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先生最喜欢吃蛋黄流心月饼,嘱咐阮家兴和章明石给赵通判家去送上几个,当是节礼。
自从解试开始后,赵通判就再也没有来过小院,估计很忙。
不知道赵通判喜欢什么吃口味,阮梨就每样挑了两个,装在食盒里。
阮家兴和章明石到赵家的时候,没见到赵通判,就见到了赵通判的夫人。
两人喝了口茶,坐了不到一刻钟,就带着赵家的回礼回来了。
江小月听邻居大娘说,中秋节的晚上城里会有灯会。这种热闹她当然不想错过,强烈要求去看。
归功于前几次做失败的月饼,江小月和周围邻居们的关系突飞猛进。
即使是阮梨做失败的月饼,江小月也舍不得浪费,不光自己吃,还给关系较好的邻居大娘们送。
感谢大娘们陪她说话聊天。
反正月饼已经熟了,又吃不坏肚子。
大娘们乐得白拿白吃,巴不得多给她们几个。
小月家的月饼,和她们自家做的买的不一样,酥软香甜,馅料足,家里老人和娃娃都喜欢吃。
大娘们感谢江小月的馈赠,有时还会回赠几根葱,几头蒜什么的。
十五这天吃完晚饭,阮梨和江小月带着阮家兴和章明石这两个保镖去看灯会,陆先生守“家”。
解试快要结束,陆先生这几天也很清闲,都有时间抓自己三个学生的学业。
阮家兴请陆先生一起去看花灯会,被陆先生拒绝。说失不喜欢太过喧闹的地方,叫他们出去注意安全,别走散。
所以,陆先生“留守”,阮梨他们去看灯会。
从小院到胡同口,这一路上碰到的人,上至五六十,下至五六岁,几乎都能和江小月能说上几句话。
“小月姑娘,出去啊?”
“大娘,你这是干啥着呢……”
“小月妹子,这是去看灯会啊?”
“是的呢,三嫂子……”
“小月姐姐,我要去看灯会啦。”
“冬瓜蛋子,小月姐姐也要去看灯会呀,哈哈。”
阮梨:……
“佩服!这才几天,你就和这些大娘婶子们混熟了。”阮梨朝江小月比了个大拇指。
“嘿嘿,主要是大娘婶子们喜欢吃姑娘你做的月饼。”江小月嘴上谦虚,神情中却透漏着一股骄傲。
姑娘的空闲时间都用来做月饼,陆先生整天围着笔墨纸砚转,剩下那两个不是读书就是出去打猎。
五个人里头,就显得她很无所事事。
所以她坐在小院门口,和经过的人说说话,逗逗小娃,多正常的事。
慢慢的,说话的阵地就从小院门口转移到别人家的门口。
说话的内容也从见面问“你吃了没?”,变成“你听说了没?那谁家……”
说完“那谁家”,还有可能说“这谁家”,这么一说就不下半个时辰。
她也很忙的好吧。
阮梨:“小样。”
“等到了街上,你要抓紧我的手,免得被人挤散。”
眼看到了街口,阮梨不放心再提醒一遍。
“放心,姑娘,绝对丢不了你。”
江小月自信满满答应。
中秋节,不愧是传统大节,这里的老百姓特别重视。
四人刚走到副街,就见街道上张灯结彩,人来人往。
店铺门前挂满了各种形状的灯笼。
孩童们在大人们的陪伴下,提着灯笼在街头巷尾嬉戏打闹。
等走到主街,阮梨被人挤人的场面镇住了。
那可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场面堪比黄金周的著名景点。
要不是江小月坚持,阮梨都想转身回小院。
“鞋子会不会被人踩掉?”阮梨低头确认鞋子还在脚上。
“我和你大哥跟在身后,没事。”章明石一本正经的声音从后面传来。
“石头哥说的是,大妹,你们放心逛。难得遇见这种场面,你记性好,看到啥好看的多记着点儿,等回家了说给咱爷奶和爹娘他们听,嘿嘿。”
阮家兴目不转睛盯着前面,就怕一个错眼把阮梨给看丢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
阮梨知道,大哥想家了。
她也想。
“那个兔儿灯我要,姑娘,快走。”
江小月扯着阮梨往卖灯的摊位去。
她有金花生,她要买下这个兔儿灯,拿回家去送给婶子,婶子收到灯一定会很高兴。
“慢点,慢点,胳膊都要被你给扯断。”阮梨加快步伐跟上,问清楚价格,
在江小月掏荷包之前付了账。
免得这货拿出个金花生来。
阮梨走走停停,欣赏着各式花灯,看到设计精巧造型别致特别好看的,也会跟着江小月一起惊呼出声,或者赞美几句。
完完全全沉浸节日的氛围里,丝毫没有注意到到后方人群的骚动。
也不知道后面出了什么事,人群都向着这边涌来。
眼看情势不对,阮家兴和章明石护着阮梨和江小月尽量往街道的边边上移动。
路过一家酒楼时,阮梨扯着江小月钻进酒楼里,阮家兴和章明石也进了楼内。
还有人继续在往酒楼里面挤。
也不知道是谁不小心撞倒了门口两侧的花灯,花灯瞬间燃烧起来。
引燃了旁边的摊子。
人们的惊呼声引来酒楼老板和小二,老板马上安排人救火,小二直奔后院取水。
阮家兴和章明石不能眼看着火就这样烧着,安顿好阮梨和江小月后,他俩也加入了救火的队伍。
阮梨和江小月紧紧的靠在一起,透过火光紧张地看着外面,人潮涌动的速度似乎慢了下来。
“姑娘,是白面馒头!他被人抓走了。”
江小月很确定,那就是白面馒头,因为他也看到她了,并向她挥手,好像是要和她打招呼,然后就被人抱住并捂住了嘴。白面馒头挣扎了两下都没挣脱,就这样被抱出了江小月的视线。
是拍花子!
阮梨还未动作,江小月已经冲出酒楼。
来不及跟大哥和石头哥打招呼,阮梨也出了酒楼,就见江小月跟只壁虎一样贴着墙面往前移动,绕过火舌朝前面追去。
来不及思考,阮梨立马跟上。
看到人贩子,不把他打死,不是炎黄子孙的风格。
一直追出主街,绕了几条胡同,快到城墙边了,阮梨才追到江小月。
两人躲在暗处,盯着对面胡同口。
阮梨:“看清楚进哪家了吗?”
江小月:“没看到,怕跟太近被发现。是个死胡同,胡同里就八户人家,我们可以一家一家的查探。”
不好查。
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干。
既然人贩子的窝点范围已经圈定,剩下的事就交给官府。
按说这么重大的节日,府衙应该会安排人员在街上值勤,以应对突发状况。
比如,有人故意引起百姓恐慌,制造骚乱,以浑水摸鱼。
这些人可以是小偷,也可以是拍花子,还可能是其他别有目的、心怀不轨的人。
人群越乱,他们越容易得手。
“我在这里守着,你去酒楼通知大哥和石头哥,记得让他们上报官府,请官府赶紧派人过来。弓箭给我,你回去时小心一点。”
阮梨就挺佩服江小月,出门赏灯都不忘记背上弓箭,是真爱。
“我守在这里,姑娘你去。”
“你跑得快,你去。”
“姑娘,你跑得也不慢。”
“听话。”
半响,江小月似下定决心般出声,“姑娘,你等我,我马上回来。”
她不放心姑娘一个人在这,但也想救出白面馒头。白面馒头说请她吃烤全羊,还给她金花生……
江小月一步三回头,最后一次转身,加速跑起来,最终消失在街角。
阮梨继续观察。
大约过了两刻钟,一个男人背着个麻袋进了胡同。
就贼眉鼠眼的,进去前还朝四周望了望。
一看就知道不是什么好人。
那个麻袋里说不定就装着谁家的小娃。
阮梨悄悄靠近胡同口,确认男人进了左边第三家。
贴着外墙,阮梨听到院子里面有说话声,有男有女。
阮梨回到原处,继续观察。
少倾,胡同口出现三男两女。
男人们各挑着一对箩筐,箩筐大小能装下一个五六岁的孩童。
女人们背着背篓。
五人步履仓皇,行色匆忙,其中就有刚才进去的男人。
借着月光,阮梨看到露出箩筐的一片衣角。
糟糕,他们这是要连夜转移。
看着他们往城外移动,并不是城门方向。
阮梨猜测这伙人有出城的暗道,或者狗洞。
要是让他们出了城,就不好抓了。
阮梨在考虑,这时候自己大喊能喊出几个人,自己能不能逃过他们的毒手?或者射箭能射中几人?或者先射箭再喊人?
不行,自己的箭术还没到百发百中的水平,万一射到箩筐里的孩童。
官府怎么这么慢,要是他们到了,她也不用这么纠结着急。
先跟上看看吧。
阮梨正要悄默跟上,肩膀上就搭上了一只手。
“是我。”是章明石的声音。
阮梨好气,“大哥,人吓人吓死人,你不知道吗?”
“姑娘,我回来了。”江小月伸手要拿回弓箭,阮梨没动。
“就你们两个?”大哥呢,官兵呢,不会没通知官府吧。
章明石简单解释,“你大哥去通知官府了,我们先一步过来。弓箭给我,我去跟上。你们在这里等着,都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