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八章 设币局政军并举
肥猫江湖2025-07-02 21:254,077

卢植亦不喜商贾,遂道:“商者,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无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上下相反,好恶乖迕,而欲国富法立,不可得也。”此言皆是前汉御史大夫晁错《论贵粟疏》中的内容,卢植几乎不做改动完全照搬过来,是表示认可晁错“重农抑商”的观点。

  王烈道:“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商者逐利,亦可规导之。制律定法,州郡之责也。夫农人产粮,有盈余而鬻之,价数十则伤农,价数百则损商,伤农则无粮,损商则无财。上下取中,则农商俱利;州郡定规,则贾市稳。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

  “此事我最有感触。”赵芳突然道,“子承在辽西首推兴商,制策约管,辽西商贾云集,百姓因而得了不少实惠。诸公不如择时去辽西查看一番。”

  见三位宿德大儒有要吵起来的苗头,赵芳还来火上浇油,张胤赶紧插话道:“种地之人是朝廷之民也,经商者也是朝廷之民。今有贵贱之别,盖为古俗也。这个事留待以后再多加讨论吧!今牧正所提降商税,施行应慎重,不如在辽西先试行一年如何?俗话说眼见为实,咱们看看效果,以后再定是否要全州推行。”

  王烈、张俭、卢植相视一笑,纷纷点头。他们一时兴起议论起来,相互间都没有恶意。张胤只同意了降低商税,却没有说要改变商贾的社会地位,即使是针对商人加倍的口赋、算赋等也没有变化,自然也就引不起张俭等士人的强烈反感。张胤心里清楚,士人对商人的轻视由来已久,想改变这种状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也许只有当幽州再发展一段时间,士人从中获利之后才有可能。他也不是要把商贾的地位提到多么高,只是希望利用商业来发展经济,目前这个事也不是最迫切的。

  张胤当即下令在辽西试行牧正所手书的新的《商税则例》,并请赵芳于各县张榜颁布,试行期为一年,一年后再议是否全面推行。

  张胤让楚鹤将董卓所铸的小钱拿出来给众人传看,然后说道:“这就是董卓那厮新铸造的小钱,诸君能从中看出什么吗?”

  凌操性子急,大声道:“这也能算钱?这不讹人吗?”

  华歆笑道:“董卓就是要讹老百姓的钱花。”

  凌操虽然读书不多,但久在江湖行走,也明白这种私铸劣钱是怎么坑老百姓的,因此恨恨地道:“恨前次讨董没有我水营的事,要不我一定杀上前去,把董卓老贼的脑袋瓜子拧下来,献给郎君当夜壶使。”

  张胤笑道:“坤桃壮勇。这个小钱一出,关中百姓算是遭了殃了。”

  沮宗道:“新莽时,各地乱起,州郡广铸劣钱,钱不抵物价,百姓无奈只好以物相易。三辅与关中怕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华歆道:“物物相易也没什么,就怕董卓要人人强制使用这‘讹人之钱’,那样的话就算是世家豪族也得被他刮地三尺。”

  齐周道:“以董卓的所作所为来看,此事难免。”

  樊秀格格笑道:“那不是正好?天下人都与董卓离心离德才好,我们巴不得呢!”

  众人皆笑,也不在意樊秀说话肆无忌惮。

  樊秀转而对张胤道:“董卓又犯了一个错误,是好事啊!郎君是怎么打算的?”

  张胤道:“也算不上什么好事,不知有多少百姓会因此受苦。”

  卢植和张俭都颔首微笑,张胤这话才是有担当的朝廷重臣所为。

  樊秀不以为意,微笑不语。

  张胤道:“董卓废五铢钱,坏了币制;铸小钱,盘剥百姓,弄得天怒人怨。此等作为,也会影响幽州。天下人都不用五铢钱,都以物易物,商贸难兴。且币制乱了,再想恢复就难了。只有钱币才能让物价和市场更加平定和稳定,我想着,幽州也得铸钱。”

  众人知道张胤此举不会是为了敛财,因此都凝神倾听。

  “一来发饷,二来亦可向地方购买物资,三来可平抑物价、稳定市场。在金曹下设铸币局,统管铸币、发行等诸项工作。先帝制四出钱,董卓铸无文钱,士人、百姓皆怨之,我看这五铢钱的名声算是彻底被败坏了。幽州就不铸五铢钱了,铸新币铜元……哦,所谓铜元,与制钱稍有不同,中无方孔,重量增加。府库中,我们的铜有数百万斤,每年还有大量的进项,足可支撑。金、银一直作为大额支付的手段,但总归是不如铸造成钱,现在我们的金银几乎没留下多少库存,都花了出去。后面可不能这么大手大脚了,要注意控制、节流,待时机成熟,再铸造银元、金元。李艾说的那个矿,值得期待。”说道这,张胤忍不住笑了,开玩笑道,“只是不知道李艾能挖出多少‘钱’来?”

  所有人都有些笑意,张胤接着说道:“至于比价嘛!我们的铜元比旧钱要以一比二十,但我们实诚些,要足量足质,就是要告诉世人,幽州所铸的钱保分量。至于董卓铸的那些小钱,算不上钱,比多少也不收。”

  按大汉律,仅九卿之一的大司农拥有铸币权,各郡县的铸币权都在光武年间被废掉了。但实际上地方私铸屡禁不绝,黄巾之乱后,各郡守也时有开铸私钱的情况发生,董卓只不过是将其做到了极致的没脸没皮。他虽然没用“当五钱”、“当百钱”这种做法,但是他所铸的那种小钱,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按说张胤提出幽州牧府也铸钱,而且铸新钱不铸五铢钱,也是违制的做法。在座的人出身不同,背后的利益也不完全相同,但是却并无一人提出反对。原因也好理解,如今天下大乱,朝廷政令不出三辅,任何一州甚至一郡都得依靠自己的办法生活下去。

  祭雍问道:“这事情可做得,我只是担心,牧府铸出的新钱有可能会被长安的小钱顶掉,老百姓收在家中不用,我们也是无可奈何。”

  张胤道:“这就是牧府应该要考虑和完善的。我想,应该跟子明沟通一下,在幽州和并州定下规矩,市场上只能收铜元和旧式五铢钱、四出钱,也可以用金银支付,但严格禁止劣钱流通。老百姓们用布帛的、以物易物的,也要引导。”

  沮宗道:“私铸官钱一直不能禁止,若是有人仿制铜元,很可能会给牧府造成巨大的损失。”

  张胤道:“这个问题,我之前已经跟蒲子淳谈起过,可以让他说说。”

  蒲良起身道:“我敢保证,天下没人能仿造铜元。幽州冶铁、铜的技艺是这些年来匠人们研究出来的,有些技术天下独此一家,旁人想学去,难!”

  蒲良从袖中取出几枚铜元,递给祭雍、华歆、沮宗、赵该等人,说道:“这是按照使君所说,制成的样钱,诸君看看便知。”

  沮宗用手掂了掂手中的铜元,感觉入手沉重,分量很足。这铜元制造精美,正面雕有花纹,中间是个“壹”字,背面则有“幽州官制”四个悯农体字,看笔体像是张胤手书。铜元的铜色莹润而花纹精致,感觉不像是钱而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沮宗不懂冶金之术,但直觉告诉他,这个绝难仿造。不仅仅是做工,单是这铜质就不是一般人能够弄出来的。

  祭雍、华歆、赵该、赵芳、李乾等人也觉得这样的铜元即使值二十枚五铢钱,百姓们也不太可能拒绝使用,推行起来阻力不会太大。

  铸币发行的大忌是滥发和能放不能收。幽州设置铸币局就是要用专人主持铸币工作,滥发不会。但是要是幽州牧府只管铸币对外发行,却没有收回的通道,那么同样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铜元贬值,自然就会被各方抵制。对于这个问题,张胤提出牧府向商贾和百姓收税时以铜元计算,并允许各郡国用铜元向牧府购买物资,同时在海外贸易时也使用铜元,这样就找到了铸币的出口,保证币值的稳定。

  只要能保证币值的稳定,幽州内部各郡国之间就不会有拒绝使用的借口。而如果铜元在幽并两州推行开来,加上两地牧府的引导,很有可能会迅速辐射到冀州、凉州等地,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一只打击董卓的无形的铁拳。等到董卓治下经济崩溃,那么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张胤觉得铜元成为夷洲、州胡和三韩、秽貘、夫余等地的通用货币也可能比预想的更早实现。

  “这个事就这么定下吧!铸币局由雅山先生统管,李艾具体负责,文则和张植辅助,尽快拿个章程出来。如何铸币、如何发行、一年发行多少、稳定币值的机制、应急的手段等等,都要详细地制定出来,与各郡的沟通、联动都不能忽视了。”张胤见该说的都说了,该解释的也解释了,便拍了板,“军改之后,军功奖升制度也需要有些适时变化,尽快派人起草个东西出来。另外,军械制造也要跟的上,子淳还得多费些心思。兵器制造工坊这个名字忒嫌小了些,毕竟也不是只制造刀矟弓弩之类的兵器,还要制造霹雳弩、伏火弩等大型军用器械……改叫军械局吧!”

  说是改个名字,其实并不那么简单,这意味着幽州军械制造的规模化和制度化,是为发动大规模战役打的底。蒲良不敢怠慢,答应一声,算是领了职责。

  张胤对楚鹤道:“请仲景先生来。”

  楚鹤转身出去,不一会儿将张机带到。今天参会的都是幽州牧府的要员,张机目前还没有进入牧府任职,还不能参加,之前一直在厅外等候。

  张胤道:“我来给大家介绍,此是前益阳令张机张仲景,想必大家已经有人认识他了。仲景先生为益阳令是屈才了,为一郡太守也绰绰有余。”

  张机拱手向大家行礼,谦虚道:“使君谬赞。”

  张胤道:“我非说笑,此言皆是真心。不过,我请仲景先生来,不是要升他的职,而是给他出了个难题。仲景先生是天下闻名的神医。医者治病救人,扶危济世,是真正的大术、仁术。我之前不为先生授职,就是在等医馆建成。如今,馆已成,先生该出山了。”

  坐在一旁的李和面带微笑,也难掩激动。当年因几名孤儿生病,他结识了张胤,然后受到了从没有过的重视,到辽西组建医曹、任职,如今他已经能够跟祭雍、华歆、沮宗这样的名士坐在一起议事,旁人也尊敬他,再不以医匠视之。张机的到来对他来说是竞争,但他并不反感,一方面是因为佩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满足,他对现在的身份和地位都已经很知足了。有张机的加入,只会让他更进一步,甚至,名留青史。

  他想着找个机会跟张胤说说,把自己的儿子李玄从夷洲给弄回来,夷洲那地方毕竟是化外蛮地,李玄在那里总是不能让他放心。黍谷雨嫁给楚鹤之后,一直留在夷洲做事,自己的这个傻儿子也白痴一样地跟着留在那里。难道他觉得事情还会有什么转机吗?若是李玄回来,跟着张机学习医术肯定会更有前景。

  张胤道:“请仲景先生负责医馆之事。一者坐堂接诊,与民医疗;二者汇天下医方,编纂医书;三者研经治学,传术后辈。此三事,非医者之大匠不能为,非仲景先生不能为也。”

  张机道:“得使君知遇之恩,机终身难报,不敢不戮力用心。医馆之事,机一力担下,无论如何也要把它完成,请使君放心。”

  张胤喜道:“有先生在,我无忧矣!”

继续阅读:第二百二十九章 造巨舶长风破浪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峥嵘志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