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市地处莲花县三板桥,与九渡冲仅隔一箭之遥,也是关隘要地。这里和界化垅一样也是鸡鸣两省之地,与界化垅不同的时,那是一个比较平缓的山冲,而这里全是悬崖绝壁和峡谷。
古时候在这里修筑了城墙,设有关隘,并在城边立了一块石碑,曰:“吴楚雄关”。因为历史上江西、江苏一带称为吴,湖南、湖北叫楚,处在江西和湖南交界的茶陵和莲花自然就有这么一个关隘。
“吴楚雄关”在江西省隶属莲花县三板桥乡田南村,距县城18公里,沿319国道半个多小时就可到达;而在湖南省则归秩堂乡晓塘村管辖。如今将车开到这,爬上坡,停下。前轮,压在江西莲花县;后轮,压在湖南茶陵县的秩堂乡晓塘村。
曾记得历史上,有一个叫陈珪的攸县人,走到这诗兴大发,吟出一首“一州形胜雄三楚,四相文章冠两朝”的千古绝唱。
岁月沧桑,这里古城墙虽然早也荡然无存,但红八军为了伏击敌人而挖掘的一截一截的壕沟,依然还在,它们像棋盘上的“楚河汉界”,沉默地断开群山壑壁,诉说着一个个英雄壮烈的故事。
据说当地的孩子,随便拿树枝只要稍微用劲戳一沟壑边的黄土,就可以露出来一截截青砖,这便是当年残存的古城墙,如果谁有兴趣带把锄头,挖一挖,便可以挖出一些锈迹斑斑的青铜剑、青铜矛和陶豆、陶筒、板瓦等玩意儿。
话说当年,萧克将军带带领红八军的军官们第二天就到了晓塘,爬上了关隘。
萧克是一位儒将,读过不少书,对湘赣边历史了解不少。但对“吴楚雄关”的来历还是不大清楚,便问一起来的刘道生:“刘部长,你说说,这‘吴楚雄关’的来历。”
刘道生摸着“吴楚雄关”的石碑说:“具体有什么传说,为什么叫‘吴楚雄关’,我也说不清楚……不过,这里原先有一个城堡,系东汉末年所建的军事工程,所以这里原来有个名称叫‘界头岭隘’……至于为什么叫‘吴楚雄关’,大概是此地一直锁住赣湘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吴楚是湘赣两省古称,这关隘雄居于两省交界之地,便叫‘吴楚雄关’了……”
“有道理……”萧克点了点头,然后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不过据我所知,叫‘吴楚雄关’的有好几个地方,萍乡有个‘吴楚雄关’……江西与湖北交界处‘一天门’也叫‘吴楚雄关’。而且还说得有鼻子有眼,说那里的一个‘圆形拱门’便是‘昭关’,当年的伍子胥就是在这里混过关,逃到了吴国……为了佐证这事,当地人还向世人出示了两句诗:‘半山上下分晴雨,一岭东西判楚吴’……”
“伍子胥是谁……昭关又在哪里……”谭家述追问了一句。
刘道生插了一句说:“伍子胥是战国时楚国人,昭关在安徽省含山县。那关隘比这里还险,昭关西是大岘山,东是小岘山,连绵几十里,两山相峙,中间一口,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时那里是吴楚两国边境,也算得上地地道道的吴头楚尾,何况伍子胥在昭关演出了一幕悲壮激烈的千古传奇……所以说,昭关被称为‘吴楚雄关’,应该是当之无愧……”
“快说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谭家述的兴致被钩起来了,缠着刘道生要说故事。
刘道生则把目光投向了萧克将军。
萧克点了点头说:“没关系,你给大伙说说,反正大家也累了,正好休息休息。”
于是,军官们便都找了个阴凉处,坐了下来,像听课的小学生一样,安安静静地等待着刘道生讲故事。
公元前522年,正是各诸侯国争霸兼并最为厉害的年头。昏庸无道的楚平王占媳为妻,并听信谗言,要废太子建。身为太子老师的伍奢竭力劝谏,结果祸及全家。楚平王将伍奢打入死牢并逼迫他写信给两个儿子,以便骗来斩草除根。伍子胥接到父信后识破隐情,拒绝前往,决意逃离危机四伏的楚国,伺机替父兄报仇。
那天,伍子胥一路奔逃,来到昭关,正准备出关。可怎么也想不到关口正悬挂捉拿他的画像,士兵们盘查很严,根本无法出关。此地有一好心人叫东皋公,暗暗在将他接到家中隐居7天。伍子胥想到国仇家难,悲愁交加,竟在一夜之间急白须发。东皋公在苦思冥想之中,灵机一动,让外貌酷似伍子胥的朋友皇甫讷先到关口,引兵捉拿,伍子胥趁乱乔扮老翁蒙混过关。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现在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帮助公子光杀了吴王僚,夺取了王位。这便历史上“春秋五霸”的吴王阖闾。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善于用兵将军孙武,厉兵秣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刘道生说到这里,大家长长地嘘了一口气。
“伍子胥刨了楚平王的坟,把他的尸首挖出,狠狠鞭打了一顿,也确实解气……我们红八军就在这里摆战场,杀他个片甲不留!”谭家述攥紧拳头,大声地说。
“对!杀他个片甲不留!”大家齐声地嚷嚷。
接着,大家又一起顺着“吴楚雄关”碑,朝东南方向走,走了三四百米的光景,便见飞檐凌空的古建筑,这便是有名的界市城隍庙。
刘道生对大家说:“前面就是界市城隍庙,过了这里那边就是江西……”
大家很是兴奋,一路小跑,飞快地来到庙前的埤坊边。
牌坊高约十米,气势巍峨,正中间朱漆拱门,顶端为两层飞檐,如大鹏展翅。门两旁书一副白底黑字的对联道:
立庙隆祀典镇江西镇湖南永镇香火
护驾出京师为公主为驸马实为仁宗
“城隍庙应该建在人口集中的都市才对,这里人烟稀少,应该修建山神土地庙才对,怎么会有个城隍庙呢?”谭家述不解地问。
萧克问刘道生:“这里又有什么典故吧?”
刘道生指了指那副对联说:“大家看见这副对联没有?”
“好像与公主驸马什么的有关系……”谭家述搔了搔头皮说。
刘道生说:“当年茶陵的文人谭斗南十年寒窗,高中后,被宋孝宗招为驸马爷。谭斗南回乡探亲时,宋孝宗有点担心,送派一位太监服侍他。这太监是宋孝宗的心腹,他名为服侍,实为监视,可万万没想到来这里后水土不服,结果病死这偏僻的大山里。太监死后,谭南斗将他厚葬于吴头楚尾的界头。他的灵魂便飘入云端,给孝宗托了个梦,说附马忠诚可信,自己的阳寿已尽,现已归天,被玉皇大帝册封为湘赣两省的城隍。孝宗便来了个顺水人情,下了一道诏书,封这位太监为吴楚两境界市城隍,就于当地立庙,享湖南江西两省祭祀。”
谭家述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穿过牌坊,跨上台阶,映入眼帘是三道门,正中为拱门,左右为走马长廊,旁边建有小房子。走过拱门,下面是一个九级台阶,上了台阶之后,才是城隍神所在的正殿。殿前门口左右各有一只威武雄壮青石雕刻的狮子,狮子的腰身系有红绸一块,所蹲石座各刻四字的祝辞,左边为“馨香祷祝”,右边是“百事亨通”。狮子的旁边有四根二人合抱粗的柱子,中间两根镶有呼呼生风盘旋而上的龙。殿中城隍神手持玉笏端坐其中,赤颊美冉,宛如关公。左右随从各三人,别具情态。
刘道生边走边向大家介绍:“界市城隍最早建于东汉时期,这里一直是吴楚通衢的军事要冲,这个城堡的一建自然就成了‘关隘’。至于说这个庙据说建于南宋孝宗年间,其是个替代物,是个赝品……”
萧克说:“那你说说这‘吴楚雄关’,历史上的驻军情况……”
“好!”刘道生舔了舔嘴唇,慢慢道来,如数家珍,“据《茶陵州志》记载,公元1132年,也就是宋绍兴二年,抗金名将岳飞奉旨征讨曹成,率军攻打茶陵,就是由此入关。公元1175年,宋淳熙二年,著名爱国将领状元宰相,时任江西提督的辛弃疾,曾奉令征剿赖文政,进驻茶陵时,也曾驻军这里。”
萧克问:“据说,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军率师抢占过茶陵,是不是在这里入的关?”
刘道生点了点头:“是的,还有,就是1855年,清咸丰五年,太平军曾几度争夺此关进入永新……”
萧克说:“那我们看到的那些城墙和壕沟,就是那时留下的?”
刘道生说:“可以这么说,但也不全是……1856年,也就是清咸丰六年,湖南监军赵焕联也曾驻军这里的楚界,我们茶陵这边的城墙和壕沟,大都是他这时命令士兵修筑的……”
萧克默默地点了点头。
看完了地形,红八军的军官们,对打好这一仗越发有把握了,大家一致表示,一定要打胜这一仗,让红八军的英名永远铭刻在“吴楚雄关”丰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