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5月,为了进一步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提出了“大力经营永新”。不久,以永新南乡九陇山为中心的第二块革命根据地正式建立了,成为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屏障。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战略构想,毛泽东命令部队打下了茶陵东北部的政治军事重镇高陇。
毛泽东之所以花这么大的血本打高陇至少有四点理由。一,高陇是江西、湖南两省的重要通道,在军事上有其重要的地位。二,高陇圩是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的老家;打下高陇,等于打了蒋介石一个耳光,在全国势必造成很大的政治影响。三,调动敌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声东击西;只要高陇的枪声一响,可以让杨如轩和杨池生来一个错误的判断,认为毛泽东和朱德对他们俩没有兴趣;朱毛红军的目的是打开高陇这条通道,向湖南进军。四,是为了到高陇收集敌人的书籍、报纸,以便分析形势,判断敌情,把握革命的前进方向。
高陇镇位于茶陵东北方向下60多里处,是通往江西莲花、永新、宁冈等地的重要隘口,俗有“茶陵咽喉”之称。这里反动势力强大,封建政治背景复杂。大恶霸谭礼泰、谭福泰组织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挨户团,长期盘踞在这里。他们倚仗着手里的枪,欺行霸市,横行乡里。奸商们投机取巧,结党营私,靠贩卖鸦片,办妓院、赌坊,大肆敛财……不仅如此,这里还是国民党政府主席谭诞闿的祖籍……
谭延闿,1880生,湖南省茶陵县高陇石床人。父亲谭钟麟系清朝大臣两广总督。谭延闿系茶陵一个进士,金榜题名后率先回湘办学,捞得政治上的第一桶金。1909年,被选为湖南省咨议局议长,湖南省光复后,焦达峰、陈作新遇害,谭延闿便脱颖而出被推举为湖南省都督。随后三次主湘,集湖南督军、省长与湘军总司令三职于一身。谭延闿是民国初期举足轻重的重量级人物,人们说他“八面玲珑”,是国粹中药之“甘草”,最终成为“宁汉两派”都能接受的人物,于1928年2月,被推选为中华国民政府主席,成为了茶陵历史上最大的官。
熟知中国革命史的人都知道,毛泽东的许多战略构想都得益于《三国演义》。而此时,在井冈山这个山旮旯里,怎么也找不到这么一本书……所以根据民间传说,尤其是一些知情茶陵籍将军和高陇当地人的讲述,毛泽东这次打高陇,完全是为了找一部书,一部名叫《三国演义》的文学名著。
……一段时间里,嗜书如命的毛泽东连续几天,不停地在大小五井、茅坪、茨坪,连轴转,美其名曰搞调研,其实就是为了找这部不朽的文学名著。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这么富庶的地方,文化竟然是这么落后,穷得连一套《三国演义》都找不到。
一天,毛泽东实在没有办法,便问一位在地主家教过私塾的老先生:“请问这位老先生,你读过《三国演义》吗?”
老者睁大了迷惑不解的双眼,看了毛泽东一阵,轻轻地点了点头。
“你在哪读的,能帮我找到这部书吗?”毛泽东又问。
老者摇了摇头说:“没了……这种书费钱,我们这些穷文人根本就买不起……”
“那你是在哪里读的?”毛泽东说。
“在东家给小少爷教书时,读的……”老者见自己说漏了嘴,赶紧把嘴掩了起来。
但毛泽东毫不介意,只是忙于追查书的下落。“那么你还能帮我,把这书找来吗?”
“没有了……早就没有了,闹农会时,全烧了……”老者两手一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毛泽东这才决定去茶陵找书。在井冈山周围六县中,茶陵最富庶,读书的风气也特别浓。这个小小的山区县,竟然出过程127位进士,两位状元。尤其是在高陇这一方围几十里的地方,就出了李东阳、张汉、彭维新三大学士,前清知州为了褒奖这里的读书风气,还在这里立了一块“三大学士”故里的汉白玉石碑。另外,因为这里是谭延闿的故乡,农会发动得比较晚,那些书院古籍也应该保存比较完整些……
因此,部队出发时,毛泽东特意把一营营长员一民叫到一边,反复叮嘱了几遍:“一定要帮我找一套《三国演义》来!”
员一民“啪”的敬了个军礼,大声地说:“保证完成任务!”
随后,毛泽东又将一张写有“三国演义”字样的纸条,交给身边的“书童”龙开富,再三叮嘱说:“你随部队跟进,等员营长他们打下高陇后,你去谭延闿家把那些报纸书籍,全挑上山,记住千万别落下那本《三国演义》。”
龙开富揣了纸条,嘿嘿一笑,露出了一排整齐的白牙说:“毛委员,我龙开富几时没完成你布置的任务……”
毛泽东点了点头说:“我知道你人小机灵,吃得亏……有你在我身边,我就省事多了。我在山上等你的好消息!”
“哎!”龙开富大声地答应着,挑着皮箩,屁颠屁颠地跟着部队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