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司马直认真的思量起来,现在除了自责,他还觉得对不起何成梁,毕竟是他自己完全的背离了何成梁的计划,要不然也不会造成如今的局面,现在他的脑子飞快的转着,猛的一下,他一拍大腿道:“柱国兄,我想我们应该立即觐见陛下!”
经司马直一提醒,何成梁立马想明白了,既然皇帝什么都知道了,那么自己再急也没多大的用处,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请示他老人家了。
在宫门口等了老半天,才有太监领何成梁二人进去,此时何成梁也没了什么心思看这周遭的景致,穿过一道门又一道门,不知道过了多久的时间,何成梁心中都有些不耐烦了,这才到了平台。
“呵呵,二位爱卿终于还是来了。”朱翊钧胖乎乎的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和蔼的说道。
二人赶紧见礼,何成梁是一揖到底,司马直却是直接跪在地上,猛的磕头,口中直呼:“臣罪该万死!”
“好了,这事儿就过去了吧,你那些小计俩在朕这里可不好使啊,呵呵~”朱翊钧对司马直说道。
司马直惊得一身冷汗,不过他知道尽管皇帝有时候经常说话不算数,不过还没有恐吓臣子的道理,既然真的说没事儿了,那就没事儿了,现在司马直只有道德的包袱了。
说实话,何成梁对朱翊钧这个可爱的皇帝老头很有好感,不仅是他和自己的数学老师长的像,更关键的是好像他总是一副笑脸,说话也很和蔼,算是一个慈祥的老头,不过这老头就是太倔强了,和自己的大臣别劲,愣是多年不朝,幸好有明朝的内阁制度,而且这位爷也不是躲起来不管事,而是在自家的后宫办公而已,否则这大明只怕是更为的不堪了。
还没有腹诽完的何成梁就听到朱翊钧继续说道:“何爱卿,你,很不错,真的很不错!”这是昨晚朱翊钧又研究何成梁的情报得出的结论。
“陛下抬爱,臣惶恐!”何成梁赶紧的又弯下腰,不得不说,何成梁还是很感激这会儿的制度,只要到了一定的品级,是不必动不动就向皇帝下跪的,更不要说在平台召见这种非正式场面了。
“呵呵,不必紧张,何爱卿处事谋定后动,治理地方也是有声有色,还对机巧之物颇为感兴趣,倒是和翰林检讨徐子先有些相似,有时间可以和他多交流一下,呵呵~人都说朕偏好商利,是个商贾皇帝,没想到朕还有一位商贾臣子,倒是一段青史佳话啊~”朱翊钧不由得调笑道。
何成梁却听的纳闷,翰林检讨徐子先,何许人也?回去得问问,不过看老皇帝的态度,估计顶多是知道一些明面上的信息,估计自己在清丰做的无本买卖他并不知道,不然也不会是这般态度了,这是好事,看来没有太大的问题了。
“何爱卿哪里人哪?”朱翊钧又问道。
“回陛下,臣乃黄州府麻城人士,只是早年……嗯,随父亲到了罗田,后在罗田入县学!”何成梁恭敬的回答道。
“倒是奇了,看何爱卿以往的经历,不会有那么多的见解才对,不想在开州却能够有一番大作为!”朱翊钧饶有兴致的说道。
“陛下切勿小看天下之才,臣虽不才,却也自恃有些学识,臣的看法是,每个人,只要把他放在了合适的位置上,必定能一展心中抱负!”何成梁硬着头皮说道,再怎么着,也比皇帝怀疑自己的来历好些。
“哦?那依爱卿之间,你应该在什么位置,而司马爱卿又应该在什么位置呢?”朱翊钧问道。
“哦?那依爱卿之间,你应该在什么位置,而司马爱卿又应该在什么位置呢?”朱翊钧问道。
“臣以为,司马给事中可为当朝之魏征,至于臣,则不好说。”何成梁答道。
“但说无妨!”朱翊钧爽朗的说道。
“臣以为,即便……即便管仲乐毅再世,张良孔明重生,亦不能与臣比肩!”何成梁开始不着四六的自吹自擂道。
“哈哈哈哈哈~咳咳~”朱翊钧大笑道,由于有些激动,还引起一阵咳嗽,不过没管身边太监的搀扶,他站了起来,大声问道:“说说,这斑斑大才,朕还不知道,是不是而今的后进们都时兴狂傲呢?”
沉默半响,何成梁鼓起勇气道:“臣有诛心之言,不知是否当讲?”
“讲!”朱翊钧的脸上看不出喜怒,沉声道。
“请陛下屏去左右!”何成梁进一步道。
朱翊钧一挥手,左右的宫女太监便离开了,“现在可以说了吧!”朱翊钧问道。
“臣斗胆,请司马大人扶住陛下,以免陛下惊慌!”何成梁继续道。
司马直此时已经站了起来,闻言立马扯了扯何成梁的衣袖,何成梁却不为所动。
“准!”朱翊钧很好奇,何成梁究竟要干什么。
待司马直立于朱翊钧身侧,扶住朱翊钧后,何成梁整整衣服,向朱翊钧长揖之后,才缓缓说道:“臣不敢说后知五百年,但想来四百年是不成问题的,臣断言,若无臣,大明国祚至多不过数十年而已!”
“大胆!”朱翊钧还没有发话,司马直却跳了出来,开玩笑,自己说皇帝不似人君,只是针对皇帝一人而已,却从不敢针对整个大明王朝,这何成梁一直在劝慰自己,怎么他反而如此大逆不道呢?
朱翊钧却沉声说道:“说下去!”
“陛下想必看了司马大人的奏疏,应该知道这土地兼并一事,如今天下富庶之地的土地有七成都掌握在士绅,功臣之后抑或藩王宗室之后,即使是西南西北贫瘠之地情况也差不多,也就是说如今的天下大半的土地都是不用缴纳赋税的,随着以后贫者越贫,富者越富,土地的兼并肯定会更加的厉害,那么朝廷的税赋来源势必会越来越少,一有天灾,则朝廷便会被沉重的负担拖垮,此次山东湖广以及北直隶部分地区的旱灾就是明证,按说此次灾情并不严重,然而朝廷还要发贮解户部的税银以及应解的税解救济灾民呢,各地的仓米完全足以应对才对。一场并不大的灾荒就这样了,那么以后再有灾荒呢?臣观天象,并从史册中得出了一个结论,此次灾荒还只是开始,未来的二到三十年,在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区将会有大面积的旱灾,是为小冰河时期,按照眼下的情况,到了那时,朝廷捉襟见肘,难有应对之策,必定会有大面积的流民作乱,次非臣恶意揣测,臣在清丰之时,就已经遇到过流民作乱了,此次各地灾荒,作乱的流民更是众多,到了大面积灾荒来临之际,怕是流民将会数以百万计,朝廷拿什么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