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路上
桃笺2017-04-29 21:003,499

  虽然已经出了正月,可从景德镇往京城那是一路向北,越走天气倒好像越冷了,仿佛春天已经被抛在身后,根本赶不上来似的。

  “好冷——”宋端霞把船舱的窗户紧紧关上,还觉得江风直往缝隙里钻。

  杨氏把自己手里还有点余温的手炉塞给女儿:“把那袄子披上,这水上的风湿冷,钻骨头。”

  宋端霞捧着手炉发抖:“怎这会儿还这么冷……炭也没了。”宋家这是偷偷进京,自然不能大张旗鼓的准备东西,也只在上船之前买了些炭,这十几天下来可不早用光了。

  杨氏叹了口气:“如今是在路上,且忍忍。管事说了,最多后天就到码头,到时候再采买。总算这会儿离得远了,能多买些东西。”之前是尚未出江西地界,生怕被马呈发现了踪迹,采买都不敢买得太多,就连租船也捡那不起眼的货船来租,自然便更辛苦些。

  宋端霞小声嘀咕了一句:“我昨儿还看见老太太那里搬了一筐炭……”宋老太太带着两个孙子住一间大舱,供给自然是最好的。

  杨氏苦笑了一下,道:“你弟弟们年纪还小,老太太年纪又大了,最是受不得冻……”宋老太太偏心孙子,又不是一天两天了,“快别说孩子话,让人笑话。”

  宋端霞翻了个白眼,小声道:“谁会笑话……”说着,目光往舱门处瞥了一眼。要说有人会笑话,也只有这个半路跑出来的二姐姐了。宋大太太带着宋端云住另一间舱房,也是冷得等闲不会出门。

  杨氏暗地里掐了她一下,堆了笑容道:“霁姐儿,你冷不冷,快上榻来盖了被子暖一暖。”

  这一声霁姐儿又让宋端午怔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太太放心,我不冷。”自打宋襄给她取了这个名字,宋大太太说是这名字还未写进祖谱,从来不叫,似乎这样就可以不承认她跟宋端云是姐妹。倒是杨氏时常这么叫她,可惜宋端午怎么听都不习惯,总觉得这是在叫别人。

  杨氏看看宋端午真不像冷的样子,也就罢了:“若是冷了,就上榻来。”不是她的亲生女儿,话说到了也就是了。

  宋端午点了点头,却并没打算上榻去。宋大石家虽在小陇村算过得不错,冬天也并没那许多钱去买炭。且窑场上工可不管冬夏,她早就习惯了。这里虽比景德镇要冷些,可她多动一动也就暖和了,倒是似杨氏母女那般总是坐在榻上不动,没了炭火才会越来越冷。

  不过这些话她也不打算说。宋家这次形同出逃,带的下人都极少,好些事下人们忙不过来,她也就时常搭把手,顺便也活动一下身体。这个,宋家的人可是众说纷纭。宋大太太就曾经含讥带讽地跟她说“如今不是在乡下了”,自然是觉得她做了宋府的姑娘还情愿做粗活,上不得台面呗。

  这些话,杨氏倒是没说过,可单看宋端霞的样子就知道,这母女两个心里的想法其实是跟宋大太太一样的。既然如此,她若是跟她们说多活动一下能暖和些,大概她们也会嗤之以鼻的,还是省省吧。

  “太太,不好了。”红芳张张慌慌地从外头扎进来,带进一股子冷风,冻得宋端霞连忙叫:“快关上门!你乱跑什么!”

  “老太太病了!”红芳顾不得回答宋端霞,“紫槿说,昨天夜里风大没睡好,早饭就没大用,这会儿身上也热起来了。”

  宋老太太毕竟是有点年纪的人了,这些年又养尊处优惯了,最远也不过是坐了马车去景德寺上香,何曾出过这样的远门,还这般艰苦。且她心里还惦记着丈夫和儿子,一路熬了十几天,终于是撑不住了。

  这下子满船人都慌了。船还没到码头,两边江岸一眼看过去连个零星村镇都没有,哪儿去请郎中?

  “快,快熬姜汤来!”杨氏一迭连声地吩咐下人。她娘家也不是什么富裕人家,若是有个风寒之类家里也不请郎中,就是一碗浓浓的姜汤先灌下去,发出一身汗来就能好个七八成。

  船上姜是有的,船家也有经验,不必杨氏说已经先去熬了姜汤来,一面安慰道:“这几日是顺风,说不得明日晚上就能到码头,到时请个好郎中,再抓几副药来吃就好。老太太身子也健旺,定不会有事的。”

  宋老太太身子底子确实不错,只是不耐辛苦,又夜里受了点风才病倒的。这一碗姜汤灌下去,又用了些随身带的祛风寒的药丸,到了夜里虽然仍旧发热,但人已然清醒多了。

  她这一病,两个男孩儿自然不能再留在身边,遂都搬了出去,各人跟着自己的母亲住。本来挺热闹的舱房,忽然就冷清了起来。

  宋老太太白日里睡得多了,夜里便失眠起来,听着船舱外哗哗的流水声更是睡不着,只是躺在床上与紫槿说些闲话:“多年也不曾病过,这回倒病起来,可见我这身子是大不如前了。”

  紫槿怎肯说这样丧气话,忙道:“老太太不过是不常出门,这会儿天冷,这江上风又大,略吹了些风发热罢了。明儿就到码头,寻个郎中来用几副药自然就好了。”

  宋老太太叹了口气道:“我哪里曾吹什么风,只是老了罢了。你也不用劝我,这回家里莫名的就出了这样的祸事,若是老太爷有什么不测,我活着也没甚意思,倒是死了干净。”

  这说得更丧气了。紫槿吓了一跳,连忙劝道:“老太太这话说得可就不是了。平日奴婢们有个灰心丧气的时候,老太太还要教导奴婢们——谁一辈子没个沟坎起伏的,哪里就一帆风顺了?如今咱们家里也不过是遇着个坎罢了,待过去了,自然又是太平无事。老太太不过是病中心灰,过几日病好了,怕是也要觉得今日好笑了。”

  宋老太太犹自不乐道:“只怕这坎过不去……”

  宋家遇到的这道坎确实是太深了些,紫槿也不敢拍胸脯说就能过去,但更不能让宋老太太再说这样的丧气话,遂含糊道:“老太太忘了,那年老太爷五十大寿,景德寺住持还给老太爷算过寿数,说老太爷有八十的寿数呢。如今这才几年呢?可见老太爷福大命大,这次必定也是有惊无险的。”

  这个倒是真的。那年宋老太爷过五十寿辰,景德寺的住持的确派徒弟送了平安符来,并说他在佛前给宋老太爷算过,定有耄耋之寿。不过这话其实就是说着好听罢了,宋家每年往景德镇送的香油钱可不是小数目,对这等施主,住持自然只有好话的,不然难道要说人家是短命鬼不成?

  紫槿心里自然明白这个道理,然而这个时候也只有搬出这些话来才能安慰宋老太太了。毕竟这有了年纪的人生病,最怕病中灰心,若是自己都觉得没甚活头,这病极容易便沉重不起;反之,若自己求生之志甚坚,那重病也可能转轻。

  宋老太太素来信佛,这会儿紫槿的话倒确是安慰了她,不由得点了点头:“你说的是。老太爷离着八十还有好些年呢。”

  紫槿刚松了口气,就听宋老太太又道:“可住持怎的没算出来,今年老太爷有这样的大劫呢?”

  这话又把紫槿噎死了。若说住持算不出来,那前头的八十高寿也就没了多少可信。想了半晌只好道:“或许住持知道这一劫不要紧,所以不曾说。佛家不是讲究命数,若是这一劫躲过了,没准又应在什么地方,或许反而不好呢。”

  宋老太太微微点了点头,不说话了。紫槿松了口气,渐渐觉得眼皮沉重起来。白日里宋老太太能睡,她却不能,这会儿夜已深,实在是有些顶不住了。正在朦胧之中,忽然听见宋老太太又说了一句:“或许,老太爷命里本来也没有这一劫。”

  怎么又来了……紫槿心里暗暗叫苦,却不得不打起精神:“老太太这话怎么说?”

  宋老太太默然半晌,才道:“那会儿,家里可没有二丫头。”

  紫槿一怔,宋老太太却像找到了什么突破口似的,索性一气儿道:“二丫头生在端午,那可是恶月恶日。都说端午生的孩子,男害父女害母,要不然她一落地,她娘就死了?当初老二要把她送出去,也是怕她在家里克了一家子。”

  端午所生的孩子不吉,的确是有这样的说法。紫槿只得道:“既然说女害母,那,那前头二太太已经没了……何况这回,那萧校尉也是看在二姑娘的份上才帮忙的……”

  宋老太太不答,半晌才道:“说是男害父女害母,也不是说就克了娘就没事了。我记得在娘家的时候,有个远房表哥就是端午节得了个闺女。乡邻都劝他说不吉利,可他成亲五六年都没得个孩子,这是头一个,舍不得扔。谁知我那表嫂才出月子,去河边洗衣的时候就淹死了。没半年表哥也从山上摔下来断了腿,连家里鸡都遭了瘟。这下他才信了,把那孩子送去了庙里,这之后家里就平安起来,后头又娶了一房,如今也是儿女双全的了。”

  紫槿嘴唇动了动,不知说什么好。宋老太太却是越说越觉得自己有道理,又道:“这次的祸事,全是因为老大家的动了心思把二丫头弄回来。若是她不打这主意,哪里会把马太监招了来,要娶她自家闺女?如今可倒好,把一家子都害了。原本那萧校尉帮忙,可后来有这一变,不就是把二丫头接回家来之后出的事?”

  可是大太太动这念头之前,李家已经借着马太监的势跟咱们家打擂台了啊。

  紫槿有心想说一句,话到嘴边又咽了下来。她不过是个奴婢,又是伺候宋老太太的,只有讨了宋老太太欢心才有好日子过。二姑娘是挺可怜的,可她一个奴婢,哪还有资格去可怜别人呢?

  宋老太太叹了口气,翻身向里:“就不该接她回来啊……”

继续阅读:第六十一章 进京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五彩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