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向晴与小白策马疾驰,冷风如刀般刮过脸颊,带来一阵阵刺痛。
远处隐隐传来的马蹄声,像擂鼓般敲击着众人的神经,预示着一场危机正在快速逼近。
“停!”小白猛地勒住缰绳,战马扬起前蹄,发出阵阵嘶鸣。
他双眼如鹰隼般锐利,凝视着马蹄声传来的方向,语气低沉而坚定:“有人,不想我们活着回去。”
向晴同样勒马停步,她鼻尖嗅到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味,那是死亡的气息。
她环顾四周,这里是一片松林,地势起伏,远处有一条蜿蜒的河流,是绝佳的伏击地点。
“看来,老墨这次是下了血本了,”向晴眼神冰冷,她知道“墨署”的人向来出手狠辣,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小白,看来咱们要上演一出‘速度与激情’了。”
小白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眼中燃烧着熊熊战意:“正合我意!就让他们看看,谁才是真正的速度之王!”
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瞬间达成了共识。
他们必须利用地形,将敌人引入伏击圈,否则在这开阔地带,他们将成为活靶子。
“传令下去,所有人隐蔽!”小白一声令下,身后的护卫们迅速散开,借助松树的掩护,消失在夜色之中。
向晴则迅速分析着敌人的动向。
根据马蹄声判断,敌人人数众多,而且速度极快,显然是训练有素的骑兵。
“小白,敌人来势汹汹,硬碰硬不是办法,”向晴冷静地分析道,“我们必须设法削弱他们的力量,才能有机会反败为胜。”
“你有什么计划?”小白信任地看着她,他知道这个女人总能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我们可以利用这条河流,”向晴指着不远处的河流,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河中设置陷阱,让他们措手不及。”
小白闻言,立刻明白了她的意图。
这条河流虽然不宽,但水流湍急,如果在河中设置障碍,足以让敌人的骑兵陷入混乱。
“就这么办!”小白当机立断,他立刻命令士兵砍伐树木,制作简易的木桩和陷阱。
时间紧迫,每个人都争分夺秒。
向晴也亲自参与其中,她利用自己掌握的现代知识,指导士兵制作更加有效的陷阱。
很快,一个简易的陷阱就布置完毕。
他们在河中设置了木桩和绊马索,还在河岸边布置了箭阵,只要敌人进入伏击圈,就会遭到迎头痛击。
一切准备就绪,众人屏住呼吸,静静地等待着敌人的到来。
马蹄声越来越近,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
突然,远处出现了一队黑色的骑兵,他们如同一股黑色的洪流,朝着他们的方向汹涌而来。
“来了!”小白低声说道,他的眼神变得更加锐利,手中的佩剑也发出了嗡嗡的颤鸣。
敌人的骑兵很快就进入了伏击圈。
他们丝毫没有察觉到危险,依然高速冲锋。
“放箭!”小白一声令下,箭阵瞬间启动。
无数的箭矢如雨点般射向敌人的骑兵,顿时人仰马翻,惨叫声不绝于耳。
然而,敌人的骑兵并没有因此而退缩。
他们迅速调整队形,继续朝着他们的方向冲锋。
“冲啊!”敌人的首领发出一声怒吼,他身穿华丽的盔甲,手持一把巨大的战斧,气势汹汹地冲在最前面。
向晴注意到,这个首领对齐军的布防非常熟悉,每一次进攻都精准而致命。
她迅速判断出,这个男子极有可能是燕国太子派来的高级将领。
“小白,小心!那个家伙不简单!”向晴提醒道。
小白点了点头,他同样感受到了那个首领的威胁。
他抽出佩剑,准备亲自迎战。
“诸葛亮,周瑜,你们的任务是保护好后方,不要让敌人有可乘之机!”小白一边冲向敌人,一边大声命令道。
诸葛亮和周瑜领命,他们立刻组织士兵,组成一道坚固的防线,防止敌人绕后偷袭。
小白手持佩剑,与敌人的首领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两人你来我往,刀光剑影,战况异常激烈。
敌人的首领力大无穷,战斧挥舞得虎虎生风,小白凭借着灵活的身法和精湛的剑术,勉强抵挡着他的攻击。
向晴在一旁密切关注着战局,她知道小白不是那个首领的对手,必须尽快想办法支援他。
她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松树。
她心中一动,立刻有了一个计划。
她悄悄地绕到松树后面,然后纵身一跃,跳到了树上。
她抽出弓箭,瞄准了敌人的首领。
“嗖!”一支利箭破空而出,直奔敌人的首领而去。
敌人的首领正在与小白激战,根本没有注意到背后的危险。
利箭瞬间射中了他的后背,他发出一声惨叫,身体晃了晃,差点从马上摔下来。
小白抓住机会,一剑刺穿了他的咽喉。
敌人的首领瞪大了眼睛,缓缓地倒在了地上。
“好样的!”小白兴奋地大喊一声,他知道向晴的这一箭,彻底扭转了战局。
敌人的首领被击杀,敌人的骑兵顿时失去了指挥,开始变得混乱起来。
向晴和小白趁势反击,他们带领着士兵,将敌人团团围住。
经过一番激战,敌人终于被彻底击溃。
战场上,尸横遍野,血流成河,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
小白擦拭着佩剑上的血迹,脸上露出了一丝疲惫的笑容:“晴儿,这次多亏了你,要不然我们恐怕就危险了。”
向晴跳下松树,走到小白身边,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我们是战友,不是吗?”
小白深情地看着她,
“不过,我们还不能高兴得太早,”向晴的眼神再次变得凝重起来,“老墨既然出手了,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接下来,我们必须更加小心。”
小白点了点头,他知道向晴说得对。
这场战斗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走吧,我们必须尽快赶回齐都,将这里的情况禀报给相国,”向晴说道,“晚一步,整个齐国都可能陷入危机。”
两人再次翻身上马,朝着齐都的方向疾驰而去。
夜色深沉,前方充满了未知的危险,但他们毫不畏惧,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命运与齐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突然,向晴勒住了缰绳,她的目光落在前方不远处的地面上。
“小白,你看这里,”她指着地面上的一行浅浅的脚印说道,“有人在这里等我们。”
小白顺着她的目光看去,果然发现地面上有一行清晰的脚印。
这些脚印通往一片茂密的树林,似乎在指引着他们前往某个地方。
“会是谁呢?”小白眉头紧锁,他心中充满了疑惑。
是敌人的陷阱?
还是朋友的指引?
向晴沉吟片刻,说道:“不管是谁,我们都必须去看一看。也许,这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线索。”
“好,就听你的,”小白点了点头”
两人再次策马前行,朝着树林深处驶去。
空气中弥漫着神秘的气息,前方等待着他们的,又将会是什么呢?
第176章迷雾再起(续)
马蹄在泥泞的林间小路上踩出清脆的碎响,晨雾还未消散,光线就像一张揉皱的帷幕,偶尔从枝叶的缝隙间倾泻而下,在向晴和小白的甲胄上泛起冷冷的白光。
连夜奔袭之后,他们的筋骨早已酸痛不已,但他们不敢有丝毫的停歇。
薄雾之中,路边突然出现一个模糊的身影。
那人穿着灰色的布衣,头发蓬乱而花白,身形佝偻却稳如磐石,拄着一根拐杖,仿佛已经等候多时。
小白下意识地握紧佩剑,低声喝道:“什么人?”
“你们倒是跑得快,把几个老朋友的命都丢在了路上。”老人缓缓抬起头,双眼浑浊,但却透着一股穿透人心的清明。
他声音沙哑,看着两人时,嘴角挂着一抹淡淡的嘲讽,“真像他年轻时的样子。”
向晴眉头一动,问道:“你认识……谁?”
“太子丹。”老人缓缓说道,双眼中流露出一种近乎血缘的思念。
空气仿佛凝固了一秒。
小白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你是……燕国人?”
“准确地说,曾经是。”老人缓缓走到一块石头旁坐下,动作虽然缓慢,但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气场却扑面而来,“老夫名叫伯寿——原燕国左庶子,如今,不过是一个流亡之人罢了。”
他将拐杖在地上顿了一下,语气陡然变得森冷:“你们刚刚杀了那只狼崽,他是丹从小养大的副将,名叫嵇熠。”
听罢,向晴的袖子不自觉地收紧了。
风吹动树林沙沙作响,眼前这位骨瘦如柴的老人,就像一盏随时可能熄灭的风烛残年,散发着让人无法忽视的逼人杀意。
“你来,是为了报仇吗?”小白冷冷地问道。
“不。”老人喉咙里轻轻咳了两下,看着他们时,眼神中多了一份耐人寻味的复杂,“我是来警告你们的。”
“齐国内部,有人已经答应协助丹从北方南下。他不仅盯着燕国的王位,他盯上的,是齐国。”
向晴愣了一瞬。
她看过关于齐、燕联手试图牵制晋国势力的记载,却从未想过,这条线索竟然会在齐小白尚未称霸之时,就悄然浮现。
“是谁?”她立刻问道。
“三个字。”老人食指在空中点了一下,语气森冷刺骨,“纪仲孙。”
霎时间,风停了,树林也安静了下来。
向晴只觉得后颈冒出一层冷汗。
这个人,她在宫中文书中看到过很多次——纪氏的外戚勋贵,娶了齐王的庶妹,平日里游离于权力争斗的边缘,却手握太仓、牧政两司,表面上无害,实际上却是能吞下巨鲸的大商贾!
小白眼中闪过一丝厉色:“你为什么要告诉我们?”
老人苦笑着说:“我已经是个遗老了,未必能活到那一天,但那孩子太狠了,连他的亲生母亲和母族都能弃如敝履。如果齐国真的落入此人之手,恐怕——整个中原都会天翻地覆。”
向晴缓缓点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我们会将此事亲自禀报齐王,让他来审查决断。”
老人点了点头,拂袖递过来一件东西。
“这是纪仲孙与丹的通信,用的是燕军旧有的谍语。你们拿去,好自为之。”
说完,他转身蹒跚地走进了树林。
几步之后,便消失在了树影之中,再也看不见了。
两人再次马不停蹄地赶路,当齐国都城的城墙遥遥在望时,一匹快马破风而来,尘土飞扬中,那名密探脸色仓皇,还没说话就跪了下来。
“主公,女史!齐宫……突然传来密令——”
他手捧着一封黑色的绢帛,颤抖着说:“有人举报,大司寇之府秘密会见燕使,密信中……提到了纪仲孙。”
小白猛地勒住缰绳,眉心瞬间拧成了一道剑锋。
向晴缓缓接过那封还带着寒意的密信,指尖微微颤抖。
风又刮起来了,好像有什么事情正在悄然改变。
“事情比我们想象的发展得更快。”小白望着灰暗的天色,声音低沉沙哑,“也更复杂。”
向晴轻轻点了点头,然后收起密信,一言不发地转身策马向前。
小白看着她的背影,眼神一敛,薄唇吐出一句话:
“走吧。这一局——怕是不能只在明面上较量了。”
风刮得更紧了,像是将整个世界裹进了一层不安的帷幔。
向晴手中的黑绢密信,纹理冰凉细腻,犹如一截蟒皮横卧在掌心,悄无声息,却藏着凶光。
她望着灰沉天色,眸中光影翻涌。
小白勒马不动,侧目望她,眉宇如刃,紧绷着的线条像是随时随地会拔剑的高手。
“我们可能……在巨幕之前,只揭了一角。”
........
【拙作连载至今已逾百日,承蒙诸君不弃,每每于深夜见诸君催更之语,如观星火;见诸君长评剖析,若饮甘霖。此间笔墨因缘,实乃某三生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