帮我家小妹买能做两套衣服的棉麻布回来吗?”之前是有想要买成衣的,刘大郎是个男子,他家小妹是个小姑娘,不怎么合适,他就寻思着买棉麻布和针线回来,他帮小妹做衣服。
刘大郎微微点头。
他给家里两个臭小子买过布料回来,找邻居帮忙做衣服。
臭小子的衣服颜色怎么样都行,小姑娘爱好看,他就不怎么会选了。
刘大郎问:
“要给安安买什么颜色的布料?”
沐子平抬眸看了看外边还在翻药材的小姑娘。
从小到大他家小妹都没有挑选衣服的资格,更别说选衣服颜色,给什么就穿什么。
他也没有。
一时间他也不知道他家小妹喜欢什么颜色。
转念沐子平想到当初托柳婆子帮忙买的布料颜色。
做好衣服,他家小妹穿在身上很好看。
“紫色吧,我家小妹穿紫色好看。”
说完,沐子平将一百文钱递给了刘大郎。
刘大郎摆摆手推拒道:
“这两套衣服的钱我这个做师父的还能有的。”
他也愿意给的。
自从沐安安这个丫头来到他家,
他家变得干净整齐,
两个臭小子也识得几个字,
她还帮他翻晒药材,给他省了不少事,他也轻松不少。
刘大郎开始带着目的收徒,现在是真心认可沐安安这个徒弟的。
虽说不能给徒弟带来什么好生活,但能给的便利他还是愿意给的,
就比如同意沐安安在家里做饭给沐子平吃。
沐子平没有收回手,坚持要把钱交给刘大夫。
这不是他们银钱多大方,而是刘大夫没有义务给他妹妹做新衣服。
沐子平一脸真诚恳求道:
“刘大夫想要给安安做衣服那就下次吧,这次是我这个做哥哥的心意,还请刘大夫帮个忙。”
刘大郎看了看沐子平,是个知礼的小子,应了一声好收下了银钱,准备明日去卖药材后将布料给买回来。
沐子平在刘大郎买回来布料的时候没有带回家,而是在刘家帮沐安安量体裁衣。
沐安安是欢喜的又心疼的。
她三哥该看书学习或是休息的,这点午休时间哪能浪费在做衣服上。
她去河里抓了两条鱼交给刘大郎,麻烦刘大郎拿着它们和布料去找人家帮她做衣服。
刘大郎认可沐安安的想法,毕竟沐子平是个男孩子,做针线活不好,让人知道会被嘲笑的。
经过刘大郎提醒,沐安安便决定以后衣服坏了,她就自己学着缝补。
待这两套衣服做好的时候时间已经进入七月底,家里红薯苗也该下地的时候。
然而大热天种植红薯苗就是催命符,许多人家都在等着阴雨天。
这一等就是数日,在七月二十九这日早上,杨氏提了这事。
沐安安照样没有给杨氏让她三哥请假务农的机会,她早早就起来将放在院子育苗的红薯苗给拔起来,用柴刀分成一段段的,整整齐齐放到背篓里。
弄了一背篓,她背着背篓拖着锄头就下地去了。
在荒地上那一垄垄地上,沐安安用锄头刨一条条浅浅的沟,然后将红薯苗放到浅沟里,每隔一段距离放一段红薯苗。
随后用锄头将浅沟上的一端土给翻下埋红薯苗。
一背篓的红薯苗,她种了三垄长长的荒地,刨除种了土豆的,还有一小半。
掐着点,她回了家,吃过饭她才同沐常兴夫妻道:
“还有一小半地没有种植上红薯苗,你们要是没有空,可以等我明早再去种,照样还是你们去浇水。”
杨氏张嘴想说不行,沐常兴瞪了一眼杨氏,示意她不要再生事,要不然他今儿就不去城里帮别人卸货,见杨氏收敛,他才道:
“吃过早饭你们娘会去浇水的。”
杨氏看出沐常兴的意思,不高兴也没有再说话。
沐安安疑惑杨氏怎么就听沐常兴的了,看看杨氏,又看看沐常兴,有点反常,
她没有看出来什么异样便没有继续探究,反正人不惹她就成。
收拾碗筷,她就同沐子平出门去了。
走远了,沐子平才对沐安安道:
“安安,今早我无意中听到家里那对母子的对话,咱们父亲现在没有再去大房帮忙,他现在每天去县城帮人卸载货物。”
沐安安一边迈着小短腿哒哒走,一边道:
“这事是好事,不对,既然如此,昨日母亲怎么还让我从师父那里换些粮食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