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乡县的贡院与北陵县的贡院相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这里不仅环境整洁,而且空间异常宽敞明亮,让人一踏入其中便感到心旷神怡。
那宽敞的庭院、整齐排列的号舍以及精心修剪的花草树木,无一不让人眼前一亮,显然是经过了精心打理和维护的。
而北陵县的贡院与之相较之下,则显得黯然失色,无论是规模还是卫生状况都难以望其项背。
陆蘩仔细地对四周进行了全面检查,她一间间号舍认真查看过去,不放过任何一个角落。
她先是确认了每一间号舍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诸如房梁是否稳固、地面是否平整等等;
接着又细心查找有无可能被藏匿起来用于作弊的工具或物品。
直到确认一切正常之后,她才放心地回到贡院的住处。
回到住处后,陆蘩立刻吩咐手下人开始撰写次日科举考试所用的题目。
众人围坐在一起,或奋笔疾书,或低头沉思,绞尽脑汁地构思着合适的考题。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不知不觉已至深夜,所有试卷终于全部誊抄完成。
此时,每个人都已是疲惫不堪,但总算顺利完成任务,可以各自回屋好好休息一番,养精蓄锐迎接第二天的挑战。
第二天清晨,太阳还未升起,贡院门口却早已人头攒动。
众多考生早早地来到此处排起长队,焦急地等待着贡院开门。
他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希望能够在这场科举考试中一展身手,取得优异成绩。
当卯时的钟声敲响,贡院的大门缓缓打开。陆蘩静静地站在不远处,目光凝视着那些鱼贯而入的考生们,眼神中不由自主地流露出一丝怀念之情。
曾几何时,她自己也曾像这些考生一样怀揣梦想,走进考场,渴望通过努力改变命运。
一旁的憨丫头忍不住感叹道:
“这北乡县的考生可真是多!
咱们北陵县啥时候才能有如此这般热闹的景象?”
陆蘩微微一笑,语气坚定地回答说:
“会有的,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不断努力改进,总有一天北陵县也能迎来这样的盛况。
不过眼下,你赶紧去吩咐大家务必小心谨慎行事,千万不要在哪个环节出现差错和纰漏。”
话音刚落,她便转身离去,留下憨丫头赶忙按照吩咐去安排各项事宜。
对于考试流程,无论是众多的考生还是陆蘩本人都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想当年,陆蘩也曾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步入考场,而如今时过境迁,她已然坐上了主考官的宝座。
此刻,端坐在主考官位置上的陆蘩心中可谓是百感交集。
遥想往昔,自己身为考生的时候,满心期盼的便是考试能够做到公平公正;而
今身份转换,她最大的心愿则变成了给予每一位考生一个真正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
正因如此,在整整三天的考试时间里,陆蘩始终全神贯注地留意着各位考生的状况。
那三天对她而言,就如同紧绷的弓弦一般,一刻也不敢松懈。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考试得以圆满落幕,而陆蘩人生中的第一次主考科举之旅也就此画上句号。
紧接着要面对的工作便是阅卷环节了。
为了能够尽快公布成绩,阅卷的速度自然是需要加快的。
然而,无论如何提速,有一点是陆蘩必须坚守的底线——绝不能遗漏或误读任何一位考生的试卷内容。
不但陆蘩亲自参与阅卷,而且她还特意邀请了来自北乡县那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夫子们共同前来协助。
这些夫子们将和陆蘩一起对她初步筛选出来的通过童生试考试的试卷进行再次审阅,以核查其中是否存在错误或者不当之处。
等夫子们仔细阅览完所有试卷之后,陆蘩便果断地下令让人将这些试卷妥善地封存起来。
因为按照流程,必须要等到北乡县县令归来,亲自查看过这些试卷并且确认其中不存在任何不妥之处以后,才能正式对外公布榜单。
安排好这一切事宜之后,陆蘩也踏上了返回北陵县之路。
与此同时,那两位县令竟在北陵县与北乡县之间的道路上不期而遇。
两人见到对方时,纷纷示意车夫停下马车,并相互走近寒暄起来。
他们先是交流了一下彼此在各自县城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处理事务的进展情况。
经过一番交谈,双方都确信自己这边并没有出现什么差错或者问题。
于是,心满意足的他们又各自登上马车,朝着相反的方向继续前行。
一路奔波劳累,陆蘩终于抵达了北陵县。
然而,她顾不上片刻歇息,甚至连一口饭都来不及吃,便急匆匆地赶往书房。
一进书房,她立刻吩咐手下之人将那些已经封存好的科举试卷取出来呈给自己查阅。
这些被封存的试卷尚未显露出考生的姓名,至于究竟谁能够荣登榜首之位,就连北乡县县令也未曾提前查看。
实际上,他一直在等待着陆蘩归来亲自揭晓这个谜底。
同样地,在北乡县那边,对于那些试卷的处理方式,陆蘩亦是如此。
陆蘩并没有急于去关注最终的名次排序,而是先静下心来,认真地翻阅起那些通过童生试的试卷。
此次参加童生试的人数并不算多,总共只有十二个人报名参考,但令人欣喜的是,其中有七人成功通过了这次考试。
由于试卷数量有限,没过多久,陆蘩就迅速地将这些试卷全部浏览完毕。
经过漫长时间的仔细审阅,当她终于看完那整整七份试卷后,不禁微微摇头叹息。
她心中暗自思忖着,必须得承认北乡县县令在这次阅卷时明显放宽了标准。
如果换作是由她来评判,能够通过童生试的仅仅只会有四个人而已,至于其他三个人所提交的试卷嘛,实在是稍显逊色了一些。
然而,考虑到这里是地处偏远且贫困的北陵县,相较于那些繁华地区而言,教育资源本就匮乏。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水平的答卷也算是勉强说得过去了。
即便是上司有意刁难挑刺,以陆蘩的能力和经验也是完全能够从容应对的。
既然已经认可了北乡县县令的阅卷结果,陆蘩便毫不犹豫地吩咐身旁那个憨厚老实的丫头去把衙门里所有的主事人员统统召集到书房来。
待众人齐聚之后,她当着大家的面亲手拆开了那几份试卷,并示意一旁的袁清负责将考生们的名次认真誊抄下来。
毕竟总共也就只有七个人的名字和名次需要处理,这点工作量对于做事一向利落高效的袁清来说根本算不得什么难事。
没过多久,他便顺利完成了这项任务。
四日后便是放榜之日,城中一片欢腾景象,好不热闹!
街头巷尾人头攒动,许多人纷纷涌向衙门的告示栏前,翘首以盼着那即将揭晓的榜单。
与此同时,陆蘩也在人群之中高声宣布了府试的具体时间。
虽说此次考试并非由她直接负责,但她心底还是殷切期盼着北陵县今年能够涌现出一两位秀才,为这片土地增添几分光彩和荣耀。
不仅如此,陆蘩更是不遗余力地将正在紧锣密鼓修缮中的北陵县书院向众人大力宣扬开来。
她深知教育对于地方发展的重要性,故而满心期望那些缺乏良好学习资源的童生们能够前往书院求学深造。
时光荏苒,转眼便来到了二月十五日,这一日乃是北陵县书院竣工开业之喜。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直至二月的最后一天,前来书院报名学习的人数却是寥寥无几。
尽管对外宣称每月只需缴纳区区五文钱的束脩(学费),但最终招收的学生仅仅只有八位而已。
虽然仅有五个人,但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书院来说也算是聊胜于无了。
三月初一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轻拂,陆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派遣李可然、吴雨、袁清、齐荣等人前往书院授课。
其中,李可然被委以重任,不仅担任书院的常任夫子,还要兼顾书院的管理工作。
至于吴雨、袁清以及齐荣这些来自衙门的人员,则需要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有空的时候便到书院充当夫子,若是事务繁忙无法抽身,那么授课的责任自然就落在了李可然一人身上。
与此同时,高杨杰因为早已通过了童生试,所以此次并未参与科举考试。
这段时间以来,他一直埋头苦读,专心致志地温习着功课,期望能够在未来的科举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而陆蘩对他也是关怀备至,特意准许他无需前往衙门当值,并且每月的工钱依然照发不误。
此外,陆蘩还特别指派袁清前来辅导高杨杰的学业。
正所谓投桃报李,陆蘩如此尽心尽力地支持高杨杰追逐科举之路,高杨杰内心亦是充满感激之情。
于是乎,他毫不犹豫地表示会全力支持陆蘩所开办的书院,希望能够为其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这样,高杨杰怀揣着满心期待与憧憬,踏入了北陵书院那古色古香、充满书卷气息的大门,正式成为了这里的一名学生。
然而,对于他进入书院求学这件事,家中却是众说纷纭。
有的亲人对此表示不赞同,觉得此举未必能带来多大益处;
但也有亲人给予了坚定的支持,认为这对高杨杰来说或许会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无论外界声音如何嘈杂,高杨杰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的想法,毅然决然地来到了书院,并且还打算把正在家埋头苦读的童生表弟一同邀来书院念书。
可是,这位童生表弟却对北陵书院能够辅助他们考取秀才一事心存疑虑。
他坚信凭借自己在家独自温书所积累下的知识和努力,足以应对考试,因而并没有听从表哥高杨杰的建议前往北陵书院就读。
不过,他还是将此事告诉了自己的那些同窗好友们。
在这些同窗好友当中,有这么一个人。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表面上对高杨杰的表弟连连点头称是,表示完全认同他的看法,可实际上,却在背地里悄悄收拾好行囊,瞒着所有人偷偷摸摸地跑去了北陵书院报名入学。
而另一边,书院的负责人陆蘩听闻书院里新来了两名童生正在上课,其中一个便是高杨杰,至于另外那个则是初来乍到的新人。
待手头的公务处理完毕之后,陆蘩决定亲自前往书院走一走、看一看,顺道跟这两位年轻学子分享一下自己当年参加府试时的宝贵经验。
当陆蘩向高杨杰讲述起那段过往经历的时候,高杨杰被深深折服,打心底里信服陆蘩所说的每一句话,并将其视作金玉良言一一铭记于心。
相比之下,那位新来的童生虽然之前从未与陆蘩打过交道,但他深知陆蘩能有如今这般成就绝非偶然,所以他也同样非常认真地聆听着陆蘩的教诲,将她的话语牢牢印刻在了心中。
陆蘩仅仅与那两个人有过一次交流之后,眼看着书院已经逐步走上正轨,于是便放心地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到了即将到来的春耕以及那条尚未修筑完成的水渠工程之上。
时光如白驹过隙般匆匆流逝,冬日里厚厚的积雪也随着气温的回升而渐渐消融。
终于,在三月底这个时节,一年一度的春耕正式拉开了帷幕。
当时间来到四月初十这一天,府试已然在府城如火如荼地展开,而与此同时,老百姓们的春耕劳作也已临近尾声。
暮春的微风轻拂人面,带来丝丝缕缕的暖意。
就在此时,陆蘩果断地下达命令,让齐荣接手袁清手头尚未完工的水渠修建工作,并责令其务必尽快将这项工程圆满完成。
这条水渠前后经历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艰苦施工,最终赶在了院试放榜之际顺利竣工。
得知这一消息后,陆蘩满心欢喜,当即吩咐袁清带上充足的银钱和各类物资前去犒劳那些辛勤付出的工人们。
然而,正当袁清刚刚领命准备去操办此事之时,高杨杰却突然造访,并且身旁还带着另外一个人一同前来。
对于这个人,陆蘩隐约觉得有些面熟,待到听到二人向她行礼问安之声响起的瞬间,关于此人身份的记忆立刻涌上心头。
原来,此人名叫霍炎,乃是书院之中仅有的两名童生之一。
由于他和高杨杰共同参加了今年的科举考试,而且双双高中秀才,如今借着这股东风,北陵书院可谓声名远扬、名噪一时。
陆蘩邀请两人入座,吩咐憨丫头上茶,“你们今儿不在家招待客人,来本官这里有何事?”
待两人坐定,陆蘩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然后放下杯子,饶有兴致地看着他们问道:
“你们二位今儿个不在家里好好招待其他客人,反倒跑到本官这儿来了,所为何事?”
只见高杨杰赶忙站起身来,双手抱拳向陆蘩恭敬地行了一礼,然后满脸感激之色地道:
“卑职此次能够有幸考中秀才,这可全都仰仗着大人平日里对卑职的大力支持与悉心教导!
所以今儿个卑职特意前来拜谢大人的恩情。
还有就是,明日卑职将在家中设宴,诚邀大人拨冗光临寒舍。”
陆蘩听后微微颔首,表示应允:
“嗯,既然如此,那明日本官定会抽空前去赴宴的。”
话音刚落,陆蘩便将目光转向了坐在一旁一直未曾开口说话的霍炎,似笑非笑地问道:
“那么你呢?
若是同样要说些感谢之类的话语,那就大可不必啦,毕竟你们都应该知道,你们感谢本官,而本官其实也是要感谢你们的!
如今经过你们这些秀才老爷们不遗余力地宣传,咱们这北陵书院可是声名远扬,这不,近来有好多学生都慕名而来报名求学。”
这时,霍炎也连忙起身,向着陆蘩深深地鞠了一躬,言辞恳切地道:
“大人您虽如此谦逊,但学生我内心深处着实对您充满了无尽的感激之情。
倘若不是因为有您,恐怕也就不会有学生我的今天这般成就了。
而且学生我家中将于后日设宴,还望大人您届时能够大驾光临。”
陆蘩笑着点了点头说道:
“好说好说,如果到时候本官得空的话,定然会前去捧场的。”
不过嘛,对于高杨杰的邀请,陆蘩心里清楚自己肯定是会如约而至的;
但至于霍炎这边,她可就不敢打包票咯,毕竟谁知道到时候会不会突然冒出什么要紧之事需要处理呢。
红枣送人离开之后,便匆匆忙忙地折返了回来,走到陆蘩面前,轻声说道:
“大人方才我送那人出去的时候,听到了一些关于霍秀才的事情,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听一听呢?”
说着,红枣的眼神里透露出一丝好奇和期待,似乎这些消息颇为有趣。
陆蘩一边头也不抬处理公务,一边道:
“嗯,你说来听听吧!”