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烦恼的根源是什么
马超2024-08-22 10:2015,757

   佛经有云:人生有八万四千种烦恼。可见,我们这一生中的烦恼,不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可预料的。但是我们没必要因此而担忧害怕,因为我们可以依靠着佛家的正确知见,找到烦恼的根源是什么,凭借佛家的智慧“转烦恼为菩提”,正所谓是“烦恼轻,智慧长”,如若能够持此信念,我们不但不会被烦恼所障碍、不因烦恼而忧惧,反而能使自己在烦恼中得到觉悟,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实现心灵的平和,拥抱当下的幸福!

   

   

   

   

   

   

   

   

   

          如来观种种修者不明空性无我之意,

          执种种所念,以此来看自己所见所闻,

          或来行种种事,皆不合己观己意而心生烦恼

           ——《佛说烦恼无我经》

   

   

第二讲 烦恼的根源是什么

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经常挂在嘴边上的话恐怕就是这么几句了“心里真烦!压力真大!生活真没劲儿!我的人生就是平淡无味的!”其实生活原本是多姿多彩的,只是我们忙于外部世界的各种事务,而忽视了倾听自己内在的心声。确实,生活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艰辛和坎坷,我们的心里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烦恼:上班的人会担心工资不够用,上学的人会发愁考试不过关,谈恋爱的会为以后两人的发展走向而忐忑不安。老百姓是这样,那些大明星更是如此。君不见有多少演艺界明星因为工作压力巨大而造成精神崩溃,甚至选择自行了断,草草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想来真实令人惋惜!

生活里的烦恼其实也可以是一种促进我们觉悟自心的动力,只要我们愿意以开放的姿态包容一切,以一颗平常心看待一切,少一些利害计较和执著挂念,那么,你将发现,自己那颗满是烦恼的心灵会充满了平静和安然,而自己那原本枯燥无味的生活也将呈现出不一样的姿态。

   平常心是一门生活艺术,更是佛家对治烦恼的人生大智慧,在当下的生活中,经由对平常心的体认,我们那颗充斥着烦恼的心灵将变得平和而安宁,我们感觉乏味沉闷的生活将充满幸福和喜悦。

   本章我们将要探讨的是话题就是烦恼源自何处,如何运用佛法智慧对治内心的烦恼病疾,以及怎样安享生活,创造幸福人生。我们当以自己这颗本然天真、没有造作的心看待世界,看待众生,在变动中稳住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放下计较、放下功利,我们的生活定然会晴空万里、云淡风轻。

(1)破无明烦恼,得清净平和

    烦恼从哪里来?按照佛陀的说法,我们的烦恼是从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境后,因为颠倒迷惑而生起的,因此也叫做无明烦恼。在佛教里,烦恼的种类有很多,比如“根本烦恼”中就包括了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等。

   具体地讲:贪,佛法中说是对于三有及资具(顺境善缘)的染著不舍,三有即是欲有、色有、无色有。

   根本烦恼里的贪,就是贪著世间的种种美好事物以及各种顺境善缘,比如我们都想要宽敞富丽的大房子,都想有漂亮的衣服和可口的食物,都想有名有利又多金,都希望自己的一生都处于顺境之中……这样的贪著之心会使我们流转于轮回,在欲界一再受生,难以脱离痛苦。

   嗔,即是说对于三苦及资具(恶缘逆境)的憎恶和不能忍受。

   三苦分为苦苦(身心的各种苦受)、行苦(外部环境变化无常,我们却无能为力使其恒久不变)、坏苦(有所求却得不到、已经享受的却将要变坏)。

   当我们在贪爱与嗔恚之间取舍不定时,就会产生愚痴。愚痴正是对世间事理的不明白、不知晓,我们因为心内的愚痴,往往会做出许多傻事来,而这些傻事又会让我们增添更多的烦恼。

   根本烦恼里的“慢”,也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我们总喜欢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我们比别人强,心里就沾沾自喜,乐不可支;假如我们比别人差,心里就不平衡,就会过分地自卑。前一种情况下,我们很容易生起自高自大的傲慢心,觉得天下老子最棒,看谁都不服气;后一种情况,我们又很容易极度地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产生活着不快乐的念头。这两种心态都算不上是安住于“平常心”之中。

   再说说根本烦恼中的“疑”, 我们对于任何人、任何事物都存着怀疑之心,这也是一种烦恼。在工作单位我们是要防这个、防那个,好像生怕别的同事把自己的功劳给抢走一般。不过,在做学问、面对权威时,我们存有疑问,这个实属正常,也是必须的。

   下面再来说说“不正见”,所谓不正见就是对万事万物的因果道理等等不甚明了,进而生起不正确的见地。比如,执着地把外部一切环境认作是永恒不变动的,而一旦外境出现了不利于自己的局面,我们就在心里郁闷得不行,却看不到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随着根本烦恼而生起的种种烦恼是为随烦恼,此外,还有分别烦恼、俱生烦恼等等,唐代的窥基法师在《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中解释道:“烦是扰义,恼是乱义;扰乱有情,故名烦恼。”看来,烦恼能扰乱我们的心境,这是不争的事实。

   诸君且看这大大小小的各种烦恼,我们清净安宁的自心,每天就被这些精神垃圾污染着。这就难怪我们为何会时刻感觉到乏力、郁闷,觉得生活没有趣味,觉得人生没有幸福了。

   烦恼是如何生起的呢?佛家认为,我们内心先有了烦恼业习的种子,这是因;而现前的种种外部境界为缘。烦恼就是在内因外缘的作用下产生的,“不明空性无我之意,执种种所念,以此来看自己所见所闻,或来行种种事,皆不合己观己意而心生烦恼”(《佛说无我烦恼经》),所以,不明空性会导致烦恼,不明因果道理会导致烦恼,过分执著也会导致烦恼。一句话:无明是烦恼产生的最大根源!

   那么,想破除无明烦恼,最主要的就是不要起心动念,还要断除习气。

   这就需要以佛家的八正道来对治我们的烦恼业障,以平常心面对万事万物的变化,以平等心面对一切人事浮动。对治烦恼的过程,也是修行觉悟的过程,每下一分功夫,能灭一分烦恼,就得一分喜悦。

此外,我们还要善于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方便智慧来化解心头烦恼,不仅是善于化解我们自身的烦恼,更要学会运用佛家的慈悲智慧帮助别人化解烦恼。

   古时候,有位学僧到法堂向禅师求教,他说:“师傅,自从我十年前到您这里来,我每天都在打坐、念经,总是早起早睡,而且心中没有丝毫的杂念。我猜想,在这寺庙里没有谁比我更用功了,可为什么我到现在还是无法开悟呢?而且,我越是修行,心头的烦恼似乎就越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禅师笑而不语,只是拿了一个葫芦和一块盐,他把这些交给这名学僧说道:“你把葫芦装里满水,再把盐倒进去,当你看到它立刻溶化时,你就会开悟的!”

     学僧心中十分疑惑,但又不敢违背师命,于是就遵照禅师的指示去做,不多会儿,他便跑回来说道:“师傅,我把盐块装进了葫芦,可它就是不化,那个葫芦口又太小,连根筷子都无法伸进去,唉,我还是无法开悟啊。”

     禅师依然笑而不语,他慈悲地望着学僧,笑着拿过葫芦,倒掉了一些水,然后只轻轻摇晃几下,盐块就溶化了。禅师缓缓说道:“你一天到晚用功,却不曾留一些平常心,所以,你就如同那只装满水的葫芦,既摇不动也搅不得。如此修行又怎能开悟?”

     学僧依然不解地问道:“以平常心去修行也可以开悟吗?这样就能做到没有烦恼了吗?”

     禅师耐心解释道:“所谓修行即是要回到生活本身,去修,去体悟。不要过于执着怎么修,怎么行,而是要当下悟,当下行。如此,断不会有烦恼产生。当你正在修行,却还有烦恼产生,只能说明你心里还有什么没有放下。天天都用功地念经、打坐,心里没有丝毫妄念,却并不能说明你能找到对治烦恼的方法啊。一旦心内有了执著牵绊,即使你打坐念经也是不能给自己的解脱带来丝毫利益的,因此,时刻保持着平常心,才是悟道的根本,也是消除烦恼的好办法啊。”

     学僧听后恍然大悟,在经过不懈的努力之后终于成为了一代高僧。

   其实,我们现代人也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一天到晚辛苦工作,却怎么也不见成效,因为这个就在心里生出烦恼来。我们经常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每天都在辛苦打拼着,可为什么我的生活还是不见任何起色呢?还有一些朋友日复一日地进行着重复性的工作,他们起早贪黑,每天都忙得头昏脑胀,可是,却很难看到自己想要的事业上的成功。这样的情形,我们每个人都在经历着,于是,我们再也忍受不下去了,我们更是从内心深处感到失望,甚至认为生活在这个世界没有意思。枯燥乏味的生活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厌离感,更有甚者选择了自我了断!

   有时我们一再寻问自己,这到底是怎么了。是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太大了,还是自己的心灵真的是太脆弱,经受不起一丝一毫的打击呢?为什么自己的烦恼就那么多,似乎是刚击退一个,又来了一个呢?

   假如一定要寻根究底地找个原因,那么我觉得,是我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没有很好地保持住“平常心”的心理状态。可是,平常心这东西,其实并非我们想要有就能有的。假如平常心真的很简单地就能拥有,那我们也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烦恼了。

在很多时候我们难以保持平常心,就是因为我们的功利心和计较心太重。为什么有些人在经受了种种挫折和打击之后依然能朝着目标前进,或者仍然能顽强地生存下去,而有些人仅仅因为一次考试失败或仅仅是因为谈恋爱不成就心灰意冷甚至自寻短见呢?那都是因为后者把任何事情都看得太重了。越是抱有功利心和计较心,我们在做事情时就越会不顺利,在遇到挫折时就越不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

世间人总把那“千般妄想”和“种种思量”看得很重要。总觉得假如凡事不在心里盘算出个一二三四五来,就会吃亏上当,被人笑话。计较太多,功利心强,也正是我们活得很累的一大原因。小时候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成语叫“一心不可二用”,是说在学习时要专心致志,不能把精力分散在其他事物上。孰不知,“一心一用”也正是要达到平常心这种圆满境界的基本要求。

   保持平常心绝非是要我们过一种麻木的生活,对周遭的一切都没有反应。有人把平常心视作“麻木不仁”的代名词,也有人认为保持平常心就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之所以不能时刻保持平常心,是因为我们时刻都想着不要做平常的人。我们不喜欢平淡的生活,也不愿意接受平庸的人生。我们渴望获得成功,是因为我们希望得到大众的关注或者羡慕,或者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我们追求财富也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或者仅仅为了向心爱的人表明自己的杰出。然而,平常心与平淡和平庸完全是两回事。有些人事业做得很大,但同时也能拥有一颗平常心,以平常心看待自己所遭遇的一切。凡事尽力去做,但不要过于计较得失,既要全力以赴,也要顺其自然。生活有它的本来面目,我们又何必一定要让生活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改变呢?况且,我们能改变的或许只是我们自己的生活,却没能力改变别人的生活。硬要让别人的生活做出改变,痛苦的只能是自己。

   假如我们以一颗平静的心态接受生活里的安排,我们也许会发现生活并非是残酷的,人生中也并非全是充满了紧张和竞争。永远不要感觉到匮乏和无力,产生这样的感觉的根由是在我们心内,而不是心外。因此,我们需要经常这样告诫自己:不论身处何方,不论从事什么行当,不论目前的状况是一帆风顺还是不尽人意,我们都要始终保持平常心态,保持着对生命的希望和热情。只有时刻以平常态度处世,才能深刻地理解生命;只有最深刻地理解生命,才能最充分地活出自我。所以,保持平常心不仅不会让自己变得消极,反而会让自己在各种困难和挫折中都能保存生命的能量。如此看来,拥有平常心并愿意时刻体察它的人,才能够安然于当下,在纷繁的大千世界中时刻都感到自在和安逸,也只有如此,才可以有效对治我们内心生起的无明烦恼。

   

   在某座禅院里,一个小和尚指着院落中枯黄的草地说道:“师傅,我们快撒点草籽吧,这里的草都枯干了。”

“等天凉了吧,随时。”师父挥挥手笑着说。

到了中秋时候,师父买回一包草籽,吩咐小和尚播种。

秋风吹起,草籽也随着秋风四处飘落。

  “哎呀,有很多种子都被风吹飞了。”小和尚喊道。

师父说:“没关系的,被风吹走的草籽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随性。”

谁知刚刚撒完种子,就飞来几只小鸟落在地面上啄食。

“这下可坏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都有些着急了。

“这有什么!种子多,小鸟是吃不完的!随遇。”师父说。

   半夜里下了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起来便嚷嚷道:“师父,这下可完了,好多草籽被雨水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吧,随缘!”师父仍是平静地说道。

    时间缓缓流逝着,原来那片光秃秃的地面,居然长出了许多青嫩的草苗。还有一些原来没有播种的角落,也显露出淡淡的绿意。

    小和尚开心地说:“这下就好了,青油油的一片,真好看!”

   师父点头笑道:“随喜!随喜!”

   真的要在生活中做到随时、随性、随遇、随喜,说容易也不容易,可是通过体悟它们,我们却可以化解自己心头的烦恼。这些原本就是生活本身,是我们自己把原本简单的生活看得太复杂了,正因为我们时刻用自己那复杂的心去面对生活,才时刻会感受到逼迫、焦虑和不安,才会烦恼时时生起。不是经常有这么一句话嘛:生活是一面镜子,它所呈现的正是我们自己的心态。我们的心里装着的是爱、是感恩、是美好,我们自然就会看到爱、看到感恩、看到一切美好的事物,感受到圆满的状态;假如我们心中装的是仇恨、忧虑和烦躁不安,那么我们又怎么会看到爱、看到幸福和成功呢?

    我们平日里也是在忙,什么都要忙,可假如被某位熟人请问一声“你在忙什么?”我们又会马上会迷惘了,困惑了。是啊,我们究竟是在忙什么呢?有些朋友说我在忙工作,我在忙学习。难道工作和学习一定要靠忙碌才能显出成效吗?工作学习也不过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们随时在生活,所以我们也随时在工作,随时在学习啊!

   随时怀有一颗平常心,用这颗心来感受世界,我们很快就会发现生活是崭新的,生命也是美妙的。即使目前的工作状况不是那么让人满意,可是再多的艰难也有过去的那一天,不是吗?

   

   我们总会因为担心失败、害怕失去而愁苦不安。但是,不论成败、得失、福祸,这些看似对立的事物,其实也在不断的互相转化之中。所以,今天你谈业务失败了,不代表明天就一定会失败;今天你考试得了第一,也不表明你以后总会考第一。为一时之顺得意与为一时之逆而失意,其实都不是智慧的表现。放眼看看人生,谁不是在福与祸、得与失的互相转化中朝着各自的生命轨迹长行呢?如此想来,我们还有什么可烦恼的呢?

   以前曾听过这么个小故事,说是某位国王与宰相一同外出打猎,国王的一根手指被豹子咬去半截,宰相安慰国王说:“陛下啊,少一块肉总比少一条命要好,坏事也许是好事呢。”国王一听,十分生气,认为宰相是在说风凉话嘲笑他,于是下令把他关进大狱。过了几天,国王又去打猎,却因为迷路而来到一个部落,被一群野蛮人捆绑走了。部落祭司要把国王作为祭祀当地女神的祭品,准备把他煮掉。可是,当祭司检查国王的全身时,发现国王手指缺了半截,身体不全可不行,祭司便只好把国王放掉。回到皇宫后,国王想起宰相的话,认为宰相说的也似乎有些道理,就把宰相放了,同时,他也回敬宰相道:“我少了一截指头,的确是好事,但你白坐了这么久的牢,又算什么好事呢?”宰相回答说:“我去坐牢也是件好事啊,否则,我随你去打猎,随你闯进野蛮人的部落一定也会被抓住,当你不能成为祭品时,那祭品一定就是我了。”国王一听,无话可说,只是在心里暗暗地佩服宰相。 假如这个宰相一时想不通,可能就会因为烦恼愁苦而倒毙在大狱里,可正因为他能洞悉福祸之间的转化,所以才能运用智慧化解麻烦。

   可见,任何坏事情,也许都是好事情的开始。也许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很多,但通过这些困难和挫折,也许能成就一个人坚强的品格、出众的能力。有时看似走不通的路,也许还暗藏着意想不到的曲径。只要我们心是平静的,能以平常眼光看待目下的困难,这些困难便也不算什么了。顺境或逆境、成功或失败,也不过是生活本身,而我们所经历的一切,也正是别人所经历过或正在经受的,如此想来,平静地看待一切,以平常心处事为人,还有什么难的呢?学会以平常心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苦难与挫折,需要得就是能看到转机的智慧和敢于担当的勇气。有智者说过:人生里所谓的危机,是因为自己的心量不够大,胸怀不够开阔。假如我们把心打开,危机也能成为转机的。

   我的一位朋友为了能到他喜欢的高校读书,他连续复课两年,但是高考成绩却让他十分失望。他的父母劝慰道:“只要你觉得高兴,咱就再复习一年,爹妈能供得起你!”这位朋友摇摇头,毅然选择了去北京打工,并且利用业余时间参加高教自考。

   最初他是和表哥一起拼房子住,他的工作也只是去某印刷厂打工。开始大家有些欺负这个农村来的娃子,什么麻烦事都交给他做。可这位朋友从不计较什么,同单位的一个大姐有时看不过去,就让他别太软弱了,适当地也该“反击”一下。可这位倔强的年轻人只是道声“多谢关心”,转身又去忙自己的事情了。

   渐渐地,身边的同事都喜欢上了这个朴实勤快的年轻人,可他似乎真的很忙碌,周末几乎不出门,而且很喜欢看书,尽管为了省钱,他都是去淘二手书。就这样过了四年,这个两次与名校无缘的年轻人靠着高教自考的学历考取了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但这一喜讯传来时,大家都表现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只有这位朋友的表哥才明白,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付出了多少汗水。

   

   在佛家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因缘的,一切事物都出于永恒的联系和变动中。各种力量、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些全然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左右和把握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运行规律。而对于每个人来说,命运的规律就是,你不会永远幸运,也不会永远倒霉,所以,让我们每天都保持一个淡然的心态吧,把世间一切看得平常起来,也就不至于在失败中消沉,在成功中忘形,在逆境时畏惧,在顺境时得意了。

“平常心”三字听起来超凡脱俗,但却最是俗不可耐,因为它既不神秘,也不神奇,它是一种良好的心态,也是处世的圆融态度。但以平常心待人待事者,其人生气象必定不同于他人。这是种既能脱俗,又能入俗的能力,更是种参破一切、悟透万象的大智慧、大情怀。

拥有平常心,方得大自在。拥有平常心,享受新生活。当我们能以波澜不惊、宠辱皆忘的心态面对生活时,我们便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的快乐,在短暂的人生中创造出不一样的奇迹。平常心造就的是淡泊、宽容、乐观、积极的胸怀,保持着这种生命状态,好好地享受当下的生活,这也是一种禅意;平常心更是一剂良药,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能有效第清除掉我们内心的烦恼。

(2)培植平常心,对治心中疾

那么,平常心到底应该怎样培植出来呢?平常心是我们先天就有的吗?

   平常心,既不能说是天生就可以拥有的,也并不完全靠着后天的磨练修习来的。我更认为平常心是一种本源清净心,这个心就如佛性,纯净光明,充满了慈悲和智慧。可是,假如不经历了众多的人生挫折,平常心也很难培植起来,并不是说念了多少部经书,拜了多少佛,去了多少寺院,打坐了多长时间就能获得平常心的。所以前面才说,平常心说是超凡脱俗,却是从俗世中来。不进入这俗世中,不经受了种种曲折,就说自己能拥有平常心,那这便是妄语了。不要以为平常心距离我们很遥远,它其实就在我们体内。我们寻不到它,那是因为它就内在于我们的心上。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内观无我,来培养平常心,当然,还有一个前提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善用自己所经受种种挫折和磨难,好好地去体悟它们,把磨难当作自己心灵成长的老师。只有在磨难中体悟,才能真正地发起愿心,去体察自己内心的感受。离开真实的生活而去寻觅平常心,那是寻不来的。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不论是好是坏,不论是大是小,其实都是修成平常心的道,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内省和觉悟,通过这种内省和觉悟,我们便能培植出平常心来。

   需要注意的是,道并非是刻意修出来的,烦恼并非是刻意摆脱就能摆脱掉的,而平常心也绝非是能刻意找到的。所谓修,不过是回归自我的纯净之心而已。在佛家里,有这么一种说法,佛性人人本来具有,只因为被外部杂尘所染污,而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清明。正所谓“佛性本具,客尘所染”。而平常心也是我们先天本具的,所以,寻找平常心,是寻不来的。平常心说平常却也复杂,因为这种心理状态很难把握;但是平常心说复杂却也很寻常,因为它并非是要通过艰苦修行才能获得的。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平常心总是要在经历过很多事情很多挫折之后,才能慢慢体悟到的。

   一日与我的挚友闲聊,同他说起平常心这个话题,他倒是饶有兴致地说了一大通:“我觉得这个平常心,拿一句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去;当做什么时就安心去做,什么也别多想,什么也别计较,什么也别算计。即便计较了半天,有些东西原本就不是自己的,最后还是不能得到,反而白白地耗费了很多精力,让自己辛苦受累,心里不爽,烦恼都是这么来的,可见,对治烦恼也该转变思维,改变自己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活得洒脱些,这样人生也才会真正地自在些。”

   他的这通议论让我很是惊讶,要知道,他并非佛弟子,也并非从事宗教研究的专业人员,可听他的这话,倒却颇有一些门道。我们总是妄图掌控很多事情,让生活里的事顺着自己的心意发生发展。然而,我们不是神,事物也有它自己的规律,我们是掌控不来的。任何企图掌握和控制生活的想法都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让我们感觉到疲惫劳累。与其这样,倒不如随顺着生命之流,对一切事情、一切境遇都保持着平常心态。

   我的挚友问我:“为什么人总会有那么强的掌控欲呢?”

   我说:“因为人们怕了。人们对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充满了恐惧,正因为恐惧,才想要时时刻刻都自己操控一切。”

   “难道我们的命运不是握在自己手中的吗?”他一边倒茶一边说。

   “我们的命运,其实是由自己掌握的。可是,还是有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活得那么累,我们只要管好自己的心,就可以了。要知道,我们所遇到的环境,所经受的体验,都是源于我们的自心。”

   “所以,守护住自己的心,也就是要保持平常心吧。当我们真正不在意时,困难果真也就没有那么严重了。”他的眸子里闪过一丝光亮。

   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本章节的题目提到的那个问题:烦恼从哪里来?烦恼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

   烦恼从我执中来。人类过分地执着于自己,放不下自己,每时每刻想到的都是“我要怎样”,假如别人的看法,或者外部的环境悖逆了自己的想法,就会生起莫大的痛苦和烦恼。然而,尽管“我执”看起来如此的根深蒂固、不可破除,但在佛家的智慧里,依然有对治它的办法,那就是体验无常。把对无常的体验融进生活里的每个时刻,每一件事中。无常告诉我们,别傻了,世间所有的一切,都如同夜空里的烟花一般,闪耀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既然这样,我们还要费尽心机地去追逐名利财富以及所谓的异性的爱慕吗?

   烦恼从欲望中来。人的欲望无穷无尽。而欲望其实可以分成两种:对于一个饥寒交迫的人来说,求生存便是他的欲望,能吃上一口热饭,喝上一口热水,维持自己的生命便是他最强烈的欲望;而对于一个已经权高位重,腰缠万贯的人来说,再多拥有一些财富,多掌握一些权力,便是他最迫切的欲望。对于前一种欲望,我们认为那是正当的;而对于后一种欲望,则好比是会把人拖进欲望陷阱里的无形的手。正当的欲望可以推动我们前进,比如生存欲望,当我们想到应该怎么生活下去,该怎么生活才能更有意义,这样就在内心里给自己施加了一种推力,能让我们最大限度激发出自身的力量来;可是过分的欲望,比如上文提到的那后一种人,那实实在在的是一种贪欲,这种贪欲带来的不是推动力,而是破坏力,种下的也绝非善果,而是地狱!

   烦恼从妄念中来。那些颠倒起伏、不切实际的想法已经在耗费我们的生命了,而且从这些永无止息的念想中更生出了种种不安、焦虑、恐惧和烦忧。有人说烦恼就是胡思乱想的产物,这话可是千真万确的。

   有位朋友说:当烦恼断除后,平常心就会自然显现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并不是断除烦恼之后才能显现出平常心,而平常心则是我们在破除烦恼这一过程中一直起作用的因素。何谓“平常”?平常既可以是一种去留无意、自在随缘的生活态度,也可以是安宁平和的心理状态,还可以是一种内观烦恼,与其共融的思维方式,它还是一种人生法则,由这个法则出发来指导生活,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收获,也许这些收获不是有形的金钱,但却能增长我们的智慧,开启内心的力量,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境界。

   烦恼的根源还在无明,在于我们妄图掌控一切的欲望。这种对抗的心理会激起我们更大的不良反应。掌控欲望强的人,内心自然难以达到平和宁静的状态,做起事情来也会觉得困难重重。其实并非是生活有意刁难你,也不是上天故意要考验你,而是因为自己的内心不能平静下来,所以外部的一点点困难,在你眼中就觉得很难挺过去。

    其实以前的我也是想自己操控身边的一切,总是希望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和自己的期待、理想相符合,都按照自己的要求发生发展。可是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即使有些事情如愿了,我还是觉得心很累。假如自己看重的事情没有按照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我就会大发雷霆,或者消沉好久。然而现在想来,这也是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生活过程吧。我们从渴望掌控到随缘随遇,这一过程就是人们从物我对立到物我统一的过程。而之所以我们时刻感觉到物我对立,就是因为我们的恐惧心理。我们总是在害怕,什么都怕,所以我们活得不仅累,也了无乐趣,至于生活,更觉得它是死气沉沉的一团。于是我们不仅觉得生命是暗淡的,更是终日里感觉到焦躁不安、抑郁烦闷。这种情形并不少见,在这个繁忙的现代世界里,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患上了心理疾病。也许这话您不爱听,但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正在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且心理疾病现在还不分男女老少,即使是所谓的青春少年也有患上心理疾病的可能。心理疾病正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一大隐患,它给个人、给家庭、给社会所带来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

   现在,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已经发觉自己的心生病了,而且病的不轻。放眼看看充斥在这世界上的声色犬马,不仅不能医治我们的心理病疾,也不能带给我们心灵上的慰藉。越是喧哗,越是纵情声色,我们就越是感觉到无所适从。沉重的躯体背负着沉重的生命。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心灵本来的澄净和安宁,因此,如何才能培植出平常心,并以此来对治心理疾病,这是当今社会十分有意义的一个话题。

   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佛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希望能通过研究成果来给人们带来心灵上的安宁和舒适。佛学作为心性之学,就是以解决人的各种心理问题为目标的。而通过近日来的许多报道,我们也真切地感觉到培植平常心,保持平常心,对于我们维持心理健康,安乐自在的生活是多么地重要。

   《菜根谭》有言:“万事皆缘,随遇而安。”想想我们平日里所追逐的一切,到头来无非是给自己徒然增添许多苦恼,而在百年之后,又有哪一样是可以带走的呢?所谓的权力、金钱、美色、名利,也许能让你风光一时、快乐一时,可最终却要承受在追逐过程中所造作的业报,所以,这些东西还是不要追逐的好。

   平常心从何处培植来?就从这平常的生活中来。“饥来则食,困来则眠”如此简单的道理,却是需要我们在经过了各种生活经历之后才能对它有个比较明晰的理解。所以,平常心的培植是急不得的。虽说人人都有顿悟的可能,但平常心作为一种心理常态,还是需要时间的锤炼和生活的磨砺才能日益坚实起来。

   平常心让我们随缘自在,随遇而安,让我们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能保持良好而平和的心境。读到这里,也许您会有些不屑地说:“随遇而安谁都能做到。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不错,平常心本来就是没什么了不起的,可是,谁都会在嘴上说随遇而安很简单,真正能做到这点的就少之又少了。

   前段时间来京办事,顺便和老友小聚,其间看到大学时的朋友一个仍旧是保持着往日的活泼开朗,另一个却总是愁容满面,和两三年前那个爱笑爱说的男孩完全就是两个人。在闲聊后,我才得知造成他们目前不同状态的原因。

   依然开朗的那位两年前做了公务员,每天忙忙碌碌,偶尔也会因为单位的人际问题和工作问题而颇感郁闷。可是,他是属于比较会调节自我的那类人,他说他最常对自己讲的话就是这三句“没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会过去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他不仅每天早晨这样自言自语,而且在遇到困难时也这样提醒自己,尽管这方法有些神经质,但他说只要当他生气或情绪不佳时这样做,马上就能摆脱负面情绪。后来,这位同学把那三句话归结成了一句,叫“我要时刻保持平常心”,别人加薪了,我不去眼红;别人获奖了,我不去嫉妒;别人惹到我了,我不去和他计较。久而久之,大家都说他这个人有涵养,有度量,大家也都愿意和他走得更近些。而他身边那些整日里计较的同事,却渐渐地失去了大家的信任。

   而那位不怎么开心的同学就选择和前面这位同学完全相反的路子。他在企业里从事策划工作,上司对他的文案提出意见,他就觉得是上司欺负他;同事受到了奖励而他却没有,他就认为是大家合伙挤兑他。由于他整整一年都觉得这份工作不开心,工作环境很压抑,所以就干脆辞职了,也学着前面提到的那位小红领要去政府机关当公务员。可是,说了要复习,他又沉不下心;想把书本仍掉去找个单位应聘,他又觉得自己没有背景会再次受欺负。就这么计较了又一年,他仍是原地打转,而原来公司的某个熟人都两次加薪了。于是,他每天就叹息,说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小红领说,既然选择了从事某个职业,那就随遇而安吧。假如真的不喜欢,那就换个适合自己的工作,好好干下去,人最忌讳摇摆不定了。刚开始他在机关单位里也是颇觉不爽,感觉这里人际关系太复杂,但渐渐看开了,也就把一切都能看淡,看平常了,所以,尽管工作上压力也是较大,但他的性格不仅没有失去以往的幽默,经过两年多的历练,更平添了一些坚毅和淡然。

   而这位整日抱怨的男生,一直都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总说道:“干脆出家算了!”小红领笑说:“出家人也都是有目标的,他们都是为了度化众人才出家的,你想的却只是逃避,这和出家是两回事。”

   也许有人会说,所谓的随缘随遇,都是一种不思进取、没有创建、容易妥协的表现。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无法改变外部环境,这时我就该知道,外部环境也是自己内心的显现,那么,就从内入手,调节我们自己的心吧。人的骨子里就需要有那么一点儿不以为然,这样才不至于搞得自己疲累不堪。

   我的挚友问我,怎样的人生最自在。我说,不较真儿的人生最自在。

   有时候,你以为目前遇到了困难,一切都要停顿下来,甚至从头再来过,这时你会手足无措,也想不出什么好的解决办法,那该怎样?那就以平常心来看待这些事情吧。现在做不好的事,可以暂时放下,以后再做;现在想不出的问题,可以先放到一边,去忙别的,也许思路就打开了;现在不能判断出发展方向,那就不要再绞尽脑汁去琢磨它了,或许在你喝茶的工夫里就能豁然开朗……在有过够多的生活经历之后,你会发现,原来平常心也很平常,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已经能把事情看淡、看透,不再较真儿,也不再去计较。当我们的功利心没那么重,执着心没那么重的时候,平常心便呈现在我们体内了。

   不执着之心是平常心、无杂念之心是平常心。要获得平常心,就要在经历了重重磨练之后,方才能够得以感悟到生命的真谛。假如我们在处理事务的时候常怀有一颗“无所得之心”,那么就能逐渐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还自己一颗本然的平常之心了。

(3)淡泊情怀,美妙人生

   “世间什么最难?”

   “平常最难!”

   “世间什么最真?”

   “淡泊最真!”

   看到这段对话的朋友可能心里在笑:您说的这不是废话吗?平常有什么难的?淡泊有什么真的?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平常的啊。

   确实,我们的生活很平常,我们也是平常人,但不一定人人能有颗平常的心,更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甘于淡泊。

   总有人觉得,既然人身难得,我们来到世间就应该做一番大事业,这才对得起暇满的人身和短暂的生命。这想法是没错,人总是要有些进取心的,正所谓“勇猛精进”,不仅在修行上是这样,在工作中,特别是为了利益众生的事业中,更是应当如此。可是,在做这些事业时,务必要记得,我们必须怀有平常心,以平常心、清净心、无私心去做一切事业,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端正心态,也有助于我们能在逆境时及时调整自己。一味地为了自己的利益,难免在做事业时患得患失,从而陷入心为物役的泥淖之中,既丧失了自己的本真心性,也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起来。我们不妨这样观想:我们要做的事情,第一是对他人有帮助的,第二,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能成就我们自己。我与众生绝非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统一的。诚如莲花生大师所言,世间的一切众生就宛如海中的浪花一样,一个浪花激起了另一个浪花,但是浪花的生起,浪花的消灭,都是因缘所生;而不论浪花以何种面目显现,其实都和大海是同一本性的。浪花就如同个体,大海就如同众生,既然如此,我们当知,在一切事业中,自己的付出不仅有利于众生,也有利于自己。所以,名利金钱也可以看淡些了,人情冷暖也无须过于计较,一切的一切原本就是生活的平常面貌。可见,我们心生的很多烦恼都是因为我们自己把生活看得复杂化了。常有一颗淡泊之心,才能把一切看得平常。真正的智者不会为了生活的琐碎而皱眉,更不会因为琐碎的生活而生起逃避的心,真正的智者也许没有事业,但他们必定是淡泊世事之人,怀有平常心,自然也不会被生活困住,因为他们深知,自己面对的一切无非是自己心的呈现。一切都平常,一切皆是禅,一切都是我们自性本身。

   还在咸阳读书时,我曾听过这么一个小故事:

  从前有个学僧名叫道岫,虽然他在禅道的修持方面很下功夫,但始终不能开悟,而那些比他晚来的学僧,已经有不少人对禅都能有所领悟了,道岫想到自己这样用功还是一无所得,觉得实在没有资格学禅,既然始终不能入门,那还是做个云水僧吧!于是道岫就打点行李,临走时来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向着广圄拜了一拜,说道:“师父,弟子辜负了您的慈悲和教诲,自从来到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多年了,而弟子对于参禅,仍是没有开悟,我想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日向师父辞行,我将云游他方。”

  广圄禅师十分惊讶,便问道:“为什么没有觉悟就着急要走呢?难道到了别处就可以开悟了吗?”

  道岫又说道:“弟子每日除了吃饭、睡觉,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我一直都很用功的。再看看那些同参的道友们,他们一个个都能得到开悟,领会到了禅意的奥妙,而我却始终参不得要领。现在,我心里萌发倦怠感和挫败感,我想我还是做个云水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慈爱地注视着他,并开示道:“开悟,无非是人们内在本性的流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这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也无法把自己领悟到的感受传达给别人,所以,参悟既是学不来的也急不得的。别人开悟,那是别人的境界,和你所修的禅道是两回事,为什么一定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说道:“师父,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生出了大鹏鸟与小麻雀的惭愧,我不如他们啊。”

  广圄禅师不解地问道:“大,是怎么样的大?小,又是怎么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就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却只能在草地上的方圆几丈嬉闹而已。’

  广圄禅师问道:“那么,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能够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听后似有所悟,之后恭敬合礼而退。

故事里的道岫并非没有参悟禅机,只是他总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有了这些计较才会有烦恼。当道岫把自己比作小麻雀,把别人比作大鹏鸟时,他就站在了分别的角度;而无论是大鹏鸟还是小麻雀,都不能飞越生死的界限,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们就是没有分别的,就是平等的。而禅,就是一种平等的觉性。只有在消除了分别和计较之后,禅意才能从平等的体性中流出。我们生活在世间,每天也不免要和别人做一番比较,当我们觉得自己比别人过得好、过得幸福,心里就特高兴;当我们看到自己过得不如别人,自己不能拥有的,别人全有,我们就会打心底里郁闷,有时还很不服气。可是有时转念一想,也大可不必如此,每个人的因果业缘都不一样,自己要过的生活和别人的要过的生活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千般计较、万种盘算,不仅让自己活得难受,也让周围的人看着厌烦,这是何苦呢!倒不如把一切看得淡泊些,凡事都尽力去做,但凡事也都不去计较,潇洒快乐地走完这人生,岂不是更好。

   禅宗牛头派创始人法融禅师有诗写道: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当我们用心做事情时,只要是心无所住、心无所用,不被任何思想意识拘束住,那么我们当下的这心即为平常心。一旦我们心中生出了计较、执著或是任何的分别,那就会使心灵落入层层的枷锁之中,再难得见生活的乐趣,更难以领略人生中的美妙风景。

   不仅道是不可求、不待求的,人生中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往往喜欢跪在佛菩萨面前许下自己的心愿,希望能有锦绣前程和美满婚姻,能有喜欢的工作和事业,能有幸福的家庭,这些心愿确实很美好,无需否认,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然而,仅仅去祈求就能求来吗?

   为什么每个人的命运不同,根据佛教的说法,是每个人所造的业不相同,因了这不同的业力,所以每个人的生活和遭际都有差别。当我们一味羡慕别人能有幸福的家庭和满意的工作时,也当从心底生出这样的想法:别人所享受到的福报,都是凭借他们自己的业力,假如我也想有好的命运,那就要自己给自己修福,那就需要多行善,在行善的过程中也要以平常心处之,而且行善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行,没必要盲目攀比,别人捐了一百,我们捐五十也是一样的,一旦在行善上有了比较,这样也会生出烦恼来。

   “无心”与“有心”原本也是一体。一切分别、比较都是妄心,然而妄心与清净心本是一体,去除了分别和执着,妄心便呈现出清净无暇的一面来。平常心原本也是我们心性中之一体,没什么神奇的,是我们把它想的神奇了。很多人说,我也想保持平常心啊,可我不知道到哪里去找。平常心是找不来的,它颇有些类似于参禅悟道,道不能修,但可以悟;禅不可说,但可以参。平常心,刻意去找,又怎么能找得到呢?

   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有偈语云:

   遇饭吃饭,遇茶吃茶。千重百帀,四海一家。解却粘,去却缚。言无言,作无作。廓然本体等虚空,风从虎兮云从龙。

   修行就是:你遇到饭就去吃饭,别多琢磨;你遇到茶便去吃茶,放下计较。人的思维很复杂,在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精神压力和思想负担。如果我们把再重要的事情也能看得平常,那么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自然也能踏实些,顺利些。所以不要抱怨事情进展不顺就是天意的作弄,要知道,是我们自己先在心上乱了方寸,然后才导致事情的进展出现了问题。若要事情能办好,那就先把心安稳。

   纵观人的一生,谁人不是在得到中失去,又在失去中得到?得与失总是均衡的,只是我们从来不曾发觉而已。上帝关上了门,就必定会开一扇窗。我们的人生便是在得失中过往,不过如此,也不必计较。计较得越多,往往使我们失去得越多,不如计较,还能时刻舍出的人,往往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人活一世,自当奋斗不息,可是,我们也要给自己的心中留下一些超脱,把得与失看得淡泊些,把名和利看得淡泊些,从容不迫地品尝人间的苦与乐、酸和甜,得失皆是缘,随缘平常心。常怀平常心的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淡泊而适性,而越是淡泊,生活中收获的就会越多,因为他们从不计较自己得到的少;越是适性,人生中的困境越不会捆绑住他们,因为他们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的曙光,以平和的心面对逆境,哪怕是再曲折的道路,他们也必定能走得泰然。

   那么,既然我们明白了自己内心烦恼的根源在哪里,就把平常心这支清心胶囊随身携带着吧。还有,当我们生起烦恼的时候,最好是能试着观想这些烦恼,而不是自我欺骗地说“我没有任何烦恼”。烦恼是躲不开的,但只要用对了办法就可以清除掉它。不敢面对自己的烦恼和欲望,只能让自己在烦恼的迷雾中陷得更深,永远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平常心这味药,不仅是对治我们当下烦恼的清心丸药,也是伴随我们一生的良师益友。

   

   

   

   

   

继续阅读:第三讲 执著是个贬义词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禅门境界论·平常心》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