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原本是想多赚些粮食回来,就请大哥和三位婶婶帮我作主,哪知道就发生了这么多的事。”
杨八更没想到,屠老村长会起了将屠花美嫁给他的念头,这让他很烦躁。
同样是屠家人,却是两种待遇。
屠花美都快胖成猪了,屠梅花却瘦得跟竹竿似的,明明都是十七岁,她却像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
“照你这样说,明天怕是不会太顺遂。”杨小妙听完杨八的描述,眉头皱得更紧。
屠老村长明摆着看好杨八,想让自家孙女嫁进杨家享福,怎么可能会把视作眼中钉的屠梅花放出来。
“不顺遂也得办。”杨八用舌尖顶了顶腮帮子,眼中透出一抹坚定。
“屠花美中意的好像是十一哥……”杨小妙决定实话实说,要不然,明天说不家他就要下不了台。
“噗!咳咳咳!!”
杨十一被自己的口水呛到,咳得惊天动地。
“哥,别太激动。”杨小妙抬手拍着杨十一的背,笑盈盈的说道。
“谁激动了!”杨十一涨红了脸,驳道,“我有阿暖了!谁稀罕那胖妞!”
“哥,你对胖妞有偏见?”杨小妙眯起了眼。
“我没对胖……有偏见,我对那什么屠发霉有偏见,这十里八乡的人谁不知道我打小订了亲?”杨十一求生欲爆棚,速度找到了理由,“那屠发霉不可能不知道,她知道还中意我,那就是人品有问题!这样的人我才不稀罕!”
“呵呵,她要人品没问题,你就稀罕?”杨小妙揪着不放。
“不是,我……我只稀罕我家阿暖!”杨十一正要解释,抬眸却看到杨小妙揶揄的笑意,灵光一闪,表决心的话就脱口而出。
“算你有良心。”杨小妙哈哈大笑。
“说得没错,算你有良心。”不远处,传来张暖的笑声。
“阿暖,你怎么在这儿?”杨十一惊喜的转头,抱着自己的褡裢就跑了过去。
“你们一直没回来,大哥他们担心,正巧我过去送东西,就自告奋勇出来看看啦,还好我来了,要不然,我怎么知道你想稀罕别人。”张暖睨着眼睛打量着杨十一。
“我没有,小妹胡说的。”杨十一急忙辩解。
“嗳,我可真没胡说,那位的眼睛都恨不得粘在你身上了。”杨小妙唯恐天下不乱的说道,“我们走的时候,那一脸的依依不舍呀~啧啧~”
“小妹,你别害我。”杨十一苦着脸冲杨小妙作揖。
杨小妙冲他皱了皱鼻子,哈哈笑着路过了他们身边。
杨五杨八等人也是一脸笑意,给了杨十一一个自求多福的眼神,径自先走了。
“阿暖,我真不知道,真的,我什么都不知道。”杨十一独自落在后面跟张暖解释。
说话声传来,杨小妙还回头瞧了一眼,抿嘴直乐。
她的哥哥们,就值得找张暖这样好的嫂子,屠老头的小算盘,休想得逞。
进了村,几人先去了杨大家里。
秦氏在做饭,三位婶婶也在帮忙,一看到几人回来,都出了灶屋追问情况。
屠老村长当着他们的面跟杨大透了想结亲的口风,他们都在等杨八的决定。
杨八都十八岁了,下头杨九杨十和他同岁,往常家里穷,又有那短命的名头在外,谁都不敢把女儿往杨家送,如今总算有了好转,他们的亲事可都得抓紧办了。
杨八还想请他们作主去提亲,便如实说了自己的想法。
“你个憨货!”刘氏听完,一巴掌拍在了杨八背上,沉闷的一声,足见她下手多重。
“三婶,我真的喜欢梅花。”杨八以为刘氏不同意,急了。
“你喜欢人家姑娘你早说啊。”刘氏瞪眼,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那屠梅花在屠家不打眼,提些粮食就能说成的事儿,你偏不说,现在好了,屠老头知道我们家的诅咒是被人害的,他看中了我们家的日子,还能放眼中钉来我们家享福?”
“我们家这日子哪能称得上享福。”杨八嚅嚅的说道。
“在外人眼里,我们家就算是享福的日子了。”
刘氏再次拍了他一下,说道。
“你看看外面的人过的什么日子?卖儿卖女的少吗?吃人的少吗?我们家呢?十二个兄弟,个个能赚吃食,你上头还没了爹娘,我们三个都是婶婶,做不了正经婆婆,他们家的姑娘嫁过来就能当家作主,这日子还不算享福?你个憨货!”
杨小妙听得连连点头。
三婶说得对极了。
“那怎么办?”杨八傻眼了,一直以来,他家都被人说成寡丨妇窝了,怎么还成福窝了?
“这事你别管了,明天我们三个走一趟。”刘氏决定和白氏、费氏一起,亲自出马。
“辛苦三位婶婶。”杨八连忙起来行礼。
“十三。”刘氏白了杨八一眼,转身笑眯眯看向杨小妙。
“三婶,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杨小妙立即收起了看戏的心。
“那姑娘你今天去见过吗?”刘氏凑过来小声问。
众人的目光一下子都聚到了杨小妙身上,似乎她只要说一个不好,就马上放弃这亲事般。
杨八的心也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照过面。”杨小妙老实的点头。
“你觉得她怎么样?”刘氏忙追问。
“鸿运护身,宜家宜室。”杨小妙原本还想逗逗杨八,可看他双拳紧握,紧张得满头大汗的样子,到底不忍心,便说了实话,“我见过的人中,唯有十一嫂的福运在她之上。”
“成了,就她了!”刘氏高兴的拍着大腿拍板。
白氏和费氏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杨八也莫名的松了口气,悬着的心落回原地,冲着杨小妙就抱拳行礼:“谢谢小妹吉言。”
“前提是,她也自愿嫁你。”杨小妙正色看着杨八,“哥,我希望你们都能过得幸福。”
“我明白。”杨八深深的看了杨小妙一眼,郑重点头。
接下来的事,有刘氏他们,杨小妙就和徐家琅回了家。
临走,秦氏捧了两大碗粥和十个二和面花馒头出来塞到徐家琅手里,让两人带回来当晚饭。
家里的水已经用完,杨小妙也没办法洗漱,只好忍耐下来,吃了晚饭早早回屋制符、打坐、睡觉。
水猴子一役,让她更加深刻的明白了平时多存符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