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的凉风裹着桂花香漫过站台,林邵阳提着沉甸甸的青岛铁盒饼干箱,好奇地张望北京站穹顶上的五星灯。
这铁盒原是厂里装出口饼干的样品箱,红白相间的盒身上印着崂山风光图。
临走时马姑娘灵机一动,往里塞了六瓶迷你装的"太阳牌"辣酱,用刨花屑填满缝隙,又拿牛皮纸裹了三层。
林邵阳一路都小心翼翼抱着,生怕颠碎了玻璃瓶。
郑导则是熟练地领着两人穿过人群,大理石地面上回荡着匆忙的脚步声。
这一次他们是连夜进京,自然是没有通知首影厂的同事,也没有专门的人来接站。
出了火车站以后,郑导就领着两人蹬过叮当作响的无轨电车轨道。
路过一栋苏式灰砖楼的时候,郑导还不忘了指着上面的招牌跟张家栋介绍道:"前门招待所——八一年我写《纺织姑娘》时就住三楼,暖气片敲起来当当作响,倒是比新楼暖和。"
林邵阳仰头望着楼顶红星灯下飘扬的万国旗,忽然被胡同里飘出的炒肝香味引得肚子咕咕叫。
郑导笑着摸出粮票:"先去吃碗卤煮?老王审片得到九点,这会儿去台里也逮不着人。"
“正好我也饿了。“听到郑导的安排,张家栋第一个表示赞同,”昨天光顾着递材料,也没顾上吃饭。就是不知道林邵阳,他吃不吃的惯老北京的口味?“
“啊?我都行……“林邵阳见张家栋这么照顾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了,”普通人家,哪有挑食的。“
就这样,两个跟着郑导拐进一个烟汽缭绕的胡同,只见一口锃亮的大铜锅正咕嘟冒着泡。
老板见到有客人来了,抡着铁勺敲锅边:"三位里边儿请!刚捞的肺头肥肠,都是今早新鲜货!"
林邵阳瞪圆眼睛望着那口直径近一米的大铜锅,翻滚的浓汤里沉浮着肥肠、肺头和戗面火烧,腾腾热气裹着茴香与酱卤的复合香气扑面而来,愣在原地半晌挪不开眼。
还是郑导拉他在条凳坐下,他才回过神儿来。
"小林子看好了——"
郑道一边说着,一边递过一双磨得油亮的竹筷,指着门口那口沸腾的大锅介绍道。
"你可别小看这卤煮啊,它可是源自光绪年间的'苏造肉',穷人家用猪下水替代五花肉,反倒炖出了独门鲜味。"
正说着呢,老板也端着三碗热气腾腾地卤煮过来了。
将三个蓝边大海碗摆在榆木桌上,浓白的汤汁里肥肠颤巍巍泛着油光,肺头切得薄如纸片,戗面火烧吸饱了酱色汤汁。
放好汤碗以后,他还特意往林邵阳碗里多撒了把香菜:"小伙子头回来吧?尝尝我们这儿的'三合油'——芝麻酱、酱豆腐汁配蒜泥,可是光绪年间传下来的方子!"
郑导早就已经熟练地为自己的那碗卤煮淋上了辣椒油,示范着将烙饼掰成小块,边泡到汤里边跟林邵阳介绍这卤煮的吃法。
"这卤煮得先吃肺头尝汤底,再肥肠配蒜泥,最后用饼吸尽肉汁,这才叫'三叠浪'的吃法。"
张家栋闻言,笑着往小伙碗里夹了块豆腐:"尝尝这个,吸饱了十几种香料的老汤,比肉还鲜。"
林邵阳试探着咬了一口,被烫得直哈气,却舍不得吐出那块吸饱汤汁的豆腐,含混不清地连声赞叹:"鲜!真鲜!这汤底比我们青岛的蛤蜊汤还醇厚!"
他又舀起一勺乳白汤汁细细品味,"里头是不是搁了丁香和豆蔻?后味还有股淡淡的药香?")
老板正抡着铜勺搅动锅底,闻言笑着敲了下锅沿:"小同志舌头灵光!祖传秘方里确实有三位药材——砂仁醒脾,白芷祛腥,陈皮解腻。"他突然压低声音,"这配方还是打前门同仁堂老药师那儿得来的灵感。"
郑导夹起段肥肠,亲自给林邵阳这个新手示范该怎么吃:"当年梅兰芳先生唱完《贵妃醉酒》,必要来这喝碗卤煮润嗓子——"他突然用筷子指着碗底,"瞧见这暗红汤色没?里头藏着六味药材,都是御医后人配的温补方子。"
林邵阳有样学样,果然有了郑导的介绍,这一碗看似普通的卤煮味道也不一样了。
暖黄灯光下,三人吃得额头冒汗,浑身都暖和了,坐了一晚上火车带来的疲乏瞬间全无。
张家栋这才有时间,跟郑导闲聊起他当初跟王主任还在首都电影长时候的事情来。
"郑导,当年您和王主任在电影厂时,也常这样下班后找吃食吗?"
郑导抹了把额头的汗珠,笑着回忆道:"那会儿北影厂后门有个馄饨摊,老王总揣着稿费请客。有回为了改剧本,我们天天熬夜连吃七天馄饨,摊主后来见我们就喊'二位爷又来熬夜了'。"他笑着比划,"那时老王胖乎着呢,如今不知道在央视又是什么样子了。"
张家栋回忆着自己这几次跟王主任见面,对方憔悴的模样,微微摇了摇头。
“现在王主任身上的任务很重,也不知道这次他有没有精力帮咱们这个忙……“
郑导突然放下碗,汤汁在碗里晃出涟漪:"越是这时候,咱们越得找上门。好剧本都是逼出来的,活路都是闯出来的。咱们为‘太阳’牌的广告付出那么多心血,哪能是那些美国佬随便欺负咱们,咱们就服软的?”
张家栋将最后一块泡馍咽下,目光恳切地望向郑导:"这次破局的关键,可就全看您和王主任这份老交情了。"
郑导不紧不慢地用纸巾擦了擦嘴角,眼角笑纹里透着从容:"放心,当年老王刚来首影厂的时候,也是我像现在这样带小林一样带的他,这事儿够换他出回力的了。"说着起身拎起那个装满材料的公文包,"走吧,头班公交该发车了。"
三人走出小店时,晨雾正漫过长安街。
1路公交拖着黑烟进站,售票员探出身子敲着铁皮车壳催着大伙儿上车:"劳驾几位往里挤挤!"
张家栋好不容易跟郑导和林邵阳上了车,坐了几站,就来到了当时央视临时办公的电视大楼。
等到他们敲响王主任在一楼办公室的房门以后,门那边果然传来了王主任有些操劳的声音。
“请进……”
门轴发出轻微的吱呀声,办公室里的景象让三人都愣了一下。
王主任正弓着背在堆成山的录像带中间审片,眼镜滑到鼻尖,手里还攥着咬了一半的冷烧饼。
电视机闪烁的蓝光映在他花白的鬓角上,显得格外憔悴。
“嚯?老王啊,看你这架势,是在你们台里熬了一晚上吧?”
王主任听出来了郑导的声音,赶忙抬头往门口这边看了过来。
"哟!老郑?"王主任起身来迎,录像带哗啦滑落一地,他也顾不上捡。
趿拉着布鞋迎上来,袖口还沾着蓝墨水:"老郑你真是!要来也不提前吱声,瞧我这乱得跟遭了劫似的!"
郑导笑着把张家栋他们领进了屋:"突击检查才能看见真章不是?"
王主任这才看到,在他身后居然张家栋也跟着来了。
“咦?张厂长,原来是你带老郑来的啊?这位小同志是……”
张家栋侧身让出拘谨的林邵阳:"王主任,这是我们厂的青年设计师小林。他设计的商标正要和美国人打擂台,特地带他来请您把把关。"
说着,张家栋随手接过来林邵阳手里的饼干盒,交给了郑导。
“老王啊,美国人说咱们玻璃瓶抄袭捷克设计。你给瞧瞧,这崂山云纹哪点像西洋玩意儿?”
郑导顺势将饼干箱打开,放在堆积如山的审片单上,六瓶辣酱在灯光下泛着润泽的光。
王主任闻声,诧异地随手拿起一瓶辣椒酱的玻璃瓶,观察了起来。
"胡扯!这分明是活脱脱的中国文化,捷克人哪懂什么叫中式美学的意境?"
看了一会儿,他突然拍案而起,震得录像带堆晃了三晃。
张家栋听到王主任的表态,知道这事儿八成是稳了,刚忙又递上商标注册材料:"我们申请的就是文化差异点,想把整个玻璃瓶造型注册成立体商标,强调这是道家美学在现代设计中的转化。"
王主任接过资料,翻看一会儿,突然拍腿大笑,震得录像带哗啦啦滑落:"妙啊!这思路比我们台里拍的纪录片还巧妙!"他猛地转向众人,"谁想的点子?把玻璃瓶当立体商标注册,简直是把文化自信烙进产品骨血里!"
林邵阳紧张地揪着衣角:"是...是我们集体讨论的。张厂长说要用老祖宗的智慧打洋官司,郑导建议从道家文化找突破口......"
"好个'道法自然'!"王主任抓起红笔在材料上批注,“那张厂长,你们这次来找我,就是为了给你们‘太阳’牌的新包装,来续约广告的么?因为这点儿事儿,把郑导也惊动了,恐怕是还有别的事儿要找我帮忙吧?”
张家栋与郑导对视一眼,顺势将萨姆超市的律师函放在桌上:"实不相瞒,我们遇上了跨国官司。"他指着函件上的英文条款,"美国人用二十年前的捷克瓶型专利卡我们脖子,还要求我们今天必须给他们答复……"
王主任听闻,也是一愣,不过随后又立马想到了什么似的,拉开抽屉取出一份文件。
"巧了,我们台里正筹备一部纪录片,上面刚下发通知,说是要重点保护出口企业的知识产权,也不知道能不能帮上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