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三章 新军制
肥猫江湖2025-07-02 21:294,086

黑山营步兵随后也赶到鱼儿涧,接过打扫战场和收拢俘虏的工作。郭缊将麾下的雁门郡兵撤出战场,那意思摆明是对缴获所得没兴趣。他不是要独善其身,而是因为他是并州的官员,虽然对有可能威胁到本郡的叛军有讨伐之权,却不想因打扫战场的那点油水被幽州将领误会。他相信张胤和张晟这对兄弟都亏不了他。

  武脂虎不善于与郭缊这样的豪族大吏打交道,便派陶升出面与郭缊协商如何处理俘虏。对此,郭缊自认为不好发表议论,建议全部驱回普富卢老营圈禁起来,等候张胤回来再行处置。这种做法相对稳妥,武脂虎也没有什么意见。

  第二日,王泽和邢举也闻讯赶来,盛赞武脂虎有勇有谋,让她多少有些不好意思。对于安抚民众、重建屯田区等事情,有王泽在她也基本上不用操心,相信不久后崔基和张俊也会派人过来处理。

  张飞是在五日后赶到班氏的,他拼命催促敢死营士卒赶路,却依然错过了大战,心中略略有些失望,不过他可不敢向武脂虎发牢骚,怕被告诉给张胤。

  张胤于邺城收到普富卢已经被平定的消息,他并未对外示人,依然准备按原计划率军返回蓟城。不过起行时,他在韩馥为他设的酒宴上大发雷霆之怒,指桑骂槐地痛斥普富卢不忠不义,反叛幽州拖了他讨董的后腿,跟某些筹粮不济的刺史、太守一样无耻、无能,都该斩首示众。韩馥听了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却不敢反驳,而他身边的长史耿武、别驾闵纯等人则对张胤怒目而视。张胤视而不见,饱饮一顿酒水之后,拂袖而去。

  回到幽州,张胤下令将普富卢部十四岁至六十岁的男子皆以反叛之罪叛服苦役三年,送到令支山中挖矿。其部落中的女子和老幼则以保、什为单位分别迁往幽州各处屯田区,而普富卢部的领地也转交给黑山移民做屯田。这一招比将人都杀了还狠,普富卢部曾经全民皆兵劫掠各处屯田区,现在却要在屯田区中讨生活,周围又都是汉人百姓,不仅要受监视,恐怕还会受到歧视,日子想想都好过不了。这些普富卢部的部民也必须放弃自己习惯的游牧生活,转而进行耕种,必然会被汉人慢慢同化,三五年后,普富卢部不灭也灭了。

  普富卢自诩为雄才大略,却不知自己草包式的行为不仅使自己事败身死,也给自己的部落带来了灭顶之灾。他的覆灭却也让幽州汉胡百姓看清楚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经过了这么多年贫困和战乱之后的整个幽州,所有人都期盼着在悯农郎君张胤的带领下走向富裕的生活和安定的社会,与此背道而驰的任何人都不会有好结果,哪怕他是极为强大的异族部落,如鲜卑人、匈奴人、难楼部或者普富卢部;哪怕他是数百年以来的世家大族,如渔阳盖家、中山赵家,都是一样的下场。

  比普富卢幸运的是能臣氐,因为临阵反水的功劳,被张胤赦免一死,孤身一人入紫驳营为骑卒。

  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短时间内幽州已经再也不太可能出现大的战事,张胤这次回来预计能有较长的一段安定时间,因此他在处理完普富卢的事后便开始着手完善幽州的军制,这也是他在讨平幽并二州叛乱后就一直想做的。

  后世军队的独立作战单位编制一般是方块形的二二编制和三角形的三三编制,两者各有优劣,但在三三制下,指挥员通常能保留一个子单位作为预备队,因此更不容易被敌方一波击溃、打垮,使用者也相对更多。张胤并没有想直接照搬后世的军制,毕竟时代不同,时下的五二编制早已经深入人心,也没有必要强制进行更换,引起不必要的混乱。

  部是时下军制的最大编制单位,一部千人,在如今的绝大部分战场上都能发挥作用,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甚至能独立作战,但应付讨董这样的大规模战役的时候,就显示出了单位作战区域内战力不足的弊端。张胤决定将营和军确立为固定编制单位,五部为一营,主将为都校尉。军级单位则相对特殊一些,标准配置是由三营战兵加一营辎兵组成,达到了两万人,主将为中郎将或将军。在可以预计的未来,战斗会激烈而且频繁地发生,因此张胤认为主要的野战军级单位都必须拥有独立打一场战役的能力。

  紫驳营、白骑营、破虏营、先登营、陷阵营、荡寇营、敢死营、鲜卑营、乌桓营、匈奴营、黑山营和幽州水营都升格为军级单位,番号不变。其中紫驳营是张胤的亲卫营,因此虽然仅有五千人,但享受高级别编制;白骑营是张晟的亲卫营,陷阵营是具装重骑兵营,也相对特殊;破虏、先登、荡寇、敢死和黑山营都是步骑混编,下辖一个骑兵营、两个步兵营和一个辎兵营;鲜卑和匈奴营则为纯轻骑兵配置,其作战以骑射战法为主,都是两万人整;乌桓营是突骑性质,介于轻骑兵与重骑兵之间,除了战马不披甲或覆皮甲,士卒的装备与破虏、先登二营骑兵类似。水营在原有五千水卒的基础上,扩充至增加一个五千人规模的陆战营,侧重于登陆之后的步战。所有野战营的辎兵营都与普通辎兵不同,其训练强度与野战兵相差无几,同样拥有战斗装备,行军时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遇战时则以运粮筑营、围结车阵、建造和使用霹雳弩等为主要职责。

  为适应这种军制的变化,也为表彰讨董时众将的战功,张胤表奏破虏营严纲为平虏中郎将,单经为平寇中郎将,张相为勇烈都尉;先登营韩当为偏将军,菸楼为立信都尉;陷阵营高顺为裨将军;荡寇营关羽为荡寇中郎将,张辽为中坚校尉;敢死营张飞为征虏中郎将;乌桓营田楷为捕虏中郎将,王门为忠义校尉,颁下为秉义校尉;白狼乌桓乌延为白狼校尉,卞秉为辅军都尉,汗卢维为立义都尉;紫驳营典韦为武猛中郎将,尾敦为中军都尉,敖山为护军都尉;白骑营岳青为佐军都尉,沈烈为助军都尉;水营凌操为横海中郎将,太史慈为积射都尉,司徒横为楼船都尉。并且以从事中郎韩猛为抚军校尉,调入先登营;以赵云为牙门校尉,调入紫驳营;以黄忠为武锋校尉,调入敢死营;经张晟推荐,以徐晃为横野都尉,调入陷阵营。

  陷阵营一直是幽州的一个特殊兵种单位,一千三百多重骑兵作战时发挥的作用,常常是数千人组成的步兵营也达不到的。幽州的财力越来越强,张胤也放心大胆地对陷阵营进行了扩编,重骑兵扩充为三千人,辅兵增至五千人,并增加两个重步兵营。当年,张胤在派军进入夷洲之前,提出在军中加大长矛兵的数量,主要为了降低步兵装备的成本,但幽州兵其实仍然以骑兵为主。这次讨董回来,他越来越发现骑兵虽强,却绝不是万能的,为未来的战斗着想,他必须提高幽州的步兵数量和战斗素养,重步兵营因此诞生。这两个重步兵营士卒皆从各营和幽州郡兵中精选,要求体格高大,并且具备高超的战斗技能,经过训练之后必须能够熟练使用刀盾、长矛和弓弩等多种兵器。陷阵营中的步兵和辅兵都配备战马,这种形式是典型的骑马步兵,旨在提高机动能力。调徐晃入陷阵营,则是看重他的统兵能力。张晟推荐徐晃这样一个白波贼降将,旁人还有疑议,但张胤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开玩笑,“有周亚夫之风”的徐晃,那可是五子良将之一,不要说是做一营副将,就算是独领一军也绝对能让张胤放心。与徐晃相对的,牛辅麾下的猛将张济却因为妻子邹氏和侄子张绣等都在董卓军中而不愿投降,被张晟收入大牢。

  黑山营中张雄已是讨逆校尉,陶升是建义校尉,于毒是建忠校尉,独武脂虎无正式封职,张胤也不上表朝廷,直接对外宣布武脂虎为虎威中郎将,张窈为巾帼校尉,唐鸾、薛娇、鹿雪儿、刘羡、黍谷梅、黍谷桃等各为司马。

  因度辽将军耿祉战死,张胤与张晟共同表裨将军、都乡侯、辽东属国都尉程普为度辽将军。程普战功赫赫,文武两面都很有手段,是非常合适的人选,只不过与耿祉比起来,家族势力要弱一些。

  连续十几年的归化教育,现如今辽东属国境内的乌桓人和其他小种部落胡人,从服饰到语言都基本上已经与汉人无异,其中的大多数人也认可幽州牧府,张胤同时建议朝廷撤销辽东属国,以闾山为界分各县入辽东、辽西二郡。而张胤的根本目的是统合幽州境内的各个胡人归化部落,以前那种置地安置胡人,允许胡人自成一部,各自拥有部落之主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了,难楼和普富卢就是前车之鉴。其实,从一开始,张胤就打算融胡人于汉民之中,只是因为前期艰难,担心社会不稳才采用了一些怀柔政策,现在他觉得已经到了可以更强硬一些的时候。

  鲜卑人的归化时间相对较短,所以辽西属国暂时保留,但是为了加强对鲜卑人的管理,分担护乌桓校尉邢举的压力,张胤上表增设护鲜卑中郎将,以辽西属国都尉徐荣兼任。而护鲜卑营士卒则以扶黎营和渔阳营为基础,不足的再从汉民中招募。整合下来护鲜卑营满编为五千人,其中两千为骑兵,原扶黎营校尉蒋奇、渔阳营校尉邹丹相应地成为徐荣的副手。

  邹丹自三十几岁起就是渔阳营的主将,至今已有十几年,却一直没能升迁,如今反而做了别人家的副手,其内心满是苦闷,与蒋奇聊时也是牢骚不断。只是限于张胤的威势,他不敢不从。

  这次调整军制,幽州的屯田兵和辎兵加在一起超过了十万人;常备的野战兵,包括在并州的白骑营、先登营等在内,达到了二十万人规模,其中骑兵有近七万人。新增加的数万人并不是重新征募,而是主要从屯田兵、辎兵和郡兵中选出。为此,张胤要求各郡大规模削减了郡兵数量,这样算来与之前相比,幽州的总兵力其实并未增加,反而是减少了,百姓的养兵负担也没有增加。这种做法也只有张胤能完成,换个人,各郡太守不反了天才怪。

  整合完军制,张胤将牧府大部分事情托付给祭雍和华歆,逐渐轻松下来,有了一点陪自己家人的时间。他现在膝下孩童成行,足有十名子女之多。在外漂泊大半年,这些小不点儿各个让他牵肠挂肚,回来后就想着挨个儿亲近。

  长子张挚已经十二岁了,近来一直跟在王烈身边读书,气质和风仪都变得更为儒雅,学识也增长了不少,已经能够跟张胤讨论天下政事。王烈传授给张挚的不仅有学识,还有看待问题的独特方式,张胤也不得不感叹自己给孩子选对了老师。对于这个儿子,张胤一直着力培养,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成长,学识还在其次,眼光是必须要有的,因此他有时会特意叫张挚来,问一些时事的对策。张挚也能有问有答,很多时候还让人觉得颇为惊艳。

  次子张擎、三子张泰也已经十岁了,正是当年张胤戮贼救父的年纪,张胤分请张俭、濮阳闿为两人之师。说实话,张俭和濮阳闿的辈分其实有些高,换旁人也请不动他们,但张胤就不同了,张胤开设弘儒堂,弘扬儒学之举极对两人的脾胃,就凭这一点两人都不太可能拒绝。事实也是如此,两位泰斗级的经学大师欣然同意,每日里就算讲经时也把两个小童带在身边,用心教导。

  其余的几个孩子还要小一些,到了学龄的都在府中跟随徐琮读书习字,同时跟随王越习练技击之术。

继续阅读:第二百二十四章 大义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峥嵘志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