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杨知云没睡好,一大早就醒来了。
凌志光也差不多,他心里记挂着许沉安的事,而且也很担心师傅,别看师父表面上没说什么,好似并不担心沉着冷静的样子。
可他知道,师父其实很在意,也很担心。
只是没有被这种在意冲破了头脑,勉强让自己保持冷静而已。
可他清楚,哪怕是这种冷静很快也要到头了。
毕竟现在已经到了宿州市,师父又怎么可能真的忍得住。
果然,这一次,杨知云下楼的时候,眼下挂着黑眼圈。
他有些担心地走上去关心:“师父,你怎么样了,没睡好吗?”
杨知云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随后,她干脆不想这些,只是说:“没什么,对了,等会儿吃了早饭,我们继续去调查一下吧。”
凌志光知道她心急,但是又不肯表现出来,并没有当众戳破,只是点了点头。
很快,两个人吃了早饭,一起走了出去。
他们没有耽搁时间,开始挨家挨户每一个商铺进行调查搜索。
查询一下有没有得到一些新设计师的消息。
他们锁定的都是一些成衣店铺,一些服装店,布料店,这些地方最有可能有许沉安的消息。
不打听不知道,一打听还真是让他们吓了一跳。
这里的布料店可真多啊,他们一路走大街,穿小巷,不知道经过了多少地方,忙忙碌碌,耗费了许多的精力,可谁都没有喊停,也没有停下脚步。
可惜,这些服装店都表示并没有许沉安的消息。
直到,杨知云意外打听到了这一个消息,她跟徒弟说:“我也是刚刚才知道,这里好像还有一个很大的服装批发市场,沉安很有可能会到这种地方来,要不我们去打听一下吧。”
她之前打听了许多店铺,都没有得到什么消息。
但服装批发市场这几个字着实引起了她的注意。
毕竟,没有哪一个设计师会不在乎这个地方。
但凡是一个设计师,来了一个新的城市,最有可能去的一定会是这样的市场,这种事情推己及人,就算是她,她也会去批发市场考量。
而沉安在做生意的很多性格和她一样,所以,她猜测沉安会往那个批发市场过去。
凌志光觉得她分析得有可能,而且去试一试也没什么,能够打听到消息最好,打听不到消息也没什么损失。
于是两人很快赶了出去。
这里是宿州市一家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
人来人往,装潢设备都很齐全,而这一次,结果并没有让他们失望。
在一家批发门面,老板听了她的话,点了点头:“哦,听你这么说,好像是有一点印象,好像确实有一个外地的服装设计师来到我们这个市场挑款,挑布料,他在我这儿挑了满长一段时间,我对他还挺有印象的,毕竟他那一口外地口音比较奇特。”
杨知云听到这个老板的话,脸上不由一喜。
太好了,这个地方果然没来错,真的有线索。
“那你知道关乎那个设计师的一些信息吗,他来的时候是一个人来吗?你知道他为什么来挑布料吗?”杨知云旁敲侧击地打听。
可尽管如此,她说的还是有些直白,让老板觉得不对劲。
杨知云连忙解释:“那个人是我的先生,我怀疑他在外面可能有其他的女人,所以想找一些线索……”
她可真是一点也不慌,张嘴就来,如果说自家老公失踪了,可能这个老板不想惹祸上身,也不一定会帮助她,但如果换一种说法,按照大家爱八卦的性子,老板一定不会多加怀疑。
果然,老板眼里闪过一丝浓浓的看戏的意味。
随后,一五一十告诉他们了:“这个我知道,他跟我提过一嘴,好像是城南董家大小姐请了他,所以他才特意过来考量一下。”
杨知云听到了董家大小姐这几个字,若有所思。
如果她没有记错的话,当初刘素瑶跟她说过,有一个大客户,那个大客户好像叫做董雪梅,也是姓董,这是巧合吗?
不,杨知云才不会认为这是巧合,这里面肯定有关联,这个董家大小姐或许就是那个大顾客董雪梅。
找到了这个大顾客,离找到沉安就更进一步了。
杨知云心中有些着急,但她勉强压了下来,保持理智,询问老板:“原来如此,那你知道这个董家大小姐她家在哪里吗?”
老板在这一点上没有隐瞒:“董家在我们这儿可是一个大家族,这条街上谁不知道呢,就往那边……”
老板和她细细说了一下地址,没了,有些好奇地冲她扬了扬眉毛:“诶,姑娘,你告诉我,你老公是不是跟那位董家大小姐……”
杨知云已经用这个借口达成了目的地,并不想造出什么谣言来,说了一句不是,随后,就带着自己徒弟离开了。
“那我们现在要去董家看一看了,我觉得,沉安很有可能就在董家。”杨知云把之前大客户的事情告诉凌志光,又这么一番猜测。
凌志光摸索了一下下巴,觉得这事也确实十有八九,很有可能,于是两人立马拍板决定,去董家看一看。
凌志光专门找人调查了地址,得到了一小份地图。
随后,他们根据地图上的路线,来到了董家。
就如同那个老板所说,没有人不认识这一户人家。
在这个年代,不仅有一个独栋小别墅,而且还配有保安,实在是很难得的富有家庭了。
杨知云要进去,却被门卫拦在了门外。
她也并不气恼,表明自己的来意:“我有一个朋友,叫做许沉安,他被董家大小姐应聘当服装师,现在家里有点急事,所以我有事情要找他。”
可门卫听到她这么说以后,依然软硬不吃:“不行,这里不是谁都可以进来的,如果你事先没有里面主人的首肯预约,抱歉我不能让你进去。”
门卫怎么也不肯放人,凌志光把她拉到一边:“算了,我们还是另辟蹊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