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珍目视管承,侃侃而谈道:“汝身处危墙之下,命不久矣,仍不自知,诚至愚也!汝死不足惜,可怜将身家性命交付于你的上万百姓,也要跟着没命,诚可叹也!汝不顾徒众生死,枉称豪侠。”
管承勃然大怒,猛地抽刀出鞘:“你竟敢在此危言耸听,以为我不敢杀你吗?”
黄珍哈哈大笑道:“你若斩我头,只会死得更快!”
管承哼道:“你以为我不知道吗?你不过是幽州人的说客罢了。”
黄珍道:“你难道以为能够依靠这个小岛抵住骠骑将军的大军?公孙犊自恃有船有人,据不投降,可惜一战而溃,最后还是降了,却已经失了进身之阶,不过是免了一死。王营主动率众降骠骑将军,得封别部司马,其部百姓亦得妥善安置。你欲为公孙乎?为王营乎?”
管承道:“我管承顶天立地,岂此等人能比?我誓死不降。”
黄珍怒道:“你想学管亥吗?你想置此岛上三千家百姓于死地吗?大军既至,夷平此岛,难道这就是你想要的结果?你的顶天立地就是拉着所有人一同去死?吾知你并非生来乐于为贼,实在是被逼无奈。旱灾是天之所为,贪腐是人之所祸,两面并行,使人不能活。不为贼,汝难以生存。你振臂一呼,百姓景从,他们是敬你的为人,希望你能带领他们吃上饭,活下去。他们携老扶幼,把命都交给了你,你就带着他们在这岛上枯守下去,或者被大军荡平?骠骑将军孝勇无双,仁义之名著于天下,今其至也,青州将定,百姓们所盼望的日子就要来了,你又何必固执,逆此大势?你若献此岛,一可为自己寻个安身立命的将来,一可为三千家百姓寻个富裕安稳的生活,何乐而不为?”
管承心中微微一动,说话的语气不知不觉地缓和了许多:“我若降,骠骑将军如何待我岛上徒众?”
黄珍道:“骠骑将军在青州将施行屯田,他有言,岛上田地均分给各家,愿离岛的每人奖永业田十大亩,亦可入屯田营屯田。不管哪一样,皆能衣食无忧。至于阁下,封都尉。”
张胤到了青州,管承是知道的,这些话如果真是张胤所说的,那么他也相信绝对能兑现,张胤悯农郎君、燕北长城的名声不是白给的,他只是在犹豫,一旦投降,得了官位却也失去了啸聚山林的自由。想了半晌,他苦笑一声,道:“阁下做得一个好说客。”
管承上前给黄珍松了绑,命侍卫去摆酒宴给黄珍压惊。管承家族是长广县中不大不小的一个豪族,家产不少但因为祖上出身不高,因此一直不能融入到真正的士族之中。时下,像管家这样的家族,不过是那些官宦豪族眼中的肥肉,什么时候下刀割去不过是人家的随意。若赶上盛世还好些,兴许能持续繁荣一段时间,但若赶上像现今这样的乱世,破家灭族也不过在人家一念之间。
管家被世家大族欺凌至家破人亡,管承最终也走上了举旗造反的道路。如今他反复琢磨,觉得家族如果要兴盛,造反肯定是下下策,加入官军,建功立业,才有可能成为与那些世家大族一样的豪族。因此,他只能选择投降。
黄珍见说服了管承,心中也暗暗高兴,酒宴上便多饮了两杯,与管承说些张胤的传说。
第二日,管承安顿好岛上百姓,跟随黄珍赶到剧县,拜见张胤。
张胤见到管承,便知此人不简单。管承的身高也就在七尺五寸左右,也不算壮硕,但面相精干,双目有神。按张胤的直觉,这样的人要么行事有侠气,要么智谋过人,要么就是有比较不错的领导能力。管承能在当今这种情况下带着三千户百姓逃入海岛,而且那些人对他死心塌地,没有点儿拿得出手的能力也不可能。张胤问了问他关于青徐两地的局势,管承也能对答如流,说话很有见地。
管承既降,青州全境算是彻底安定下来,张胤出榜安民,以幽州的屯田制推行于青州,凡黄巾徒众皆编入屯田营,每一千户为一营,六郡国共编制百余屯田营。其余不曾加入黄巾军的百姓各安其地,由各郡县乡亭授予田地,妥为安置。
桓帝时,青州有人口三百万,而如今粗略普查下来不到之前的一半,短短几十年损失过半,实在是让人唏嘘。
同时,张胤上表朝廷,表关羽为荡寇将军,领青州刺史;张飞为偏将军,张辽、黄忠为中郎将;太史慈为积射校尉,领东莱太守;从事中郎刘政为北海相;管统为平原相;祭慷为济南相;程凛为齐国相;田韶为乐安太守;孔融为广阳太守。
又选黄珍为东莱郡丞;北海国剧县人滕耽为北海国长史;兖州山阳高平人、郑玄学生郗虑为平原国长史;管尚为济南国长史;北海高密人、郑玄学生张逸为齐国长史;任旐之子任嘏为乐安郡丞。
孔融往幽州是他主动要求的。因郑玄入了弘儒堂为教授后,张胤恳请他与卢植、王烈、张俭等人共同整理偷运到幽州的兰台和东观的藏书,前广阳太守刘卫、乐浪太守张歧也知这是留名后世的大事,便也辞了太守之职,与陈留外黄人申屠蟠共入弘儒堂讲学、整书,孔融颇为心羡。张胤好说歹说,允孔融也入弘儒堂为教授,才说服他接替刘卫为广阳太守。孔融是孔子之后,他到幽州在士林中的影响比起郑玄到幽州的效果其实差不了太多。
右北平太守刘政因年寿已高,于上月病逝于府寺,张胤亲自写了一封祭文,送回蓟城请祭雍代为前往吊唁。斟酌之后,张胤表李乾为右北平太守,徐隆为乐浪太守。
张胤在安排青州人事的时候,选择了以幽州老人为主,青州本地人为辅的方式,目的是希望在收拢青州人心的同时推进幽州的治政和治军模式在青州以最快的速度展开。
关羽为青州刺史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关羽之勇猛天下闻名,恐怕比董卓军的虓虎吕布也不遑多让,而忠义远胜吕布,但他的治政能力相比起来可能要弱一些。张胤以关羽为青州刺史,主要用的还是他的领军能力和在青州的威望,多给他配几个治政能手就完全可以弥补他治政方面的不足。张胤建议关羽以祭雍为别驾,而治中从事则最好从青州本地人中选取。关羽考虑数日之后,选出的治中和簿曹从事也很让张胤满意。
治中为郑益,字益恩,郑玄之子;簿曹从事为孙乾,字公祐,北海剧县人,郑玄的学生。这两人都与郑玄沾亲带故,最大的特点就是人脉极广。郑玄在青州积年,授徒无数,青州六郡国到处都有人是他的学生,特别是各地士族子弟,若不到郑玄门下停学,都不好意思到外州游学。各地县令、县长也有大半自称为郑玄学生。孙乾又曾被郑玄推荐到焦和的刺史府中任职,对青州也很熟悉。有这两人在,再加上祭雍在政策上掌握方向,就算关羽当个完全不操心的甩手掌柜,恐怕也出不来什么大问题。赵节和徐邈两人也到青州刺史府中为从事,积累治政的经验。
一场大雨解了青州的旱灾,张胤命屯田营从幽州走水陆两路向青州运送五万石稻、麦、黍、菽等作物种子,数万头耕牛和无数农具,未来两年内凌操在倭岛所得粮食也将全部运到青州,只要近期不出现什么大的灾难或动乱,青州恢复生产指日可待。
青州百姓历经大灾、大乱,张胤认为需要用相对宽仁的法律来管理,但前提是需要有一支具备强大战力和威慑力的军队来镇守,荡寇营和敢死营他又计划讨董时使用,因此他决定精选百万青州百姓和黄巾军中勇健者组建青州军。
青州军分为三个军级单位,一为忠义营,关羽为主将,成弘、王钦为辅,统司马俱、韩阳、韩宇、郭祖等,军中骨干为原荡寇营和敢死营老兵;一为惟正营,张雄为主将,岳青、沈烈、马骏、马童辅之,军中骨干为紫驳营精锐;一为伏波营,太史慈为主将,潘虎、高海为辅,统管承、公孙犊、王营等,军中骨干为幽州水营士卒。两个陆营的番号都源于张胤教养黍谷山孤儿时“惟正是忠,为忠而义”的八字决,各下辖一个骑兵营、两个步兵营、一个辎兵营和两个直属屯田营,规模为三万人;伏波营下辖一个水兵营和一个陆战营,总数为一万人。荡寇营改由中郎将张辽统领,调张相辅之。
成弘和王钦都是青州的豪族子弟,壮健勇武,颇识兵法。成弘是东莱长广人,也曾求学于郑玄,家资巨万,实力雄厚,管承攻取长广时亦不敢动之分毫;王钦则是北海剧县人,家族世为两千石,后世北海王姓人多为其后。
青州军的骨架搭的很快,兵源素质也相对很高,但要形成类似荡寇营、敢死营那样的战力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作战经验。好在还有时间,青州未来相对会安定下来。
青州毗邻冀、兖、徐三州,又拥有广阔的海岸线,张胤希望将这里建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军力、存储着规模巨大的战备物资的基地。一旦在西、南两个方面发生变化的时候,从青州出动,可以迅速占据有利的形势。为此,幽州付出的军械、粮食等物资的规模是极为巨大的,但也是必须付出的。
青州安定,张胤十分高兴不说,也经常会冒出一个匪夷所思的念头:“之前黑山贼于毒、匈奴单于于夫罗都已经投降了,再没有了青州黄巾,曹操又该如何崛起?”
九月,张胤率紫驳营和敢死营回返幽州,关羽、祭雍、张雄、太史慈、刘政等率一众将校、干吏等出城送行。荡寇营则要等到明年春天前后,青州已经相对稳定后再返回。
看着渐行渐远的数万人马,关羽紧紧攥了攥拳,昨夜他与张胤一番长谈,聊了很多,张胤叮嘱他要守好青州,也跟他说了未来的计划和想法。其实不用张胤说很多,他已经隐约猜到了一些。天下已经混乱至此,不知有多少人妄想着封疆裂土,就算是那些打着讨董旗号的人不也一样吗?
兖州刺史刘岱,因与东郡桥瑁在汴水之战大败,互相仇恶,刘岱借口兖州大旱向桥瑁借粮,桥瑁识破了他的心思,故意不给。刘岱大起军兵突入桥瑁营中,杀死桥瑁,尽降其众,改以王肱为东郡太守。以州临郡,哪还有什么结盟的道义?
益州刺史刘焉,贪慕米贼首领张鲁之母的美貌,暗暗与之来往,私命张鲁招募徒众与也曾是五斗米教首领的张修共同攻击汉中太守苏固,得胜斩之。可笑的是张鲁、张修杀了苏固后,张鲁又设计杀害了张修,兼并其众,并截断斜谷道,杀害朝廷使者,自封为汉中太守。同袍失信,上下逆击,哪还有什么恩情义气?
更别说冀州牧袁绍、后将军袁术等人了,世受皇恩,却不思辅政报国,尽想着争夺地盘,壮大势力。一个觊觎冀州,在阿兄张胤的宽让下终于得手;一个窥视荆州,却不得人心,处处占不到先机,不得寸进。为臣失忠,为民寡义,哪还有什么道德礼法、君臣之节?
这些人哪个不是野心勃勃?哪个还有匡扶汉室之心?
秦失其鹿天下人共逐之!关羽真心希望那个得手的人是张胤,因为他相信张胤的为人,也敬佩张胤的才干,也只有张胤才能带给天下百姓所期盼的生活!
既然张胤已经将青州交到了他的手中,他就肯定即便是舍出这条命去也会把它守好……不仅要守好,还要壮大它。
太史慈同样心情有些激动,这几天“伏波”二字一直在他的脑中转悠。在大汉,这两个字可不仅仅是“降伏波涛”那么简单,具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不管是前汉武帝时的路博德,还是本朝光武帝时的马援,都是征战沙场,抵御外族的天下名将,两位伏波将军的功劳是大汉子民们绝不敢忘记的。时至今日,马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的话还如震在耳。青州水营以“伏波”为名,其背后是张胤对他的看重,个中意味不言而喻。
“我会成为第三位伏波将军吗?”太史慈深感肩头的担子之重,也勃然而发一股冲天豪情,“大丈夫生于世,当带三尺剑,登天子之阶。今时风云激荡,正当我辈展志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