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胡异常的忙碌,整天都看见他在自己的电脑上敲字,有时候甚至连午饭都是叫外卖的,这严重不符合老胡享受人生的生活做派。但是没有人知道老胡在忙什么,只有老胡自己对自己正在进行的工程非常得意。
他在写一份全公司人员的侧写,除了还未转正的员工以外,一百多个正式员工人人有份,中英文对照。老胡的想法是这样的,他要给D国人一个惊喜,让D国人知道他是多么了解这个公司里的每一个人。
弄得好D国人会因为欣赏他细致入微的洞察力和对全公司人员的掌控力而委任他作为公司的新任总经理,退一万步讲,即使来了新的总经理,他这份投名状也是足够分量,能确保他立于不败之地的。
这份好几百页的侧写后来落到林娜手里的时候,林娜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世界上真的有人可以花那么多时间去研究别人,而且是不论老幼、职级,都观察入微。
尤其是关于自己的那一篇,林娜觉得剖析地比她自己写还深刻:林娜--进公司五年,有留学背景和大型外企的工作经验,对于国际化的公司文化适应能力强。执行力尤其出色,可以放心地将项目从头开始交给她操作。她的问题是不喜欢迎合,给人以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对于下属的管理也多靠义气,注意细节的能力不够。在人际关系的方面,受压能力弱,无法正确面对别人负面的评价,有精神洁癖,没有左右逢源的能力......后面还有具体的实例印证理论的总结。
罗琳的那一篇是这样写的:罗琳--公司的元老,对于公司的历史和总公司的架构非常清楚,非常善于执行总公司的方针策略,对于报表有着超乎寻常的依赖,所以经她手的报表几乎没有瑕疵。但是太过注重细节,对于大局的把握能力一般,经常会因小失大......
最精彩的是老胡写自己的部分。胡霖森--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在行业里有很广的人脉特别是在政府关系的方面有很深根基。对于国际项目在国内的落地实施有全面的把控能力。在公司内部管理方面有独到的看法,对于人员的胜任力有特别的洞察力,特别擅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不过年龄偏大,对于新兴的一些业务渠道和市场宣传方式不是特别熟悉。
然而老胡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份几百页的报告直接葬送了他升任总经理的那一点点渺茫的希望,在D国人看来,给每个人写一个侧写也许只是有点不务正业,而收集那么多实例,那就涉嫌侵犯隐私了。
而且他的这份报告的结论,从侧面印证了林娜和罗琳的组合是非常具有互补性的,从而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总部把林娜和罗琳共同推上公司权力宝座的决心。
不过这会儿,老胡可没有想到这个结果。他翻看着自己的杰作,洋洋得意。总体来说,他写得还是客观公正的,当然在有些方面他也刻意地修饰过,以突出自己作为一把手的潜质而贬低可能的竞争对手,这世界上的最好的谎言必然是真假参半的,老胡觉得自己的杰作非常符合这一特质。
除了写这份旷世人员报告以外,老胡还特地在所有的合作伙伴那里都打了铺垫。他觉得Y国公司的加入必然会增加引进一些新的项目进入中国市场,而国外项目落地虽然靠公司自己做会利润更高,但是通过国内的合作伙伴去实施则能更快见到效果和营业额,对于新公司的表面光鲜是非常有帮助的。
只不过老胡没有料到Y国公司在和D国方面谈合作的时候,尤其谈到了利润率的问题,他们如果想要通过合作伙伴去把项目落地的话,那根本不需要与D国人合资,他们与D国人合资最大的原因就是看中了H公司已经在国内建立的分支机构有能力独立操作项目从而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所以老胡的经营策略是完全和合资公司的大方向相左的。
除了老胡以外,还有一个人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这个人就是深州的Joan。
Joan倒也没有狂妄到想要争取中国区总经理的位置。她的想法是自己扳倒了老杜,无论如何都会在新任总经理那里留下个背主的坏印象,更何况她举报的内容还是不太光彩的:性骚扰。
所以Joan想了一个办法,她去找了一些供应商,以日后尽量照顾他们生意为理由,了解了一些老杜当初经济问题的实锤,然后给总公司写了一份材料。她的本意是在总公司那里坐实老杜的人品问题,从而减轻她本人在老杜倒台问题上的作用。
但是Joan没想到的是,她的这份材料结结实实地把罗琳给得罪了,因为老杜当初的经济问题,完全是靠了罗琳的遮遮掩掩才蒙混过关的,这一次,有了供应商那里的佐证,就显得罗琳当初至少是没有尽力核查了。
虽然罗琳以这些供应商本身都是有问题的理由把总公司的询问搪塞了过去,但是心底里对Joan这个人则反感到了极点。她和老胡还有孙西说,Joan就是个头有反骨的人,不论谁当领导最后都有可能会被她背叛,所以还是尽快找个理由处理了为妙。
最后一个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人是孙西,孙西倒不是为了自己争取利益。她觉得老杜的倒台,对于公司的内部治理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可以趁机改革公司很多不尽合理的制度,其中就包括被很大程度上钻了孔子的,效仿总公司的弹性工作制。
孙西觉得弹性工作制在D国,那是高福利、低工作强度以及完全自律的产物,根本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在中国严格的上下班打卡制度更能够保证公司运作的公平性,也能够保护严格自律的员工的积极性。
所以她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份建议书,建议公司取消某些岗位的弹性工作制,不要以结果论英雄,而是要结果和过程并重。
本来这个建议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可不巧的是,在老杜下台后,总公司在中国公司进行的员工满意度调查中,中国公司员工对于人事部门的教条主义非常不满。而孙西的这份建议又自己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于是孙西期望的改变,就根本没有被重视。总公司直接驳回了她的建议,D国人说弹性工作制是先进的体制,如果说在中国执行的时候被钻了孔子,那中国的人事部门应该好好想想在操作中的细节,而不是全盘否定进步的方向。
孙西收到D国人的邮件的时候特别委屈,她曾经抱着一个,如果空降一个D国人来做总经理,公司就能更加严谨的梦想破灭了,她跟林娜说:“你们总是说我教条,其实总公司那帮人才教条,制度的好坏本身就要放到大环境里去检验的,这世界哪有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制度啊?”
林娜倒是给孙西提了一些可行性建议,其中真的打动孙西的一条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的管理方式,肯定会带来一部分有问题的案例,但即使这些案例在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违反制度,但如果仔细推敲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所以孙西应该在这点上花点力气,只有推敲得更细致,才能避免放过任何一个坏人。
经过这件事,孙西对于林娜的看法有了一些变化,她开始觉得林娜的团队有战斗力,不仅仅是因为林娜的江湖义气,其实林娜有自己细致入微的观察,也有与众不同的管理方法。她觉得假如林娜走上了更高的领导岗位,自己的很多理想也许就能够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