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天下震惊(二)
宋魂2025-11-03 11:004,799

大宋的文人真的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可是,也许他们从今天起就不会这样待遇了。

失算,失算,真的的失算!

万万没有想到,半路竟然杀出程咬金出来。

这个赵平年齿虽小,但是影响极大。

影响极大倒也罢了,朝廷也不是不能容忍。

俗话不是说过,宰相肚里能撑船吗。

你的文名在老夫之上,老夫远远不如你,只得忍受了。

可是让你利用自己文名,竟然走出一条与众不同之路出来,老夫就不能容忍了。

本来看样子,此人应该走的文人的道路。

既然是文人,当然是同类之人也。

万万没有料到,这小子帮起粗鄙武夫说话起来。

你是文人也,怎么能够帮助粗鄙武夫说话。

文人之间争斗,那是内斗。

文人对于武夫,应该一致对外,共同对付粗鄙武夫。

既然你现在是异类,那就别怪自家们对你不客气。

“赵平这个小儿乳臭未干,哪里知道什么朝廷大事?”谢方叔脸色铁青,气极败坏到了极点。

他一张肥胖的脸,愤怒导致他气喘吁吁的,差点上气不接下气。

谢方叔越想越生气,抓起茶杯,就要向地面摔去。

可是自己乃是堂堂地大宋丞相,竟然为一个没有功名小儿摔茶杯,实在丢人。

想到这里,他只好喝茶一口,把茶杯重重放在案几上面。

徐清叟把谢方叔一举一动看在眼里,心里感到有些好笑。

他乃是深沉之人,当然不会表露出来。

徐清叟冷笑连连:“赵平这个小儿乳臭未干,没有功名,把朝廷大事想得太简单。”

“大宋以文治国,虽然武力不如胡人。但是大宋实行岁币,拖垮了辽国,拖垮了金国,同样也能够拖垮胡人。”谢方叔听到徐清叟回答,心里好受一些,把自己治国之策说了出来。

大宋分为两派,一派是以余玠为主的主战派,坚持要求抵抗胡人。

另外一派则是谢方叔、徐清叟为主的主和派,坚持要求向胡人称臣,缴纳岁币,花钱购买平安。

虽然称臣岁币让大宋面子难看,但是却保住暂时平安。

他们对待辽国如此,对待西夏如此,对待金国如此。

不是吗,当初金国气势汹汹,攻下了东京,掳走两帝,侵占了中原及北方,但是最终还是被大宋拖垮。

不是吗,在大宋的岁币等绥靖政策之下,辽国灭亡了,西夏灭亡了,金国灭亡了,唯独大宋还在。

余玠虽然是主战派,资格也老,但是不在朝廷,而是在四川与胡人抗战。

不过余玠在朝廷缺乏人缘,原来支持他的宰相谢深甫已经去世。

现在谢方叔与徐清叟两人把持朝政,希望继续走这么一条路子。

他们只想到岁币购买平安的好处,却没有想到坏处。

秦桧为了卖国求和,不但把中原割让给金国,向金国称臣,杀死主战的武穆,每年还缴纳岁币二十万两银子。

银子可不是铜钱,相当于铜钱三到四贯,会子十贯以上。

大宋南渡之后,失去银子及铜钱主要来源。

为了缴纳岁币银子,把辛辛苦苦得来的银子上缴给金国,自己只好发行会子代替。

会子开始与铜钱基本想当,到了现在,会子已经贬值三四倍。

也就是说,大宋官员的俸禄看似与以前一样,实际到手只有原来的两成左右。

但是谢方叔才不管这些,他们想的是求和成功,乃是功劳一件。

他们在名垂青史的同时,更是得到好处,如同秦桧、史弥远一样把持朝政十几年。

情况也确实如同他们想像那样,随着谢方叔与徐清叟把持朝政,时间长久官家已经逐步倒向主和派,余玠受到拥挤乃是自然。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没有料到赵平的《战争说》横空出世。

在赵平《战争说》里面,赵平以太祖统一南唐为例,论证胡人根本就不会接受大宋称臣求和要求。

胡人现在已经统一北方,消灭了金国与辽国、花刺子模,可以比起当初大宋太祖时期还要强大。

当初大宋想统一南方,难道现在胡人不想统一南方吗?

可以这样说,赵平此文,是完全断了主和派的路,你让主和派怎么不能恨之入骨。

徐清叟上前拱手一礼,神情惶惶地问道:“德方,计将安出?”

谢方叔慢慢坐了下来,轻轻喝了一口醉春风,接着吁了口气,感觉人神清气爽.

“直翁,双管齐下。其一,办报反击。其二,仕途打击。”他深思一会儿,脸上浮现讥讽笑容说道,“如果他没有功名,还能做什么?”

“德方,仕途打击,此法好像没有效果。”徐清叟看了茶几的报纸,摇摇头,显然不赞成,“听说此人还是一个少年。仕途还早呢。”

仕途打击乃是最有效果,可是此人还是一个十岁出头的少年,让他顿时产生一种严惩挫折之感。

“既然仕途不能打击,那就以毒攻毒。看来只有办报一条路子了。”谢方叔听说不能仕途打击,顿时涌起无力之感,只得找另外一条法子。

“这是目前最好的法子了。德方,请问办什么报纸?”徐清叟乃是参政知事,自然得征求谢方叔的意见。

“当今官家也喜欢理学,必须讨官家喜欢。”谢方叔沉思一会儿之后说道,“大宋以理学为尊,不如就取名《大宋理报》。可以得到天下士子的拥护。”

“这个报名,显然官家更满意。”徐清叟点点头,脸上露出欣喜之色。

二人互相看了一眼,互相哈哈大笑,仿佛看到了《大宋中华报》被《大宋理报》踩着脚下。

其实两人心里完全没有底,《大宋中华报》已经名满天下,甚至胡人、大理、安南之人非常喜欢。

甚至还有一种传言,胡人大汗视《大宋中华报》作为必读之物,通过它来了解天下大事。

谢方叔与徐清叟两人虽然都是进士,擅长官场,但是诗词文章一般,根本就没有有影响力的大作流传世间。

徐清叟想了想,忍不住说道:“《大宋理报》,如果有《红楼梦》及《西游记》之类话本,不愁没有读者。”

“这个,吾等没有能力。”谢方叔此时忍不住苦笑,“赵平这个里子,也不知脑袋是怎么想的,小小年齿,竟然能够写出状元也无法写出的文章。”

纵然他是丞相,也不得不承认赵平才华过人,只好用超过状元之才来掩盖自己无能。

听到此话,徐清叟此时一张老脸变成猪肝色,恨不得找一个地缝让自己钻进去。

“德方,如果报纸没有内容,那是根本没有人看,只怕会夭折。”他舔了舔干巴巴的嘴唇,艰难地咽了口唾沫说道。

谢方叔此时铁青着脸,显得极为阴沉。

他又围着案几走了几步,看见上面的公文,突然眼睛一亮。

他喉咙抽动几下,艰难地说道:“赵平瑞厉害,也不能接触到朝廷大事。直翁,以后就不放朝廷邸报,直接在《大宋理报》刊登。”

“德方说得有理,这是《大宋中华报》无法接触的内容,也是《大宋理报》优势所在。”徐清叟脸上堆满笑容。

其实徐清叟心里忍不住哀叹,原来以为办报非常简单。

没有料到,如果真正办报,一个是钱,更重要的是没有内容。

他们两个虽然是堂堂正正相公,这个方面比起赵平这个少年,相差几乎是十万八千里。

在大宋临安的皇宫的福宁殿,黄色维幕随处可见,显示这里是皇宫。

理宗大约四十多岁,穿着红衣,脸型修长,鼻子高挺。

大宋皇帝不像其它朝代皇帝喜欢黄色,而是喜欢红色。

这个是有原因的,大宋发火,讲究火德,故特别喜欢红色。

大宋说穿火德,可以说已经达到非常无缝不入地步,甚至差点让宰相苏颂丢掉性命。

苏颂发明水运仪象台之后,按照其运行原理,取名为水运仪象台。

但是苏颂的政敌此时却跳了出来,指责苏颂取名水运仪象台,乃是与大宋火德想冲。

不但水火不容,乃是不吉之兆,而且水还能克火,乃是大忌。

幸好当时哲宗官家大度,只是修改器械名称为元祐浑天仪,否则苏颂不但没有功劳,还要脑袋搬家。

理宗能够当上皇帝,完全是意外之事。

他本名赵昀,初名赵与莒(后改名赵贵诚),甚至不是皇子,而只是宋宁宗赵扩的远房堂侄。

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十世孙,至赵与莒父亲赵希瓐这一代已与皇室血缘十分疏远。

赵希瓐在世时并没有任何封爵,只当过山阴县当地的小官,生活与平民无异。

赵与莒七岁时,父亲赵希瓐就逝世,家道中落。

生母全氏无可奈何,带着他及弟赵与芮返回娘家,在绍兴当保长的兄长(全保长)家寄居。

史弥远杀死主战的韩侂胄死升任右丞相,此后掌权达到十七年之久。

史弥远掌权之后,恢复了秦桧的申王爵位及忠献谥号,积极奉行降金乞和政策。

他代表朝廷签订“嘉定和议”,进一步坠落大宋的地位。

大宋由金宋叔侄之国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由二十万增为三十万两银子;另以“犒军银”为名增加赔款300万两,这是以往和议中从来没有过的。

对于这宋金议和史上最为屈辱的和议,引起朝野不满。

史弥远权势熏灼,又投降金国,让太子赵竑心不能平。

他曾书字于几曰:“弥远当决配八千里”,意他登基之后当将史弥远流放新州或恩州。

史弥远听到大惧,潜谋废立当朝太子。

宋宁宗病死的当天,史弥远便伪造宁宗遗诏,废太子为为济王,立昀(理宗)为皇子,即帝位。

他立理宗的目的,就是为了因为理宗没有父亲,只有母子三人,极容易控制。

事实上也是这样,史弥远死后,理宗才得以掌握朝政。

理宗可以说位置得来不正,一直小心翼翼来维持来之不易位置。

他对文臣比较放心,防范最大的则是武将。

孟珙击败胡人之后,想学习岳武穆收复中原,结果被理宗解甲归田。

胡人进攻襄阳失败之后,把目光转向四川。

四川虽然有蜀道,但是毕竟没有长江天险。

胡人多次进攻四川,还两次攻入成都府路。

理宗无可奈何之下,派出文武双全的余玠。

还好余玠不负众望,连续多次击败胡人,还一度打到兴元府,想收回汉中。

但是胡人在兴元府经营十几年,乃是进攻四川的基地,总兵力高达五十万人。

余玠由于兵力不足,被迫退兵,胡人又从蜀道进攻四川。

余玠是四川置制史,掌握军权大权,已经十年。

理宗对待武将的态度,既害怕又无法离开他们。

余玠虽然是置制史,但是在朝廷有一个极大的官场对手。

这个对手不是别人,正是丞相谢方叔。

谢方叔一直主张议和,想学习秦桧与史弥远一样,通过向胡人称臣,换取一时苟安。

其实他不知道,胡人的强大远非金国能够比拟。

它横扫西域,统一北方,现在就只剩下大宋与大理了。

为了议和,谢方叔经常在理宗面前进谗言。

听到谢方叔的谗言,生性多疑食寝难安。

四川不但是天府之国,而且还易守难攻,更是龙兴之地。

当初,汉高祖就是从这里起身的。

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最终打败西楚霸王项羽。

最终夺得天下的,自此以国为家。

“禀告官家,余玠在四川搞独立王国,还一手遮天,朝廷有号令而不从。”谢方叔不停向理宗诉说这些。

徐清叟当然会心也,马上附和:“禀告官家,余玠学习刘邦,想尽四川为基地,最终称霸天下。”

“余玠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是一心一意与胡人抗战,从未听说过有什么野心。”理宗不是不太相信。

谢方叔马上进谗言:“禀告官家,考量余玠是否有野心,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官家召集他进京述职。”

“禀告官家,余玠肯定会借故不回京叙职,请官家用金牌召集。”徐清叟会心,马上提出用金牌。

理宗想得有理,就派出快骑,十万火急召集余玠回京叙职。

金牌是什么,就是高宗召集岳武穆撤兵的那种金牌。

而岳飞撤兵的后果是什么,不久就被秦桧用莫须有罪名杀死。

理宗没有考虑金牌召集的后果,但是余玠却想到金牌召集的后果。

余玠不愿意受朝廷奸贼侮辱,服毒自杀。

自杀更好,比我杀更好,没有污我名声。

万万没有料到,余玠死后,武将觉得在大宋已经没有出路,纷纷投降胡人。

没有武将守城,理宗只好安排文官襄阳。

但是更让理宗吃惊现象现象出现,武将至少还守城中,而文官根本就不守城,他们结果弃城逃亡。

“官家,他们本来就是文人。”身边太监董宋臣提醒理宗,“天生动嘴炮的,而不是动火炮的。”

理宗现在终于后悔,不该听信谢方叔谗言,召集余玠进京,间接害死这员猛将。

理宗派出的文官弃城,导致襄阳被攻破,胡人还并大举屠城。

不但如此,胡人一路东进,已经兵临京城,京城疲重重包围。

还好,京城有朕坐镇,虽然辛苦。

看到水已经淹到脖子上面,理宗不得不启用武将。

还好,这些武将关键时刻毅然挺身而出,阻挡胡人疯狂攻城。

理宗擦了擦额头上面冷汗,觉得自己的策略得当,各地勤王也源源不断。

但是临安毕竟人口众多,高达百万,粮食消耗极快。

开始还有吃的,后来粮食陆续供应不上了。

理宗坐在宫里,竟然听说还有人吃树根、树皮,到后来老鼠也吃光了。

不行,宁愿饿着肚皮也要守下去。

没有料到,临安竟然在朕带领之下坚守三年。

理宗觉得自己可比徽宗他老人家强得多,他们不到一个月就投降了。

然而他万万没有料到,临安在坚守三年之后又被攻破。

攻破原因不是武将不努力,百姓也不是不争气,而是以谢方叔这些文官造孽。

谢方叔丞相为首的文臣,打开城门率领百官竟然献城投降。

三年没有攻下京城,胡人气愤之极。

他们泄恨,大举屠城,大举烧杀抢劫强奸。

此时,一支胡人兵马,一路烧杀抢掠,杀向皇宫。

继续阅读:第一百二十三章、天下震惊(三)

使用键盘快捷键的正确方式

请到手机上继续观看

纵横宋末

微信扫一扫打开爱奇艺小说APP随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